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从1951年开始业余写稿的,先后在县以上的新闻单位用稿数千篇。我被采用的这些稿件,最长的是500字,最短的只有100多字。几乎90%以上是“豆腐块”式的短新闻。 初学写稿时,认为写长稿才能说明问题、才有份量,但事与愿违,长稿登得少。后来参加县委宣传部办的通讯员培训班,编辑一再强调多写短新闻,即被人称为“豆腐块”的小文章,于是我坚持多写“豆腐块”。果然获得好效益。如前年12月16日,正是县农行清收利息的关键时刻,清泉农行营业听信贷员毛小华发现十月机械厂欠息40万元,一时又拿不出钱来,毛小华与厂方一道,到湖南长鑫陶瓷厂收货款,发现该厂地瓷砖大量积压,当即调回18000平方米。在浠水很快销售一空,收回现金40万元,还清了利息。我及时写了“浠水农行巧解银企三角债”的“豆腐块”小文章,在《湖北日报》二版登出后,大大调动全行干部职工清收利息的积极性。在较短的时间内,共计收回利息3200万元。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农村记者,我每年都要到农村走几次,以便对每一个时期农村和农民的情况真正地有所了解;但是,深入到农村之后,我又常常感到惭愧。尽管我们有几十万新闻大军,尽管有人说“记者满天飞”。可就是有人想见记者而难以见到。这就是农民! 今年夏天,我们在湖北大别山区采访,当我提出要去农村到农民家里看看时,县委书记显得挺惊讶,对我说:“北京来的记者能下到县里就不错了。”就是在这个县,我听说,一次县委书记深入到山  相似文献   

3.
有时我们发现一条新闻线索,只要我们顺藤摸去,有时是会摸出许多“瓜”来。去年5月初,我到随州市农行去。我了解到该行在国家银根紧缩、控制信贷的情况下,巧用有限的信贷资金,对乡镇企业采取了四种投贷方法。我觉得是个有价值的新闻,但我当时并没有局限于此,我顺着这条线索又往下摸。我问他们在今年信贷抽紧的情况下,在加紧资金管理上。采取了哪些高招。他们谈到,近年来,“条子贷款”在农行系统愈来愈多。今年初他们通过全行系统“盘点式”清理,发现在个体商业科目中“条子贷款”达245万元之多,占贷款总额的56%,严重地干扰了银行的正常  相似文献   

4.
通许县农行重视新闻报道。近几年来,200多名职工一半以上人员有写稿纪录。年逾花甲的谢天民退休之后仍热衷于新闻报道,他说写稿“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全行每年在县以上新闻单位发新闻稿300多篇,连续4年在开封市农行系统新闻工作评比中获取第一名。 1980年农行分立时,这个行里拥有最高学历者是一位中专毕业生。大家不注意写稿,连市级新闻单位也少有他们的消息。  相似文献   

5.
在编辑新闻稿件的过程中,我发现构成新闻要素的五个“W”,一个也不能丢;丢一个也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一条新闻要写清五个“W”,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有人叫何因),五个“何”。无论是我们无产阶级新闻界的老前辈,还是西方资产阶级他们的老前辈,都是这样主张的。这似乎已是新闻写作的常识。可有些人偏偏在这个常识问题上发生问题:写新闻只写三个四个甚至只写一个“W”;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我向听课的记者、通讯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新闻采写中,处于第一位的是什么?有人回答是写作.其理由是:同样的新闻源,同样的新闻素材,有人能写出新闻佳作来,有人则不能,可见写作是第一位的.我的回答是:积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的经历体验,结合我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研究分析,我个人认为,在新闻采写中,发现一则新闻比写作这一新闻更重要.怎样去发现新闻呢?从笔者对"中国新闻奖"作品的研究发现,可以从下述12个方面去寻找新闻.  相似文献   

7.
朱学诗 《新闻前哨》2005,(11):24-25
在大学新闻教育界,有人提出应采用“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方法。此论甫出,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各执一端,各自有理。我走“中间路线”。我的做法是把“师傅带徒弟”提升到理性高度。也就是说,既要在新闻理论教学时体现鲜明的实践特点,又要在新闻实践过程中进行新闻理论知识的渗透。此文拟以本人带领学生赴宁夏进行新闻实践的个案为例,谈谈我做“理性师傅”的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8.
每期的《新闻爱好者》一到,我从封面到封底,从短篇到长篇,从新闻图片到新闻漫画,都不让它在眼前“溜掉”,而是细细地品味,我被那些辛勤耕耘者的佳作所折服。在刊物的帮助下,我的写作水平日益提高,仅5月份,就在县广播电台发稿10篇,《一个失败者的顿悟》在《战士报》刊登。贵刊不仅是我写作的向导,而且是周围战友的“抢手货”,其中“通讯员园地”和一些小言论、  相似文献   

9.
采写思辨性报道难度较大,我的体会是:勤思勤察,做有心人,再加楔而不舍的追求精神。一、深挖“潜新闻”。对业余通讯员来说,挖掘“潜新闻”是搞好思辨性报道的关键.那么,怎样发现和挖掘“潜新闻”呢?1989年10月份,我参加了《中国妇女报》在南京召开的骨干通讯员会议,交流时有人谈到离婚和再婚这个话题,许多人认为中老年人再婚难。受此启发,我的脑海里马上隐显出两个字:“复婚”。这就是一个“潜新闻”,且价值较大。在县委宣传部通讯站和县妇联的支持、配合下,搞了一个社会调查.当初以为找不到被采访对象,结果找了好几对。分…  相似文献   

10.
记者、通讯员采写新闻,与被采访者面对面交谈,并随手记在采访本上,似乎是正儿八经的采访了。有人觉得只有经过这样的“正式采访”,才能写出新闻来。其实,好多不错的新闻往往是从“非正式采访”中发现的,有些还是“正式采访”中发现不了的。从不带采访本的闲谈中发现新闻。“记者除了睡觉,都在工作”。平时不露身份,利用坐车、散步、等人的时间与人闲聊,可以发现很多有价值的新闻。有一次,我路过一个乡,为了今后采访方便,请乡长把各村书记、村长的名单写给我。他写了好一会,只写出三分之二,又去找秘书帮助补充。我就问:“怎么,这些人你不知道?”他说村级班子刚调整,换了一半人。但我认为正因  相似文献   

11.
发现,是记者的知识、思想、观察、技巧的综合表现。新闻,说到底是发现的艺术。那么,怎样才能发现新闻呢?依据两次获奖新闻的采写,我体会到“点面结合”是发现新闻的诀窍之一。“点”和“面”它包括多种意思,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局部和整体,等等。记者发现新闻的技巧,首先在于他善长把个别事实和一般事实联系起来,即:“由点到面”。1990年底,洛阳市林业局对9县6区报上来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什么是社会新闻,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有人认为,社会新闻是以个人的品德行为为重点,而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新闻;有人把社会新闻定义为关于社会主义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新闻等等。据我个人理解,“社会新闻”这个概念应该是相对于一般工作性新闻而提出的,其主要特点是“非工作性”。  相似文献   

13.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从纷繁复杂的新闻事实中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称职或优秀的重要标准。在一些论述中,有人又把它称作“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等。《现代新闻采访教程》中对新闻敏感解释为: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新闻素材可以“道听途说”、“路边拾遗”、“茶馆偶得”,这是我采访的点滴体会。去年元月份的一天,我在路上碰到县酒厂的一位厂长,他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马上找县长及其同行的人进行了采访。了解到县长一行8人到济南办事,考虑到本县经济落后,8天里为了少花钱先后换了三次旅馆。我感到这是一则很有价值的新闻。于是马上写了一篇“县长省城行八天三搬家”的通讯,被6家新闻单位先后采用了。去年秋收期间,我发现小麦粗收粗打的现象严  相似文献   

15.
采写的新闻稿件,必须经上级或有关部门核实盖章,这是发稿常识。可是,作为县广播站一名编辑,笔者在编稿中发现:有人盖章仅仅是为了盖章而已,以致一些失实稿件顺利地来到了编辑部。试举两例:4月20日下午,有位通讯员写了篇当日新闻小稿,说某学生拾到一块手表交给了老师,通过在县广播站发招领启事找到了失主,受到乡长写信表扬。你说此稿不实吧,明明盖着乡政府公章,你说属实吧,我们广播站的“为听众服务”节目当天根本没收到招领启事。我不免追根刨底,  相似文献   

16.
时有市县的新闻界同仁和报道组同志问我:报纸一年365日天天要出,而一个市、一个县哪来那么多新闻? 这确实是一个大难题,我支支吾吾好长一段时间,最后才借东坡居士的两联诗句作答,一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二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客观事实像庐山景观一样,有许多不同的侧面。新闻采写者选取的角度不同,写成的新闻报道也往往大相径庭。选取新的角度,选准好的角度,就能不断地发现新闻、发掘新闻,把客观事物所蕴藏着的、最  相似文献   

17.
写下这个标题,自己也忍不住哑然失笑:好一个“大而无当”的论题啊!不过,细细想来,我要和某些同志讨论的内容,竟是新闻的根本所在──事实。事实之于新闻是一个前提的问题,没有事实则没有新闻,事实决定新闻。当然,事实又不等于新闻,没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是不会成其为新闻的,而未经传播的事实同样也成不了新闻。总之,先有事实后有新闻,这一点是不可移易的,不是有人把新闻学又称之为事学吗?但是,近来读到一些宏论,什么“新闻策划”呀,什么“驾驭事实”呀……我直感到自己思想落伍,跟不上形势发展。在我授课的研究生班上,同学…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当摄影记者摆开架式进行拍摄时,他的身前身后有时会冒出几位文字记者,同他一样操起“家伙”,有的是用“傻瓜机”,有的竟然也“长”、“短”兼备。于是,在你“咔嚓”,我也“咔嚓”的交响曲中,一种新的现象在传播圈里“曝光”了——这就是近年来兴起的文字记者摄影热。一为什么会出现文字记者摄影热?有人认为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闻机构传播手段不断改善的结果;也有人认  相似文献   

19.
我的老伴袁秀英,今年75岁了,一辈子没进过学校门。但她却对《新闻爱好者》情有独钟。 1990年我离休后订了《新闻爱好者》,刊物上所登文章我篇 篇必读,从 而学 到了 不少 写作知识。10年来,我在各级新闻单位发稿千余篇,多次受到县、市领导部门表彰。我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成了全县闻名的“优秀通讯员”、“特约记者”和“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当我把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好新闻奖杯”捧回家时,老伴笑眯眯地说:“你得这荣誉,可是《新闻爱好者》的功劳呀!” 一天,我想找一本《新闻爱好者》查个资料,翻箱倒柜,竟连一本…  相似文献   

20.
我爱写“家里”的新闻。有人会说,偌大一个村都没啥新闻,你家的“小天地”里有啥写头?且听我道来。父亲是集镇上的义务“清洁工”,每天早上空车而去满载而归。恁深的粪坑不几天就填满。一天父亲正卸垃圾,串门的邻居说;怪不得你家的产量总“拔尖儿”。我听后一震,上级不正提倡多施农家肥,改善土壤结构吗?真是眼皮底下活生生的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