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HCl气体极易溶于水,溶液显酸性,并且可以与NH,反应产生白烟。通常情况下,证明气体极易溶于水,常用的做法是喷泉实验。本实验利用五颜六色气球的“自吹自擂”(“自吹自擂”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像NH3或HCl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可以被水吸收,从而产生喷泉。而一些难溶于水的酸性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也可以产生喷泉。彩色喷泉不仅仅由烧瓶中的气体与烧杯中的溶液反应生成的,还可以由烧瓶中生成气体后的溶液产生。在中学实验中,  相似文献   

3.
a.减缓反应速率。实验室制乙炔,因CaC2与水反应剧烈,迅速产生大量泡沫,实验难以控制,就是使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效果也不甚理想。若实验前先向容器中加入CCl4等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大的有机溶剂至淹没电石约2/3处,再通过分液漏斗直接滴入蒸馏水,由于碳化钙被四氯化碳所淹没,从而使水与碳化钙的接触面减小,同样可以达到降低反应速率减少或几乎不产生泡沫的目的。b.防倒吸。像HCl,NH3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时,一般用倒挂的漏斗防倒吸。若用图1所示装置,使用有机溶剂亦可达到防倒吸的目的。其原理是:当HCl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从管口出来时,…  相似文献   

4.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时没有特殊明显现象发生 ,我在课堂上曾设计过下列实验进行验证 ,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方案一 :   1 材料分液漏斗 ,锥形瓶 ,气球 ,直玻璃管 ,双孔橡皮塞等。2 装置见图 1。图 1   3 操作过程与现象在锥形瓶内收集满CO2 气体 ,塞上如图 1所示的双孔橡皮塞 ,此时气球变瘪。然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 ,向内滴入少量的NaOH溶液 ,可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方案二 :   1 材料两只气球 ,镊子 ,细线 ,CO2 气体 ,氢氧化钠固体等。2 操作步骤与现象用镊子夹取氢氧化钠固体于一只气球内 ,另一只不放氢氧化钠…  相似文献   

5.
新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三节实验1-3、实验1-4存在一些弊端.实验1-3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说明反应放热,不利于学生观察;实验1-4,因做此实验正值夏末,气温高,而反应物不单从玻片方向吸热,使玻片与烧杯之间的水难以结冰,实验成功率较低.笔者在教学中对此进行试验并改进如下. 1 放热反应 例1:利用气体受热膨胀的原理,设计如图1、图2所示装置.向小试管内加入反应物,反应放热使锥形瓶内气体受热膨胀,而使"U"型管内产生液面差或气球鼓起.  相似文献   

6.
气体溶于水或溶液的有关计算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内容 ,因其知识面广 ,综合度高 ,已成为各级考试的热点 ,现以典型习题为例作一归类分析 ,供读者参考。一、单一气体完全溶于水的计算单一气体完全溶于水的计算是这类题目的基本题型。其涉及的气体为溶解度极大的气体 ,如HCl、NH3。在解答充有该气体的容器倒置于水中的有关计算时 ,要抓住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与溶于水的气体体积相等这一解题要点。例 1 标准状况下 ,用一只充满干燥HCl气体的烧瓶倒置在足量的水中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2 )若烧瓶中溶液未扩散 ,其…  相似文献   

7.
1硫在氧气中燃烧a.反应原理。S+O2SO2SO2有毒,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后生成亚硫酸钠和水SO2+2NaOH=Na2SO3+H2Ob.仪器与药品。硫磺、锥形瓶、软木塞、燃烧匙、酒精灯、火柴氢氧化钠溶液c.实验装置。实验装置见图1。d.操作步骤。①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硫磺,加热,直到发生燃烧。点燃=图1②把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进盛有氧气的锥形瓶里(锥形瓶内盛装约10mLNaOH溶液),塞紧软木塞,观察实验现象。①效果明显;②无污染产生。2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非肉眼能观察得到,让学生用手触摸试管又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8.
NH_3、HCl极易溶于水,利用这一特性。可作喷泉实验。因为CO_2气体易被NaOH溶液吸收,故也可作喷泉实验。在讲酸性氧化物或初三复习时增做此实验,有利学生掌握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的知识。一、实验步骤按图1装置  相似文献   

9.
一、制作:将玻璃瓶(如医用葡萄糖液瓶等)从中断开,钳一小缺口,用砂轮磨光,配以橡皮塞、导气管(或尖咀管)即可。仪器见图一。 二、用途: 1.极易溶于水的气体的安全溶解:装置见图二,可避免产生倒吸。如HCl、NH_3等气体  相似文献   

10.
尾气吸收是气体制备和性质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装置的选择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特别是气体的溶解度,其中像HCl这样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必须考虑防倒吸.纵观多年高  相似文献   

11.
何海清 《化学教学》2001,(4):44-44,42
图 1是中学化学中证明HCl、NH3等气体极易溶于水进行喷泉实验的装置 ,实验中水往往不能充满烧瓶 ,喷泉结束后烧瓶中会余下较多的气体。若以50 0mL的烧瓶集满氨气 ,即使成功的实验通常也会余下 30mL左右的气体。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当然不能仅简单地以装置可能漏气而论。在装置不漏气的前提下 ,有些学习资料以及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一现象进行过以下的一些解释 :( 1 )烧瓶中的水有一定的高度 ,水柱产生的压力对大气压有一定的抵消作用 ,总要余一些气体。( 2 )氨在水中的溶解是可逆性的 ,烧瓶里的氨水中总会有氨气逸出 ,水不可能充满瓶。( …  相似文献   

12.
HCl或NH_3没有集满等因素的干扰,其原因是:由于实验所制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密闭的容器里存在着水和该气体的蒸汽压,以及“喷管”的水位差压的缘故。为使烧瓶充满水,可松开烧瓶的塞子,再从锥形瓶的弯曲管吹气,使水刚好充至烧瓶的塞子下,就制得1体积水吸收1体积气体的盐酸或氨水。那么,由此实验制得的盐酸和氨水的百分比浓度,摩尔浓度和pH值各是多少? (1)求溶于水气体的摩尔数(n): 若实验在常压、常温(t℃)下测定,V为升根据:PV=nRT则n=PV/RT(mot)T=(273+t)K。 (2)求溶液的百分比浓度(c%): ∵由此所制溶液的浓度极稀,∵D_(溶液)≈1  相似文献   

13.
喷泉演示器     
操作方法: 先在锥形瓶中装入1/2—1/3瓶滴有酚酞的水,<做氯化氢实验时则装入石蕊溶液>,再用干燥的圆底烧瓶收集一瓶氨气<或氯化氢气体>,将带尖嘴玻管的胶塞塞紧后,倒立于锥形瓶上,按上图装置好,用嘴向弯曲玻管中吹气,将少量的液体从锥形瓶压入圆底烧瓶,使烧瓶里的气体很快溶于水中,由于烧瓶内气体压强减小,于是锥形瓶里的液体很快顺着尖嘴玻管喷入圆底烧瓶,形成喷泉。  相似文献   

14.
两个直角玻璃导管 ,一个双孔塞和一个广口瓶 (或烧瓶、锥形瓶、试管等 )就可以组成洗气装置 ,如图 1。此装置在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图 1 洗气瓶装置a .用于气体的净化。混有杂质的气体从a口进入 ,从b口排出。如 :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 ,就可使该混合气体在上述装置中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即可。b .用于测定某些气体的体积。此装置盛满水 ,待测的气体 (一般指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如H2 、O2 、N2 和C2 H2 等 )从b口进入 ,从a口把水排出 ,用量筒承接 ,理论上量出水的体积即为待测气体的体积。c .用于收…  相似文献   

15.
新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三节实验1- 3、实验 1- 4存在一些弊端。实验 1- 3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 ,说明反应放热 ,不利于学生观察 ;实验 1- 4,因做此实验正值夏末 ,气温高 ,而反应物不单从玻片方向吸热 ,使玻片与烧杯之间的水难以结冰 ,实验成功率较低。笔者在教学中对此进行试验并改进如下。1 放热反应例 1:利用气体受热膨胀的原理 ,设计如图 1、图 2所示装置。向小试管内加入反应物 ,反应放热使锥形瓶内气体受热膨胀 ,而使“U”型管内产生液面差或气球鼓起。图 1图 2例 2 :利用反应放热使蜡熔化 ,玻片与烧杯底部粘附力减小而脱离 ,…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讲述氨气的性质时,为了验证氨气极易溶于水,演示了喷泉实验.做完氨气的喷泉实验,有很多学生都问:"是不是只有溶解度很大的气体才能形成喷泉现象"?本人根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知识回答:"只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才能形成喷泉现象".那么,是不是真的只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才能形成喷泉现象?气体的溶解度多大时,才能形成喷泉现象?  相似文献   

17.
<正>一、无机物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对应,指不含碳元素的纯净物及部分含碳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碳化物、碳硼烷、烷基金属、羰基金属、金属的有机配体配合物等物质。1.气体(1)极易溶于水的气体:NH_3、HCl、HBr、HI。(2)可溶于水的气体:CO_2、Cl_2、H_2S;  相似文献   

18.
此装置适用于验证HCl、NH_3等气体易溶于水的喷泉实验,亦可用于HCl与NH_3反应的演示实验。 操作方法(装置见图): 一、喷泉实验 用丫形管将收集满的两瓶气体连接,按图装置好。注意小注射器吸入水,用小块橡胶将针孔堵住,不宜太紧。打开弹簧夹b、c,使两瓶  相似文献   

19.
再究喷泉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中,常用水来吸收HC1或NH3气体形成真空来做喷泉实验.现在,不妨让我们在研究RC1、NH3的基础上来拓开我们的理论与实践思维,对有些书本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与运用,力图形成喷泉的条件多样化.先从真空形成的原因着手.HC1气体极易港于水,1体积水溶解500体积的HC1,在国泉实验中RCI迅速溶于水,形成真空并将水吸入形成喷泉;NH3是以1:700的体积比港于水,也易形成真空做成喷泉实验.CO2以1:1的体积比溶于水,能否形成真空呢?CO2虽不易溶于水,但极易港于NaOH溶液,烧瓶中装的是CO2气体,如果用滴管注入的是浓NaOH…  相似文献   

20.
喷泉实验的有关说明: 1.形象地说明了某些气体极易溶于水(或特定溶液)的性质.如用水作溶剂时,可用于做此实验的气体为卤化氢或NH3;若用NaOH溶液代替水,则CO、NO2、SO2、Cl2等均可形成喷泉. 2.实验成功的条件:(1)圆底烧瓶必须干燥;(2)气体须充满;(3)装置气密性好;(4)盛水的烧杯中水和胶头滴管中水不能太少;(5)喷水用的导管不能太粗或过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