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种人性的表现,只有在一种价值标准的参照下,才有好坏之分的,就像一个人不站在镜子前,是不知道自己的头发是零乱的还是整洁的。判断学生的人性表现,主要是以老师的价值取向为标准的。如果老师的价值取向存在问题,那么以这样的标准去判别学生的表现,就难已准确判别学生的表现到底是否真的存在问题,也许,本没有问题的学生也被说成存在问题了。因此,有时,并不是学生身上存在问题,而是老师的观念存在问题;并不是学生是问题学生,而是老师是问题老师。  相似文献   

2.
个体差异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如性格、兴趣或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承认学生在学习速度、学习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就如同承认同龄学生身材高矮不一样简单明了,这不是价值取向的问题,而是事实。《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  相似文献   

3.
彭昕 《教师》2011,(7):73-74
"个体差异"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如性格、兴趣或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承认学生在学习速度、学习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就如同承认同龄学生身材高矮不一样简单明了,这不是价值取向的问题,而是事实。  相似文献   

4.
目前有许多小学生存在厌学心理,主要表现在思想厌学和行为厌学两方面。
  思想厌学的学生不是把学习当成是求知的课堂,而是把它看成是一种烦恼、负担和压力。很浮躁,不愿意学习,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和强迫下又不得不勉强去应付学习,即使人在教室,也是心不在焉。  相似文献   

5.
高职围绕层次的抗争,遵循知识观、人才观、教育变革逻辑,抗争隐喻着对身份认同、制度认同、秩序生成的深度思考。目前争论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模式选择两方面。价值取向上,存在对学历主义、过度教育、能力主义的误读;模式选择上,单轨制、二元制皆不是问题的根本,独立体系并不是必然分类诉求,而是一种话语策略。后续改革应谨防改革主题(职教体系完善、学生发展)被置换为院校定位。  相似文献   

6.
大凡做老师的,对这样的学生心里总是憋着一股气:课堂上让他回答问题,先是扭扭捏捏的站不起来后是说话细声细气,大概只有同桌才能听得清楚。如果你以为这些同学性格内向,那你就错了,他们中有不少人(包括女同学)下了课,生龙活虎,活跃异常,那嗓门儿能声震屋瓦。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课堂里这一冷清、尴尬的局面呢?笔者认为,这是学生不自信的一种表现。问题表现在学生身上,根子却通在教师那里。课堂上,老师要是一味地以自己为中心,从头到尾一言堂,提问仅仅作为一种点缀,而不是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不是从尊重学生、激发学生…  相似文献   

7.
课程与文化是一种天然的实然性、关系性的存在。课程与文化之间关系的逻辑理路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性建构的关系。这种双向建构关系的价值取向体现在课程与文化价值取向的契合点是"以人为本";课程与文化价值取向的整合点是生成人;课程与文化价值取向的创新点是发展人。  相似文献   

8.
一、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缺乏的原因1.学生不敢提问题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不提问题,但不是没有问题可提,而是不敢提,不愿提.主要是学生存在"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老师教学程序,而导致批评;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2.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9.
人们的言行或某一活动、事件是否是实事求是的。不单是取决于当事人是否说的真话 ,办的真事 ,还取决于当事人的动机、目的、价值取向 ,因此 ,实事求是的判别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实事求是的判别既是一种事实判断 ,同时又是一种价值判别 ,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别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当前,教育存在一元价值取向的困境,教育不允许落后却又在制造落后者。这一困境的实质在于教育一元价值取向与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的冲突,这一冲突也是“问题学生”产生的根源。坚持以人为本,建构教育多元价值取向是教育摆脱自身困境并解决“问题学生”现象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当前,教育存在一元价值取向的困境,教育不允许落后却又在制造落后者。这一困境的实质在于教育一元价值取向与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的冲突,这一冲突也是"问题学生"产生的根源。坚持以人为本,建构教育多元价值取向是教育摆脱自身困境并解决"问题学生"现象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平时,老师们指导学生写记叙文,大多以内容和形式为主,总感觉文字功夫不是老师教来的,而是学生自然形成的,或者说,能在文章中自如地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学生个人的天赋所致。其实,很多学生并不是没有积累,也不是脑子里缺乏生动的词语,而是不知道如何运用。如果老师能稍作点拨,学生们就会恍然大悟。就如古诗文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曹世国 《教育》2009,(9):52-53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或活动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观点的主体以需要为基础、对客观事物或活动需要为选择的一种表现。凡能满足需要、符合人的价值标准和观点、能引起主体感兴趣的活动,就会使人产生积极的、愉快的心理倾向;反之,就使人产生消极、厌烦的心理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过程中兴趣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略论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评价的价值取向问题 教育目标是教育价值取向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的基本依据。研究型课程突破了原有的以单科性、学术性为主的课程框架,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价值。研究型课程的非国家课程性质以及教学结果的非功利性,即教学及结果不直接不完全与学生的升学、选拔等挂  相似文献   

15.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学生的创新素质并不是老师直接给予的,也不是老师能教会的,而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发展的结果。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论及人的发展问题时就明确指出:“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和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力和努力来获得。”因此,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应更主要地承担起创新环境的营建者、创新知识的提供者、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创新学习的评价者以及创新人格的塑造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不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人与物即人本身与其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问题.思维是人所特有的.离开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只能是一个假问题.但是有了人,人首先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是人的生存问题,即人本身与其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问题.离开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人本身就不能活,就根本不会有任何思维,因而也不会发生"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并不是说可以摒弃课文的文本价值。教学《比脖子》,如果不肯定老黄牛的精神,而一味大谈喜欢乌龟的缩头,是不符合新课程精神的。综观张老师提供的案例,以“这三种动物,你们喜欢谁,为什么”问题为出发点,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开展师生对话。这样的提问,学生明白言下之意———选择一种动物来作答,而且非要说喜欢老黄牛不可。这声“耶”,是学生猜到老师喜欢的动物,不是学生在谈自己感悟的结果,不是学生真正尝到学习成功之愉悦心情的表现。《比脖子》的文本价值在于动物的脖子是根据生存需要而长得各不相同,都有所长,…  相似文献   

18.
当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一方面固然需要过硬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还要有爱心。爱心是老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老师对学生的爱即师爱,与一般人的爱有所不同,它不是来源于血缘关系,也不是来源于老师某种单纯的个人需要,而是来源于老师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深刻了解和个人责任感。老师如果满怀觉悟地去爱学生,就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爱,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能够迅速确立起来,并得到健康的发展。这种爱的交流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可以有力地把学生吸引到教学过  相似文献   

19.
移云芳 《考试周刊》2012,(22):48-48
学生不会写作文,不愿写作文,这问题虽出在学生身上,但根源是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错误的指导思想。不是学生缺少生活,缺少材料,而是缺少留心观察、用心思考.不懂得如何搜集积累材料。老师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那自己首先就得是个有心人。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理论界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见解主要有三种:"社会关系说"、"劳动说"及"调和说"。这三种阐释都有经典文本的理论依据,但站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维度并考虑到马克思学说的价值取向,深入分析后会发现这些见解都未充分体认经典作家的本意。马克思研究人的本质问题,更多的不是从人与其他物种相区分的本体论角度来进行,而是从体征人的存在意义的价值论维度来进行,即:探讨人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和实现人的现实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