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钱宏 《文教资料》2011,(34):222-224
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就业能力不足以适应市场需求,而就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在高等教育政策的完善。本文在分析就业难的基础上,从高校扩招政策、高等教育质量政策和高校就业服务政策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完善高等教育政策,进而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探究大学生就业形势下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对策.研究认为:就业过程实质上就是个体的职业选择与社会职业选拔耦合的过程,就业难的实质根源是没有形成高等教育质量与产业优化升级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折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错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建立良性互动机制,职业能力教育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3.
李秋喜 《成人教育》2011,31(8):107-108
我国自上个世纪末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战略以来,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日趋严重。针对人才市场供需失衡的状况,分析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从思想观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等方面着手,谋求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从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两个角度,分析探讨学生低就业的原因,探索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提高就业能力、解决就业难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构成了当代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难题的重要背景,了解并理解市场经济、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以及推进就业工作的创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但同时也出现了高等教育的结构失调,最突出的一点是大学生就业难.探析德国高等教育的结构特点,借鉴德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经验,有助于改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基于学情调查的自我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反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契合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维度。本文以就业能力培养的USEM模型为基础,通过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设计与调查,从实证的视角深入剖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和就业理念。调查表明,我国高校亟须改善大学生就业理念感知的内外部环境,以优化就业能力各要素的培养绩效为切入点,把就业能力提升的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之中,实现大学生就业能力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供应链管理是提高教育效率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供应链和大学生就业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供应链是推动式供应链,前端和末端的运行机制不同,各主体之间缺乏合作协调机制,存在牛鞭效应,对大学生就业存在负面影响。因此,应将高等教育供应链由推动式变为拉动式,建立高等教育供应链协调机制,实行供应链全过程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相似文献   

8.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供应链管理是提高教育效率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供应链和大学生就业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供应链是推动式供应链,前端和末端的运行机制不同,各主体之间缺乏合作协调机制,存在牛鞭效应,对大学生就业存在负面影响。因此,应将高等教育供应链由推动式变为拉动式,建立高等教育供应链协调机制,实行供应链全过程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相似文献   

9.
就业能力是当代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劳动力市场不确定性持续增加的环境下,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全球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战略。英国作为传统教育强国和就业能力研究的先驱,系统开发了《高等教育嵌入就业能力框架》,通过长期的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伯明翰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诺丁汉大学和利兹大学作为2021年英国最受顶尖雇主青睐的五所高校,以“包容、参与、合作”为发展观念,将就业能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雇主导向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形成利益攸关者共筑的就业能力培养生态,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了成熟的案例样板。我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应抓好供给侧改革发展机遇,借鉴先行国家经验做法,树立就业能力教育理念,突出雇主参与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打造大学生就业支持智能平台,面向个体、面向市场、面向未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反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契合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维度,当前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预就业"实践对大学生综合就业能力有较大提升,显著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并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赢。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显,理论上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产品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而导致这种失衡的现实原因主要包括个人高等教育需求膨胀对于高等教育供给规模的刺激、扩招政策的影响、社会需求的增长滞后以及众多现实制约因素。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需要适当控制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速度、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消除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渠道与失业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2.
由大学生就业难引发的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硬骨头.要想啃掉这块硬骨头,找准原因是关键.大学生就业难既有量的矛盾,又有结构性的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高等教育质量不高是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原因.提高教育质量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必然选择,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享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必然举措.此外,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也离不开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4,(A2):141-142
随着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而凸显其重要性,本文从国内外高校研究现状及趋势、高校就业服务的基本现状及主要问题、构建基于质量视角的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性、迫切性及对策分析四方面进行探讨研究,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保证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从而为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大众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瓶颈。高校突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就业瓶颈关键在于树立以"就业力"为核心的人才质量观,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大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就业技巧指导,提高大学生工作胜任能力等。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走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面临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等教育公平受到冲击、高等教育软硬件资源不足,等等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对策的实施须从实行多元化办学体制、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大学教师的素养等方面入手,以此促使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6.
高校勤工助学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勤工助学是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的经济困难,而且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本文在界定勤工助学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的基础上,探索勤工助学与大学生就业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勤工助学为载体,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高等教育的本职所在、应有之义,是高校的主责主业之一,但就业能力培养参与主体多元、影响因素众多,不能任意放大单一主体的责任,亟须在高校、政府、雇主、学生个体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明确的责任分担机制。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客观存在权力有限性、能力有限性与资源有限性,应针对性进行责任的纵向和横向配置,建立基于时间和基于范畴的有限责任,明确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高校的责任边界,有效区分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内容产品提供方面的主导责任、个人与自我方面的引导责任以及服务与机会方面的支持责任。  相似文献   

18.
黄振宣 《高教论坛》2014,(7):100-102
当前教育与就业之间呈现的不确定性关系以及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变革是大学生就业中高校责任有限性的现实依据。厘清大学生就业中高校的有限责任,明确它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且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就业难是供给、需求及供需匹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而言,只有高等教育的结构以及质量可被政策制定者和高等学校进行干预,才能成为改善大学生就业状况的突破口。但以往能综合考虑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质量以及个体层面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作用的实证研究非常少。此外,自高校扩招以来,不但大学生的供给不断增加,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政府的相关政策等也在发生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以及教育质量也处于不断调整与改进的状态。利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纵贯数据进行趋势研究,不但可以考察高等教育的结构以及教育质量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影响,还可以通过逐年比较来了解各种因素对就业结果影响的变动趋势,从而更好地为高等教育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提供针对性建议。基于2003-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并利用多层线性交互分类模型对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果的各种因素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第一,学校类型对毕业生就业并没有表现出稳定而显著的作用;第二,在学历层次方面,专科生的就业形势逐渐好转,本科生和研究生相对于专科生的就业优势逐渐消失;第三,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是影响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重要内在因素。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工科毕业生的就业概率要显著高于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优势越来越明显;第四,高等教育质量对毕业生就业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并且这种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强。上述发现意味着,可以通过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来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但是政策实施主体应有差异:对于高校类型以及学历层次,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对其结构进行调整;但对于学科结构的调整以及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管理部门则应该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日趋紧张,就业难现象已经显露出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社会有限的高教人才吸纳力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究其原因乃高等教育人才供应与社会人才需求失衡,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协调好高等教育人才供应与社会人才需求间的质量结构对应关系,建立健全大学生毕业人才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