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即古典概率):如果一次试验由n个基本事件组成,而且每一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那么每一个基本事件的概率都是1/n;如果某个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有m个,  相似文献   

2.
概率是高中数学新课程增加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部分内容在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性也逐步增大 ,这从近年高考试题中有关概率的试题的深难度和比例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不难看出 ,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本文想对有关知识、方法要点作一些归纳 ,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知识回顾1.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如果在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 n个 ,而且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 ,那么每一个基本事件的概率是 1n,如果某个事件 A包含的结果有 m个 ,那么事件 A发生的概率 P( A ) =mn.说明与点拨 :1基本条件 :一次试验中每一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 .2从集…  相似文献   

3.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P(A)=m/n.分析事件发生的概率关键有两点:一是要弄清楚我们关注的是哪个或哪些结果,二是要弄清楚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在利用画树形图或列表法求概率时,应注意列举各种情况时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相似文献   

4.
概率与统计的交汇试题.它们是以实际应用问题为载体,以排列组合和概率统计等知识为工具,以考查对五个事件的判断识别及其概率的计算和随机变量概率分布列性质及其应用为目标的中档题,预计这也是今后高考概率统计试题的考查特点和命题趋向,下面对其考点进行分析,希望能开阔视野,帮助同学们作好复习备考工作.一、考查等可能事件概率计算在一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 n 个,而且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如果事件A包含的结果有m个,那么P(A) =mn,这就是等可能事件的识别方法及其概率的计算公式.高考常借助不同背景的材料考查等可能事件…  相似文献   

5.
所谓概率,就是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的量度。它是统计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概率的计算可以概括成P(A)=m/n这样一个数学公式,其中“A”表示事件,“P(A)”表示事件A发生的概率,“m”表示事件A发生的总数,“n”是指事件发生的总数。这个公式用文字叙述就是事件A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发生的总数与事件发生总数之比值。  相似文献   

6.
高中数学新教材(人教版试验修订本)第十章所介绍的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即概率论中的古典概型的概率,其定义如下:对于某个随机试验,如果有且仅有n个基本事件(有限性),且每一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等可能性),则当事件A中包含m个基本事件时,  相似文献   

7.
现行中师《代数与初等函数》教材中,对其有等可能结果的试验中随机事件的概率,有如下的定义:如果一次试验中共有n种等可能出现的结果,其中事件A包含的结果有m种,那么事件A的慨率P(A)是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对于具有等可能结果的试验中事件的概率,有如下的定义: 如果试验共有n种等可能的结果,而每次试验必有且只有一种结果出现,其中事件A可能出现的结果包含了m种,那么事件A出现的概率  相似文献   

9.
§4 概率的基本性质假设有两个互斥的事件 A 与 B,如果在n 次重复试验中 A 出现了 k 次,B 出现了 l次,那么事件 A∪B 出现了多少次呢?注意到 A 与 B 不可能在一次试验中同时出现,所以 A∪B 总共出现了k+l 次.事件 A 出现的频率是 k/n,事件 B 出现的频率 l/n,而事件 A∪B 出现的频概是(k+l)/n.这意味着对于互斥事件,频率具有可加性.既然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当然也应当具有这种性  相似文献   

10.
求概率需要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方法,下面通过具体例子来分析方法的选择. 1.定义 确定事件可能出现的结果总数”和事件A可能出现的结果数m;将m,n代入P(A)=m/n。  相似文献   

11.
解概率应用题,关键是分清事件类型再按以下四种类型分析.在一次实验中,如果事件A,B不可能同时发生,称A,B是互斥事件,A和B有一个发生的事件记为A+B,如果事件A发生的概率与事件B是否发生没有关系,称A,B是互相独立事件(A,B,-A,-B彼此也独立),A和B同时发生的事件记为A.B,A与-A只能有一个发生,称它们为对立事件. 1.当题中没有已知的概率时,一般用等可能事件概率公式:P(A)=m/n 首先分清一次试验在本题中指的是什么?然后再求试验结果总数n,其中事件A包括的结果数为m,最后用公式:P(A)=m/n 2.当题中有已知的概率时,可由已知的概率先设出相应的事件,用设出的事件表示所求事件: ①当所求事件中有"或"的含意时,提示用互斥事件概率公式:P(A+B)=P(A)+P(B) ②当所求事件中有"且、都"的含意时,提示用独立事件概率公式:  相似文献   

12.
初涉概率的学生对有关的概念总是比较模糊,各种事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易混淆,如果利用集合的观点来对概率知识进行理解和认识,那么一些模糊、易混淆的知识就会变得清晰.下面就用集合的观点对概率的几个知识点进行解释和研究.1用集合的观点解释古典概率(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一次试验所有可能的结果组成一个集合I,事件A包含其中一个或多个结果构成集合A,所以集合A可看成集合I的子集,如图1所示.在等可能性事件的条件下,可设Card(I)=n,Card(A)=m,由于每个结果发生的概率相等,所以事件A发生的概率与事件A所包含的结果数成正比,而每一个结果发生…  相似文献   

13.
在高中数学教材(人教A版)中,"几何概型"的定义为: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几何概型.几何概型有如下两个特征:(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在几何概型中,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  相似文献   

14.
<正>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的随机试验称为古典概型:(1)每次试验的结果只有有限个;(2)每次试验中的基本事件ω_1,ω_2,…,ω_n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而且计算公式简单,所有的基本事件为ω_1,ω_2,…,ω_n,事件A中含有其中的m个基本事件,则事件A的概率为P(A)=m/n,其中n是基本事件总数,m是A包含的基本事件数,由于它涉及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一次实验中,等可能出现的n个结果组成一个集合I,这n个结果就是集合I的n个元素,各基本事件均对应于集合I的含有1个元素的子集,包含m个结果的事件A对应于I的含有m个元素的子集A。因此,从集合的角度看,事件A的概率是子集A的元素个数(记作card(A))与集合I的元素个数的比值,也就是P(A)=card(A)/card(I)=m/n。故事  相似文献   

16.
原理 由概率的统计规律知,随机事件的频率W(A)有以下关系W(A)=r/n。其中A表示随机事件,n表示试验次数,r表示在n次试验中A出现的次数。 又知:当n增大到一定值时,r/n→一个数值P(0≤P≤1),即W(A)=r/n→P(n增大到一定值)。其中P表示事件A的概率。 如果把某教师的教学质量看做A,当参加测评学生人数n达到一定数值,则可测得这位教师教学质量的概率P。 由于一个教师的教学质量A是客观存在的,若参加测评的学生人数n足够多,那么在学生的测评  相似文献   

17.
概率内容中新概念较多,相近概念易于混淆,下面就概率计算中易混淆的几个事件对比如下. 1、等可能事件与互斥事件 等可能事件的前提是: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并且每一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互斥事件的前提是:同一试验中两个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等可能事件的出发点是两个事件所含结果出现的机会是否相等,互斥事件只要求不同时出现,而不要求出现的机会相等.  相似文献   

18.
<正>对于初学概率的同学而言,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往往是很棘手的问题,这主要是计算不得要领所致.现介绍计算概率的几种方法策略,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借鉴.一、公式法当一个事件A的可能结果 m比较容易得出时,可以将事件A的所有出现的等可能的结果n列举出来,再求二者的商,即用P(A)=m n来计算该事件A的可能结果 m发生的概率.例1有7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1、2、3、  相似文献   

19.
一、理论区分 1.条件概率. 条件概率是概率问题中的基本概率事件之一.给定一个概率空间,并希望知道某一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尽管我们不可能完全知道试验结果,但往往会掌握一些与事件A相关的信息,这对我们的判断有一定的影响.例如,投掷一均匀骰子,并且已知出现的是偶数点,那么对下一个试验结果的判断与这一已知条件的存在是息息相关的.一般地,在已知事件A发生的前提下,事件B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一定再是P(B).  相似文献   

20.
互斥事件与独立事件是概率中两种重要概念.互斥事件是指A、B两事件不能同时发生,有性质P(A+B)=P(A)+P(B)(称概率和公式);独立事件是指事件A(或B)是否发生对事件B(或A)发生没有影响,有性质P(A·B)=P(A)P(B)(称概率积公式).很多学生因未弄明白题目所给的条件而乱用这两个公式出现很多错误.例1某市足球一队与足球二队参加全省足球冠军赛,一队夺冠的概率为0.4,二队夺冠的概率为0.25,求该市得冠军的概率.解法1记“一队夺冠”为事件A,“二队夺冠”为事件B,“该市得冠军”为事件C.P(C)=P(-A·B+A·B-)=P(-A·B)+P(A·-B)=P(-A)P(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