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为媒体中人,其实常常为自己这个群体的一些道德迷失和职业冷漠所困惑所纠结.媒体有自己的独立性吗?很难,在现代社会里,媒体是各种关系网络的一个中心节点,各种势力都想控制媒体.有人巴结你,有人打压你,所以媒体人很多时候也是"自傲和自卑集一身",再加上文人帮闲者居多,有担当的人却少,媒体人有独立人格的也少见.身为其中的一分子,公开说自己这个群体和机构的坏话,揭开自身的"疮疤",很是伤痛,但如鲠在喉,不得不说.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与抗争,我国传统媒体的发展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越来越多与媒体相关的新概念走红媒体界,就连媒体人的"出走"都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那么,在如今的"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媒体人究竟为何纷纷"出走",本文从媒介生态环境的视角出发,从新媒体、传统媒体和媒体人自身等方面入手对媒体人"出走"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面对媒体多元化的挑战及文化体制改革的加快推进,媒体在改变世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有人认为"媒治时代"来临. 如果说媒体改变了世界,那么有一些媒体人,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着媒体及媒体所处的生态.这一年,媒体人有是、有非、有功、有过,下面撷取几位有代表性的媒体人,看看这一年媒体人留下的足迹.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令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网络大谣有哪些利用媒体的手段?个别媒体为何沦为网络大谣的"传声筒"、"扩音器"?媒体如何"擦亮眼睛"不被网络大谣所蒙蔽?在与网络谣言斗争中媒体人有什么责任? 这样的追问才能显现媒体和媒体人的良知和底线. 从新闻视角看网络大谣如何利用媒体炒作 网络大谣产生影响,离不开媒体,离不开炒作.具体来看,网络大谣利用媒体炒作手段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发布平台多重嵌入网络,通过多种方式打造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河南"钴60事件"中,大规模高成本的宣传报道才将不该发生的闹剧平息. "钴60事件"让媒体人扼腕叹息的同时也抛出了一个命题-权威媒体在谣言前能做什么? "钴60事件"的深刻教训:一旦权威媒体失语,谣言"绑架"公众的强烈破坏作用很快就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云南"躲猫猫"事件发生后,我联想到了新闻界的"躲猫猫". 作者将一篇稿件投到媒体,就像一个怀胎十月的胎儿等待出生--发表.编辑--媒体人,就成了操胎儿能否出生的生杀大权的人.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媒体人去哪儿?媒体人或许到了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时候了。是固守传统媒体,以大无畏精神面对《新闻晚报》停刊的现实,还是转向新媒体,延续自己的新闻履历?抑或跳槽到百度、阿里、腾讯,成为"BAT"的一员?有一群知名媒体人另辟蹊径,选择了创业或二次创业之路,这个名  相似文献   

8.
陈德慧 《兰台世界》1999,(10):40-41
"红房子"大门 大连市中山区春海街道原来有个--碧山庄;中国人叫它"红房子".至今,如果有人打听碧山庄在哪?恐怕无人知晓,要打听"红房子"却没有几个人不知道.  相似文献   

9.
<正>长久以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社会给我们媒体人的最高褒奖,但是陈永洲违反一个记者的基本职业道德的行为却使得中国媒体的美誉度和公信力一落千丈。媒体人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真正担负起新闻信息宣传员的职责呢?一、媒体人的"三观"(一)媒体人的责任观从法律角度上说,新闻媒介必须对其发表与传播的新闻信息、言论意见、广告及其他材料承担责任。根据"文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传播是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新闻以及受众通过传媒获取信息的双向选择过程.一位外国资深媒体人说得好:"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方法可以诱使他阅读,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我向听课的记者、通讯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新闻采写中,处于第一位的是什么?有人回答是写作.其理由是:同样的新闻源,同样的新闻素材,有人能写出新闻佳作来,有人则不能,可见写作是第一位的.我的回答是:积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的经历体验,结合我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研究分析,我个人认为,在新闻采写中,发现一则新闻比写作这一新闻更重要.怎样去发现新闻呢?从笔者对"中国新闻奖"作品的研究发现,可以从下述12个方面去寻找新闻.  相似文献   

12.
朱鸿军 《传媒》2010,(8):24-29
为找到期刊数字版权难题的破解之道,本刊设计了"中国媒体人版权素养调查"(以下简称调查)的问卷.以媒体人为调查对象,一方面在于媒体人是版权作品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版权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他们版权素养的高低常成为版权纠纷是否出现、出现频率有多高的直接诱因;另一方面,媒体人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属于社会中版权素养最高的群体之一,他们的见解应相对更科学、更贴近实际.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微博、微信、抖音、快手以及各种新闻App曲出现,要求媒体人具备多种多样的技能。在追求新技能的过程中,媒体人获得成就感的那个瞬间多多少少发生了改变:有人说成就感少了,有人说成就感变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人应该如何进行心理上的调适?机构媒体又该做出哪些改变?请看本期茶座嘉宾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一段时间以来,"内容为王"成为中国媒体发展领域的高频词.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内容为王"受到各种观念和论断的冲击和挑战,它所呈现的内涵和模式也在发生变化.面对现实和理念的双重变化,在变与不变之间,传统媒体在融合转型过程中该如何取舍,引发了媒体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伴随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主流媒体相继启动"融合模式".然而,融合进程却非坦途.面对来自互联网企业进军媒体的竞争,报刊媒体在新闻生成的影响力、对市场的主导力和品牌的权威性等方面都持续震荡,甚至下行.拥有先天优势的报刊媒体,在融合中为何屡遭尴尬?它们又当如何催生新的价值成长性?症结之一,在于报刊媒体人的"新闻自恋".  相似文献   

16.
文件归档鉴定时常常听到有人说:"万一用得着怎么办?"害怕"万一",反映了人们的各种心态,出自各种愿望与目的.从积极的方面讲,这是一种对文件鉴定工作负责任的慎重态度,它可以避免因为草率而造成文件鉴定方面的失误.这是应当提倡与尊重的.从消极的方面讲,这是一种过于慎重甚至是保守的态度,它会因为害怕"万一"而将许多无保存价值文件归档.此外,还有人认为文件保存的越多保险系数越大,省得某一份文件没保存而影响日后查考受到追究.  相似文献   

17.
传统媒体人面对的变革形势 社会转轨时期,多元社会价值观的不断涌现令受众信息需求日益异质化,改革的脚步逐渐走向深入,作为文化产业的新闻传媒也不得不主动或被动地走上革故鼎新之路,曾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员工身份转变大做舆论的媒体人,自己也面临着形势突变的命运,要由此前的隔岸观潮者变为立于潮头迎击风浪的人生抉择者,喊了很长时间.狼来了"的媒体人也要与"狼"共舞了.  相似文献   

18.
在"文件中心"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讨论中,一些学者开始把研究的目光转向探讨是由"机关档案室",还是由"档案馆"来实现"文件中心"的核心职能.那么,"机关档案室"与"档案馆",谁在实现"文件中心"的核心职能上更具优势?成本更低?更易实现?检验一个社会组织,一个管理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不是从理论上看它的职能如何完备,而是看其在实际运作中,功能发挥的如何,是否可以实现其预期功能.能够实现其预期功能的,就是成功的、合理的,否则就是不合理的或是不尽合理的.  相似文献   

19.
一个行业如何才能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面包、理想与激情缺一不可。新闻行业在炙手可热的表象下也上演着精英的流失。新闻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如何避免人才过度流失?请听四位现媒体人和原媒体人的分析与心声。  相似文献   

20.
林兰 《东南传播》2011,(5):66-67
时下,炒作丑行,似乎成了网络生活的一道家常菜."犀利哥"、"宝马妹"、"伪娘"、"极品小三"层出不穷,肆意猖獗.网络审丑"大狂欢"制造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有人开始质疑,审美时代已经终结?也有人开始欢呼,全民审丑时代已然来临.各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审丑借助网络平台,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试从生态语境的角度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