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时期,由于中西文化的接触,西方婚姻文化冲击了中国的传统婚俗。于是在光绪宣统之交,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带头树立新风,操办具有西方文化色彩的新式婚礼,当时称之为“文明结婚”。新式婚礼首倡于都会商埠,以后内地亦渐渐仿行开来。文明结婚,不再只是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婚姻大事,而把男女当事人对婚姻的意见放在了重要位置,父母、媒妁只起监督的作用。其办理程序,一般是先由男女向父母陈说自己的择偶标准,得父母同意,再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是婚姻习俗逐渐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阶段,从《申报》的大量评论里可以看出当时婚姻习俗的变化:早婚、纳妾、闹新房等旧式婚姻陋俗遭到废除和抵制,婚礼节俭、集团结婚和新式择偶要求出现并得到大众提倡。民国时期的婚俗虽有了一定的发展进步,但有些婚姻陋俗仍然存在,传统婚俗的现代化并未在民国时期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3.
性,源于人类的本能,也是婚姻的核心所在。人类的婚姻历史就是一部文明发展史。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意蕴的传统婚姻婚俗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传统婚俗文化演绎过程中,我们的老祖先围绕性想出了很多生动有趣、文雅兼备的办法,而且积久成俗。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不仅是民族精神品性、文化面貌最筒约的展示,而且具有丰富的、特色鲜明的性知识与性文化教育内涵。探讨中国传统婚俗的性文化,批判传统婚俗中违反科学与人道精神的旧规陋俗,充分肯定其中合乎生理科学的性知识与性文化教育内容,增进现代婚俗文明,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无疑是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在闽南婚俗中有许多体现女性地位的形式和内容。过去,无论是主流的闽南风俗,还是非主流的闽南风俗,女性在婚姻中都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闽南婚俗的流传,有其大环境的原因,也有小环境的因素。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闽南婚俗呈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到闽南当地女性的地位也随之在改变。  相似文献   

5.
<正>婚俗是人类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上很重要的问题。就婚姻而言,它的制度变化与风俗形成,不仅反映出人类自身的不断进步,也反映出了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因此它也是衡量人类文明的一个尺度。本文将从三个视角,即婚俗的纵向历史比较分析、不同民族的古代婚俗遗风、现代婚姻的横向对比分析,来对婚俗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加以阐述,并且就不同时期的婚姻形式及特点分析,进而揭示出婚俗  相似文献   

6.
海南黎族"不落夫家"婚俗是黎族母系社会族外群婚的一种残留.这种婚俗在黎族地区确立了一夫一妻制婚以后仍得以保留并长久地沿袭下来,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早婚传统、"放寮"习俗、传统的婚姻缔结形式以及当地的社会舆论和道德力量的压力等.这种婚俗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黎族地区一夫一妻制的实行,但这极具爱情色彩的黎族传统风俗,对民族文化的丰富和传承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婚姻礼仪是有关婚姻的民俗行为,具有制度性。从彝族婚俗礼与婚俗文化特征的个案来看,云南寻甸撒米落彝族的婚俗礼仪呈现出传统婚俗与现代婚姻文化并存现象,撒米落彝族的传统婚俗文化的保持与文化特征是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时代变化相调适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社会革新多元的冲击下,广州婚俗以西化为根本特征,在婚姻观念和行为上变化如下:媒家馆、相睇等趋于社会化公开化的媒介形式出现;主婚权力下移带来自主择偶和择偶形式多样化;离婚现象增多以及女性获得离婚权等。婚姻礼仪上,六礼向三礼、四礼的简化;“阻头”“验贞”“开叹情”等陋俗渐趋势微;婚礼服饰西化等。新式婚俗尚未成为当时婚姻生活的主流,但中西混杂、新旧并存恰恰寓示着广州婚俗正历经革新而逐步开启近代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婚俗的演变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末民初对婚姻陋俗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使当时的婚姻习俗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结婚、离婚自由的出现,婚姻法规和契约的颁行,结婚礼仪和服饰的改变,以及婚姻介绍方式的更新。虽然这种变化在其践履过程中因处于初始阶段而缺乏普遍性,但它在中国近代婚俗流变中却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维新变法时期“前识者”婚俗观演变的继续和拓展,也是五四时期婚姻文化变革的基础和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俗节日,举行不同的节日活动,有着不一样的独特风情。广西三江侗族婚俗自成一派,婚俗歌曲堪称百花园中盛开的一朵奇葩。它从最初的传统歌会,到行歌坐夜、出嫁、结婚,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侗族丰富的民俗风情,其中婚俗歌曲格外动听。婚俗歌曲因活动环境、活动形式不同产生差异,曲调和唱法也有所区别。文章从三江侗族婚俗音乐的产生、类型与音乐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婚姻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婚姻的传承与发展与一个民族的社会结构、社会心理、传统文化、价值观念都有着重要联系。禄劝彝族纳苏支系传统婚俗礼节繁多,内涵丰富。19世纪末,基督教传入云南并在禄劝少数民族地区获得较大发展。彝族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教义在经历了冲突之后,其建构出包含二者的独特婚俗。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禄劝彝族婚俗再次呈现出变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东北婚俗文化在清末民初这样一个急剧变动的年代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主要表现在婚姻生活、婚姻礼仪等方面,即出现文明婚俗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变迁在推动东北婚俗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不安定因素,但无疑都为东北近现代婚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陈宇 《历史教学》2005,(6):34-38
15-17世纪,英国民众的婚姻家庭模式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择偶权与择偶条件、初婚年龄、夫妻和亲子关系等方面.人口与物价的变动,物质生活的改善,宗教改革的影响,以及世俗教育的开展等,构成传统婚姻家庭模式变化的动因.这一现象反映了婚姻与家庭作为社会的缩影,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婚姻观念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婚姻观念的嬗变主要表现在婚姻自由、择偶观、晚婚、离婚、再婚和军婚等方面.其中,婚姻自由作为这一时期婚姻文化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婚姻的家长决定权,弘扬了自我意识和追求自由的勇气,成为新中国婚姻观念的主流.这一时期人们择偶更注重政治思想一致,追求互相爱慕与情投意合,逐步改变了以金钱、相貌取人和门当户对的择偶观念;同时,倡导晚婚、尊重和保护军婚等观念逐渐形成,离婚、再婚成为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15.
民歌是民俗资料的重要载体,是传承民俗的一种重要工具.平果嘹歌中记载有大量的婚俗歌,这些婚俗歌全方位、原汁原味地反映了桂西壮族婚俗的主要内容,如订婚习俗、结婚习俗、婚后习俗等.这些风俗,成为壮族悠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壮族民族特征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初中国婚姻变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初,在中国社会大变迁的背景下,处在生活表层的婚姻发生了显的变化。婚姻主权下移,择偶标准变化,离婚、再嫁自由,婚姻程序趋简及“明结婚”的出现则是这一时期婚姻变动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7.
五邑侨乡传统婚俗中,“自梳女”、“公鸡拜”以及“守切婚”和“冥婚”等,都是被扭曲的婚俗。而繁琐的婚嫁礼仪,既是古代五邑民间风俗的画卷,又是旧式盲婚哑嫁的自然形态。现代五邑侨乡的婚俗正在向多样化、现代化发展。五邑侨乡婚俗演变,体现了侨乡民俗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背景下,其婚俗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明清时期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历了较大的变革,特别是改土归流之后,汉文化和婚姻风俗影响了苗族等广大少数民族地区,本文以研究清代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婚俗为切入口,通过剖析不同民族及历史变迁对清代贵州少数民族婚俗变化的过程,以期对少数民族社会史和婚俗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苗族在滇东南边疆地区分布较为广泛,由于自然、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诸多原因,滇东南边疆苗族的婚姻习俗较为独特,并具有边境地区的特点,即跨国婚姻较为普遍。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滇东南地区苗族婚姻的种类与形式、婚姻范围、择偶标准、结婚过程以及跨国婚姻等情况作了考察,并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多样,并渗透到人们的宗教信仰、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在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价值,其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当前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文化内源,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产业的发展。由于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对其进行现代转换以便与现代生态伦理相契合,从而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方法上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