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1992年第12期上登载的文章《谈物理量的突变问题》,(以下简称“突变”)中提到:“物理量的突变是指该物理量从某一值变到另一不连续的值历经的时间很短,以致我们认为时间可以忽略不计,”同时总结得到了:“在宏观领域,物体的能量不能发生突变的,决定一个物理量能否发生突变,要根据这一原理去考虑”的原则.对此我以为这一原则是很模糊的,若它是指总能量不发生突变,那么跟能量守恒定律毫无二致,但从  相似文献   

2.
黄宽宽 《教学考试》2023,(22):43-48
<正>在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往往达到某个特定状态时,有关的物理量将发生突变,此状态叫作临界状态,相应物理量的值叫作临界值。临界状态的两侧,物体的受力情况、变化规律、运动状态一般都要发生改变,用变化的观点正确分析其运动规律是求解这类题目的关键,而临界状态的确定是求解这类题目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一、弄清每一个概念的物理意义怎样弄清概念的物理意义呢 ?那就是 :1.要明确提出概念的目的。任何概念都不是某一个人凭空想出来的 ,提出它一定有事实基础 ,我们应说明那些事实。2 .要明确物理量的量度方法和单位规定。一个物理量的量度方法也不是随意给出的 ,是按照客观实际制定的。所以一个物理量的定义常常反映一条规律。例如 :质量、速度、功、热量、比热等都是物理学中很重要的概念。不能只从表面去认识它 ,更不能只记住几个名词。如果教师问学生什么是速度 ?有些学生回答是路程除以时间。这个回答不能说明问题。另一些学生说是一秒内…  相似文献   

4.
在力学中,速度、加速度、力及功率都是表示某一物理量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某一物理量的变化和发生这个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是某一物理量对时间的变化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该物理量变化的数值。因此它们的定义方式、物理意义及函数图像都有共同的特点,现对较简单的情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曾一飞 《物理教师》2002,23(6):52-53
分析物理过程 ,构建物理情景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必经之路 ,物理习题难解 ,则往往难在对一个具体的问题不能分析其物理过程 ,建立清晰的物理情景 .本文就分析物理过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谈粗浅的体会 .1 物理量突变在有些习题中 ,物理量在变化过程中受物理规律或约束条件的限制而发生突变 ,学生在解这类问题时 ,容易忽视突变的存在而当作连续变化的问题来处理 ,造成失误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物理过程 ,提示突变点的存在 ,分析突变前后的运动情况 .图 1[例 1]如图 1所示 ,长为l的细绳一端固定于O点 ,一端悬质量为m的小球 ,把小球拉…  相似文献   

6.
在“万有引力”类问题中会涉及万有引力常数G及做圆周运动的卫星(或天体)质量等七个物理量,题目中往往出现已知其中几个物理量求另几个物理量的问题。那么事先必须已知这七个量中哪些量才能求出其余的几个量呢?下面以人造地球卫星为例分析并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应用中的“知二求五”原则。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呈现的算式大多是先给出数和运算符号,通过运算得出结果,一旦算式中含有未知的量,而这个未知量又不是结果,比如"8+()×()=44",多数学生就会感到困难.这样的题目需要学生先想后算的部分,与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思维方式不同.那么,这种"找算式中未知量"的问题在教材中有哪些呈现形式?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都有哪些思考方法?遇到的困惑有哪些?如何在教学中发挥这类题目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呢?  相似文献   

8.
焦月华 《物理教师》2002,23(5):31-31
初中物理习题中常出现下面一类判别题 :(1 )一个物体的某一物理量发生变化时 ,要判别与之有关的另一物理量的变化情况 ;(2 )多个不同物体有部分物理量相同 ,与之相联系的某一物理量大小不等时 ,要比较物理量的大小 .这类判别题用下例的解法特别简捷 .[例 1 ]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铜、铁、铝三种物质 ,放出相等热量后 ,终温最低的是 :(   )(A)铜 .  (B)铁 .  (C)铝 .  (D)无法判断 .分析 :物体从初温t0 至终温t放出热量为Q放 =cm(t0 -t) .    ↓  ↓  小  小式中c是比热 ,m是质量 ,由于Q放 、m、t0 不变 ,c…  相似文献   

9.
张俭文 《物理教师》2002,23(4):47-49
在物理极值问题中 ,一个物理量能取得极大值或极小值 ,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物理量不断增大时 ,能取极值的物理量是与之相关的物理量的非单调函数 .能取极值的物理量等于某一值时 ,与之相关的物理量可取两个不同的值与之对应 ,这两个不同的值之和或之积为定值 ,这种现象称之为物理极值问题中的共轭现象 .本文对力学中的共轭现象进行总结和归纳 ,供广大师生在教与学时参考 .例 1 .在物体以初速度v0 竖直向上抛出直到落回抛出点的过程中 ,忽略空气阻力 ,从物体被抛出的时刻开始计时 .证明 :物体经过某一位置的时刻一般可有两个 ,分别为t1、t2 ,…  相似文献   

10.
物理定性图象,是定性地描述某一物理现象或物理量的变化情况的图线.有关物理定性图象问题,又是近年高考多见的题目.下面就这类问题解法作一些介绍,并以近年高考题解说明.  相似文献   

11.
以数例说明了中学物理解题中,时题目所给条件有某物理量连续变化或存在某量的极限值、而又只要求定性分析的问题,运用“外推法”解题效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2.
"箭头法"的适用范围: 1.当两个或多个 不同物体,有部分物理现象相同或 物理量相等,与之相联系的某一物 理量大小不等时,要比较另一物理 量的大小 2.一个物体的某一物理量发生  相似文献   

13.
在物理学中,我们常遇到各种不同的物理量,例如时间、质量、力、动量、内能、电压、电流强度等等。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或过程时,我们往往可以发现,与这种现象或过程相关的物理量有着不同的状态。其中有的量,在整个物理过程中不起变化,也就是保持一定的数值,这种量我们称之为常量(如质量、比热、折射率等)。但另一些量都有变化,也就是可以取各种不同的数值,这种量称之为变量。数学上,如果一个变量(以x示之)在某一定范围内取某一数值时,另一个变量(以y示之)依照某  相似文献   

14.
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运动都有一定的稳定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物质都有一定的能量.状态改变,能量随着改变,但能量的积累或衰减需要一定的时间.例如,电动机从静止起动,它的转速不能突变,这是因为它的动能不能突变.电动机的温度逐渐升高,它的温度不能突变,这是因为它吸收的热能不能突变.因此,运动物体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新的状态转变时往往不能突变,而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是过渡过程.它使一些物理量不能突变,这是因为物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物理状态的变化总是从量的渐变到质的突变,即在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往往达到某一个特定状态时,有关的物理量将发生突变,其突变点(时刻或位置)往往具有很深的隐蔽性,稍不留心容易出错.因此,对于物理习题中的突变问题在复习时应引起高度重视,应仔细分析物体的状态变化的过程与细节,在突变中寻求突破.下面就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替换法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利用替换法解题,往往可以辟免复杂的数学运算,使这类问题得到简化1.利用物理量的替换同一物体的两个运动过程中,某个物理量的变化恰好对应着另一物理量的变化,这两个不同物理量变化的量值相等,利用等效替换法,可以开辟常规途径设法找到解题的捷径.  相似文献   

17.
电学中的比值类问题是一个难点问题,也是中考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此类题目是以电路变化为基本特点,有两次或更多的物理过程.解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要弄清物理过程,抓住不变的量或相同的量,寻求相应的物理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的比值关系要熟悉,以便迅速抓住要点,准确地选择物理公式.  相似文献   

18.
极值问题是高中物理中一个常见问题。处理极值问题的方法叫做极值法。高中物理中的极值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指明变化的某物理量,要求得出最值;另一类是通过求出某量的极值,进而以此为依据解出与之相关的问题。 解答极值问题可以从物理过程的分析着手,也可以从数学方法的角度思考,还可以综合运用物理、数学相关知识和方法分析得出。  相似文献   

19.
端值法是一种特殊的解题方法,它是利用物理变化的连续性的特点而提出的,这种方法常用于解答或讨论某一物理量“如何变化”这类问题. 用端值法解题,一般是针对题中所要讨论的“如何变化”的那个物理量,找出引起其变化的原因,从题设条件出发合理夸大,把物理量值的变化引向端值,然后分析端值状态下的情况,便能开拓思路,得出结果. 例1 如图1,粗细不均匀的长棒AB,支于O处而平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要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教会学生作文、论文,我认为,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不很了解”的问题。其一,教师对所出的题目究竟应该怎样写,大致有哪些写法,不应该怎样写,大致会出哪些问题,往往“不很了解”。教师对自己所出的题目会不了解吗?有的教师甚至能亲自“下水”,写出一篇可供学生学习的文章来,这还不算了解吗?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生活经历、写作能力各不一样的学生,必须设身处地从他们的角度考虑写这个题目会出现的各种情况,而不应该也不可能让他们排起队来,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模仿教师的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