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一节旨在使学生认识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种类之后,进一步认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所起的作用。教材首先从绿色植物自身生活需要水作引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是绿色植物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内因。为使抽象的内容更容易接受,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生活经验,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科学探究,以及科学实验工作的成果等多角度引导学生加深对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需条件的认识。接着分析资料,体会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增强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将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练习画直方图作为教学重难点,通过练习解读实验数据,认识植物在不同生长期需水量是不同的,进而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是在学习了“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之后,进一步探讨进入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大量散失的途径,使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的叶器官对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作用,从而自觉爱护绿色植物。本文就“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节的教学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教学过程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节,其具体教学目标有以下五点:①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②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CO2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③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④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⑤认同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本节内容分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前三个目标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生物》第七册上第三章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从多个角度阐明了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需条件,然后让学生分析资料,体会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通过本节的讲述,要使学生了解生物圈的水循环;理解植物为什么需要水;了解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练习解读实验数据。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生物圈的水循环、植物为什么需要水、练习画直方图。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5.
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不仅塑造了一批形象鲜明的文学艺术形象,还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系列贵族青年男女自发组织的精神文化活动,其中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大观园内的几次诗社。在第三十八回的菊花社中,“潇湘妃子”林黛玉凭借《问菊》《咏菊》《菊梦》三首诗被公推为菊花诗魁。这三首诗不仅是林黛玉杰出诗才的突出反映,更融入她个人的幽微情感和隐曲心思。黛玉的形象气质与“菊花”意象的文化内涵关系密切,通过赞美菊花的生命、歌颂菊花的精神,反映出强烈的自我生命意识。诗中巧借陶渊明称许的“千古高风”,抒写了菊花“孤标傲世”的风骨节操。林黛玉菊花诗的创作过程符合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审美方式,反映了凝神静观、物我两忘的独特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6.
卢竹娥 《河北教育》2005,(20):45-45
秋天百花凋零,这时节,却是菊花的盛时了。菊花的花色繁多,在古代诗歌中,对各种各样的菊花几乎都有描写。如唐骆宾王诗:“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写的是黄菊;李商隐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写的是紫色和黄色的菊花;宋魏野诗:“浓露繁霜著似无”,写的是白菊;元谢宗可诗:“晚香带冷凝丹粒,秋色封寒点绛蕤”,写的是红菊……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的诗歌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品味诗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读懂诗,读出诗的真情,采取“激情”的教学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彭娟 《生物学教学》2005,30(5):48-48
课堂教学是“探究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灵活、恰当地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具体问题。下面,笔者就以一堂生物学实验设计课——“探究光对绿色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的实验方案设计”为例来分析: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中“还来就菊花”是“还来欣赏菊花”的意思,但是文章通过分析“就”的词义、考证重阳节饮用菊花酒的风俗以及分析整首诗的意思后认为:“还来就菊花”宜理解为“还来饮菊花酒”。  相似文献   

10.
本节内容选自江苏教育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生物》实验教科书,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中的“植物种子的萌发”,主要描述植物种子的结构;分析植物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描述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  相似文献   

11.
课本对《过故人庄》诗“还来就菊花”一句中的“就菊花”所作的注释是:“赏菊花。就,靠近。”笔者认为,如果孤立地看这句诗的话,把“就菊花”理解为“赏菊花”是可以的;但结合全诗来体会,这里说  相似文献   

12.
菊花诗赏说红楼——从探春《簪菊》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云以菊花为友,黛玉当菊花为情人,探春视菊花为亲人,宝钗将菊花作丈夫,这四人所写之“菊花诗”是对宝玉情谊的诗化描写;而宝玉所写之“菊花诗”却是怡红快绿、追求自由之“浊玉”的夫子自道。十二首菊花诗,是作者精心编织的红楼一梦的影子,湘、黛、探、钗四人构成宝玉精神探索的四个角度,形成宝玉精神支柱的形而上四极,使此回书成为通部书的又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13.
自从屈原吟唱出“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就与文人雅士结下了不解之缘;自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菊花就成为隐士清高绝俗的象征,如南宋郑思肖《思菊》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于是菊花成为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而开放在唐诗里的菊花更是各具风采。  相似文献   

14.
(冀少版)九年义务教育《生物》八年级(上)第四章“叶的光合作用与光能利用”中“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是学生对绿色植物的种子、根、茎三个器官了解的基础上,对叶的进一步探讨,使学生对叶的生理活动一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本节是一节典型的实验课教学,实验条件的限制,给课堂教学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如果借助课件或模型、实物,再设计一些较好的问题,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和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进行“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一节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整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和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形成“新诗”大单元进行教学设计,围绕“何以为诗”,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志、语言、意象等内容。教学过程以“因情有诗”“以象写诗”“借言为诗”“依声成诗”进行整合,形成对诗的本质要素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从初中生物学“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教学内容出发,将“叶圆片上浮法”应用于生物学教学,丰富了探究性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8.
戴道 《现代语文》2006,(7):103-104
在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反复强调“诗是情感的产物”,“诗是感情自然的流露”,并通过课本上的诗例和牵强附会的分析使学生信以为真。教师根据自己的欣赏经验和个人的喜爱来衡量所有的诗时,便免不了“坐井观天”,造成种种误会和误解。我们从来都觉得诗是作激情澎湃或温婉缠绵或哀伤咏叹时的产物。这方面的根据是《毛诗大序》里的“诗,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大抵昔人思虑单纯,言辞简质,虽有所感而不能细密地抒发于外,所以不得不借助于音乐和舞蹈。随着学的发展,人类思维的日益缜密,诗成为更精密的体制,情况是不是还“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呢?在诗歌教学已成为新课改后语教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的今天,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对语教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要上好思想政治这门课,教师除了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外,还必须在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上下功夫,处理好政治课教学中“放”与“收”的关系,达到导与讲的统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所谓“放”是指一种科学、合理的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意味着在教学中学生能自己学懂的尽量让学生自学,意味着让学生在摸索中自己发现问题、处理问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放”呢?1.“放”之有“的”“放”首先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具体情况结合所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放,而不是放手不管,任其自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成竹在胸,在课前就要…  相似文献   

20.
白秀峰 《生物学教学》2009,34(12):34-36
本文总结了“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一节的教学目标、设计思路,介绍了本节教学中进行探究学习的主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