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天波 《中学文科》2007,(12):118-118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价值。在历史教学中巧用对联,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强思想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从而使历史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考点突破】作为我国文化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对联在2005年中考试卷中闪亮登场,全国共有二十多个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了对联题。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也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内容博大精深,是一部浓缩了的文化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可以说对联题会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前景看好。对联,又名楹联,也称“对仗”,在同学们的知识链上居于“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对偶”一节上。对联原出于诗词,但它又不…  相似文献   

3.
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掌握一点对联知识,既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我们民族文化的美,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对中学生来说,主要能弄清对联中的对偶修辞手法即可。也就是要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其中,“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是难点。近年来,就有很多地方出现了有关对联的考题。2006年中考也不例外,请看以下考题:1.名胜古迹的对联中往往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文化名人(第④…  相似文献   

4.
余俊 《初中生》2006,(7):19-22
【考点突破】 作为我国化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对联在2005年中考试卷中闪亮登场,全国共有二十多个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了对联题。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学艺术,也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内容博大精深,是一部浓缩了的化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化的营养。”可以说对联题会越来越受到命题的青睐,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5.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几年来,很多省市的高考题目都涉及对联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让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下面谈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运用。  相似文献   

6.
余俊 《初中生》2006,(23):19-22
[考点突破] 作为我国文化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对联在2005年中考试卷中闪亮登场,全国共有二十多个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了对联题.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也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内容博大精深,是一部浓缩了的文化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相似文献   

7.
朱桂兰 《现代语文》2009,(3):112-112
对联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充分体现了汉语修辞的对称美和韵律美,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实用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完全有责任教好这方面知识和技能。其实,学对联知识和学语文是完全一致的。如讲修辞的对偶,笔者就让学生搞清楚对偶、对仗和对联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既是对偶也是对联。特别是古诗歌平仄教学,更能让学生学习对联中的平仄对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典型的五言联。所以说,结合平时教学学习对联知识,不可谓节外生枝;相反,学习和写作对联对语文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对联,是我们伟大祖国姹紫嫣红的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所谓“对联”,简而言之,就是“对应”“关联”的两句话。“对应”,指的是在形式上上下两句联语相同位置上的词语的词性和词组或句子的结构要对应相同;“关联”,指的是在内容上上下两句联语要互相有关系有牵连。  相似文献   

9.
对联进课堂     
在我国传统化的大树上绽放着一朵奇葩——对联。传统的私塾教学中,“对课”是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特点,而且对语言技能的训练有很高的价值,此外它还具有智力考查的因素。正因为如此,20世纪30年代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增加了“属对”一项,当时上联为“孙行”,巧对的如“祖冲之”“胡适之”等至今还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加强古诗词教学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如何使古诗词教学超越对诗词的字面意思的肤浅理解,不再把作者的思想情感简单地灌输给学生,引领学生主动融入诗词的意境,领悟诗词中的形象和情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瑰宝呢?下面谈谈自己在古诗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一、营造氛围,吸引学生  相似文献   

12.
对联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苦”字的联语更是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如: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本中时常有对联,学习掌握它对语文教学很有帮助。对联称“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国独特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渊源是桃符。五代除夕题联已成习,宋代沿袭明朱元障一道圣旨,拳联遍布金陵取代“题桃符”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两个句子排列在一起艺术形式。可按形成、内容及用途分门别类。  相似文献   

14.
林聪华 《教学月刊》2006,(10):17-18
初中语文学习是介于小学和高中之间的桥梁,所以初中语文教师更要有务实的精神,故弄玄虚不如“真材实料”,急于求成不如慢火熬炖。总之,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怎样的“材料”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学有所乐”,而且“学有所得”呢?笔者结合新教材,发现传统文化中的对联、谜语等都是初中学生乐于接纳的文学样式。通过几年的摸索和教学实践,我把对联融进了语文课堂,使之成为一种富于个性的教学方法和充满语文味的娱乐活动。  相似文献   

15.
《湖北教育》2005,(4):i004-i005
“读式教学”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原汉阳区钟家村小学校长郑祖读,在三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探究“读”的规律和艺术.所形成的教学思想,是语文阅读教学百花园中一朵奇葩。时至今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无可取代,魅力仍存。  相似文献   

16.
“回路”,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谈语文教学时提出的“在文章中走个来回”的观点中的重要内容。先生说,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通过课文语言的阅读,理解、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称之为“来路”。目前的许多语文教学现象,较多地关注了“来路”的问题;“回路”指的是在“来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内容”走向“课文的语言”,而这一点,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被关注的很少,或者说被许多老师忽略了。这样的缺失,恰恰造成了阅读的低效与学生习作水平的低下。笔者试结合《第一朵杏花》(苏教版)一文第二课时的教学,谈一谈如何落实张志公的“回路”思想,如何实现小学生阅读与习作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7.
当下,农村初中的教学条件普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城市初中相比,教学设备、学生基础、师资力量等课程资源依旧处于劣势,但由于农村受城市现代化文化冲击的幅度相对较小,以至于在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资源相对城市也有一定的优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农村是传统文化的沃土,其中对联更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农村初中重视对联的教学,是有助于语文教学的,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理论、内容、实际应用3个角度阐述了婚俗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婚俗文化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由此得出结论,婚俗文化教学是帮助留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19.
趣谈析字联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析字联”又是对联中的一朵奇葩,变化无穷,妙趣横生。现辑录几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钱超平 《初中生》2009,(7):26-27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句式整齐,韵律和谐,语言凝练,因而被称为“诗中之诗”。对联种类繁多,风格迥异。下面说说节气联,它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