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社荣《用怀疑的态度对待文本——兼评(曹刿论战)》一文认为:“许多历史文献急需重读,需要解读出新意来。”在这一观点指导下,提出《曹刿论战》的教学“可以定位到‘论’这个字上,定位到曹刿这个人身上来,定位到这个人的胆略、智慧和能耐上来”。  相似文献   

2.
纠正了《张船山诗草》、《张船山年谱》、《毛诗序》、《曹刿论战》四古籍中五处标点错误。  相似文献   

3.
对《曹刿论战》的两点看法徐志才《曹刿论战》是初中三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名篇。历年来,有关《曹刿论战》的参考资料和分析文章较多,意见各异,我觉得有两个问题仍需探讨。第一个问题,《曹刿论战》是侧重于记事,还是侧重于记人?从许多资料看,有的说它侧重于记事,有的...  相似文献   

4.
《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下册的一篇必读文言文,该课文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鲁庄公十年,全文二百二十二字。课文通过对曹刿谈论战的准备,指挥战争过程的记叙,说明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政治条件,抓住战机是指挥战争的关键。其实,通过对《曹刿论战》的仔细品读和对相关内容的深入挖掘,使我们深深感到,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第六册《曹刿论战》一课,“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师。”多年来都是这样断句、标点的。依据标点古书的最基本要求:标点后每一句话的内容必须符合情理。那么“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句,就不符合情理。  相似文献   

6.
<正>《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全文仅二百余字,记载了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长勺之战。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是全文的核心,短短的三问三答交代了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关键因素,透过这些简短的话语,我们看到的是鲁庄公在曹刿的一次次否定下政治思想的转变。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庄公好力",《曹刿论战》  相似文献   

7.
《曹刿论战》一文历来都被选入初中教材。传统观点认为:曹刿在这次战争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作用,决定了鲁国的胜利,而鲁庄公政治上昏庸无能,军事上急躁冒进,是一个平庸的国君。近来再教这篇课文,对鲁庄公这个人物,我们有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曹刿论战》作.为《左传》里的名篇,注家众说不一。仅曹刿是否下车(“下视其辙”),就有数十种以上解说。  相似文献   

9.
《曹刿论战》选编在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里。翻阅一下有关《曹刿论战》的参考资料和分析文章,觉得有几个问题应该讨论讨论。一,《曹刿论战》是侧重于记事,还是侧重于写人? 我所见到的一些参考资料和分析文章,都没有明确地说这篇文章是侧重于记事,还是侧重于写人。但从他们具体分析的文字来看,有时是看作侧  相似文献   

10.
<正>《曹刿论战》一文历来都被选入初中教材。传统观点认为:曹刿在这次战争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作用,决定了鲁国的胜利,而鲁庄公政治上昏庸无能,军事上急躁冒进,是一个平庸的国君。近来再教这篇课文,对鲁庄公这个人物,我们有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曹刿论战》是中学教材中的重要古文篇章之一。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引了《曹刿论战》的全文,把鲁齐之战做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做了马克思主义的精辟分析,指出:“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因此,通过《曹刿论战》的教学,搞好对学生的  相似文献   

12.
(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主题《曹刿论战》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重点是写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  相似文献   

13.
《曹刿论战》是传统篇目。有很多人被题目中的一个“论”字所迷惑,把段意归纳成:一论求见的缘由;二论战前的准备;三论战争的具体经过;四论取胜的原由。甚至还把全文归结为文章意在一个“论”字,处处紧扣一个“论”字来写等等,把这篇文章误认为是一篇议论文。《曹刿论战》是从《左传·鲁庄公十年》中摘录下来的,“曹刿论战”这个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记叙“齐鲁长勺之战”,来正面表现曹刿的卓越见识和军事才能,侧面衬托鲁庄公以国事为重,虚心听取下层意见的作风。从这点上讲,《曹刿论战》不是议论文。类似《曹刿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曹刿论战》的解读,分析了曹刿的平民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5.
《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文章意在表现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曹刿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谋略。该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对于这句话中的“下”字,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曹刿乘坐在战车上向下察看齐军战车留下的车辙;另一种认为:“下”指曹刿走下战车,在地上察看齐军战车碾过的车印。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合乎课文文意,学生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16.
《曹刿论战》一一直是初中课本的传统篇目,是初中言经典作品之一一。其原因不仅在于它只用:二百二十二:个字,就完整地记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更重要的是它让主要人物曹刿的形象深深烙在了读的心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亲临战场,从容指挥。正是由于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指挥才能,弱小的鲁国才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近来再教这篇课,我总觉得对《曹刿论战》一的人物分析不够全面。我认为长勺之站的首功应归于那位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知人善用的鲁庄公。下面我们一起探讨《曹刿论战》中有关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几个闪光点。  相似文献   

17.
运用逻辑知识分析课文,把课文中准确的概念、严密的判断、合理的推理等等分析清楚,是为了帮助我们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本文以《曹刿论战》为分析对象,试图根据古典记叙文的特点,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把课文分析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这仅仅是一个尝试,不一定妥当。《曹刿论战》选自《左传》。文章的题目是后人加的,加得好,它概括了全篇文章的中心——论战。作者紧紧围绕“论战”来谋篇布局,选择材料,集中笔墨写了曹刿论  相似文献   

18.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该文说的是公元前684年发生的长勺之战中,曹刿以其深谋远虑.帮助鲁庄公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是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对举,鲁庄公俨然成了曹刿的陪衬,鲁庄公“小惠”“小信”之“浅薄”陪衬出曹刿的“民本意识”。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九下第四单元选录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出师表》等几篇古文,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均彰显了人物的语言艺术。或如愚公直白说理、或如诸葛亮苦口婆心、或是邹忌委婉规劝,而曹刿之"论"也如邹忌之"讽"一般在教学中受到重视。大多数教师会借"论"或"论战"来揭示文章写法上的详略安排,并归纳出曹刿这一人物形  相似文献   

20.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名篇。其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其功首推曹刿。曹刿的取胜之道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请先看曹刿的"知己"1.知肉食者"鄙",挺身而出从曹刿和乡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曹刿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