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8 毫秒
1.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出身寒微。他四岁丧母,幼年随父读书,聪明颖悟、勤奋刻苦。少怀壮志,却屡试不弟;欲匡时救弊,然怀才不遇。40岁后才考中举人、进士。他为官清正、勤政爱民、维护弱小、抑制豪强。所任一方,五谷丰登,民安盗息。他为文主张“文关国运”,风格主张“直摅血性”,他的诗质朴自然,清新流畅;直抒胸臆,意切情真。郑板桥出淤不染,正直清廉,自爱自尊,多才多艺。高风虽远,后人可鉴。  相似文献   

2.
郑板桥“适天应性”的哲学思想决定了他在审美趣味方面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尽管他欣赏病态美,却不主张人为地制造病态美。在诗文创作方面,郑板桥最推崇“沉着痛快”的艺术风格。郑板桥并不很赞成司空图及其继承者的一些理论,但对司空图韵味说本身,板桥的态度还是比较辩证的。在书画方面,郑板桥的审美趣味是提倡清新自然、简约平淡。郑板桥在评论他人作品时常以“乱”为赞词,自己在创作中也常常追求“乱”,这种“乱”,用传统的审美理论来说,实际就是“活”。  相似文献   

3.
我国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不仅书画独具风采,而且推行倡导的读书方法也别具一格,颇有新意。慎选精研法郑板桥主张读书者要慎选书籍,以“精”为本。他在《板桥自序》中说:“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惟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古往今来,书籍浩如烟海,人的精力也极有限,如果读书者不善选择,势必导致“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了。郑板桥认为“精”,不只是精读,还要在精读的基础上去发现书中各种疑点和问题,评论文章的真伪优劣,从而提出高于原文内容的新思想和新观点。默诵于胸法郑板桥主张读书…  相似文献   

4.
以杰出的书画艺术闻名于世的郑板桥,不但凭借自己的艺术才华受到世人的喜爱和重视,而且在家庭教育中提倡“善良教育”也堪称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典范。光阴荏苒,几个世纪过去了,但郑板桥热爱和平、唾弃暴力的“善良教育”思想仍然受到人们的好评。热爱自然郑板桥把关爱孩子的成长与关爱大自然看得同样重要。郑板桥50岁时得一子,自然爱子如掌上明珠。但是,郑板桥不溺爱也不娇惯自己的孩子,他说:“爱儿必以其道。”孩子断奶后,郑板桥毅然把孩子送出县城,将他安顿在“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扬州郊外,直接托付给勤劳朴实的“郭嫂”“饶…  相似文献   

5.
郑板桥是清代中叶杰出的书画家,扬州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推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主张“师法自然”、不泥古法。其领异标新、自立门户、作主子文章、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创新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其书画的方方面面,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郑板桥不仅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也是重要的的思想家。郑板桥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大力赞颂田园之美。他不与人同流合污,主张洁身自好、安享隐闲之乐。他欣赏桃花源式的生活,主张心思旷远,常怀止足之欲,控制名利和欲望。  相似文献   

7.
郑板桥,清代诗人、画家、书法家。他在文艺理论作方面,有不少独特的见解。他的文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胸无成竹宋人苏东坡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提出胸有成竹的写作原则:“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宋人晁补之诗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但郑板桥却提出“胸无成竹”的主张。他  相似文献   

8.
郑板桥读书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仅诗书画“三绝”,而且对于读书也颇具研究。他提倡读书贵在带而不在博。郑板桥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流富儿,颇为用钱芳。”他还说:“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期,三后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合才。”由此可以看出,郑板桥强调的是读书求多是无用的,而应当征选出自己有用的书,要学而致用。仅农田览群书却不消化,那读书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因此,郑板桥说:“彼务问,我务专,安见专之不如博乎!”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的一…  相似文献   

9.
郑板桥力创新,反对拟古,摹古,强调气、神在艺术中的呈现,突出主 体的创造力,他画论的主要美思想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崇尚“真气”,“以造物为师”;二、求“真意”,“会心得神”;三、“胸无成竹”,得“真趣”。  相似文献   

10.
《郑板桥集》评介胡云富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善画兰竹,笔墨清雅俊秀,风格奇丽多姿,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其书法融真草隶篆笔意于一体,独辟蹊径,自创一格,被后世称为“板桥体”。而他的诗文朴实无华,文笔酣畅,是千古流芳的佳作。郑板桥以他杰...  相似文献   

11.
一、郑板桥妙诗祝寿郑板桥名燮,是清代有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有一天,郑板桥到一位姓陶的朋友家去祝寿,正逢滂沱大雨。他一进屋,主人就捧出文房四宝,请他写些贺词之类。郑板桥也不推辞,挥笔就写下“奈何”两字。人们围上来看,却不解是何意。郑板桥接下去又写下两个“奈何”,众人哗然,主人神色也很尴尬,不知郑板桥搞什么名堂。正在群情疑惑之际,  相似文献   

12.
陆机的学创作主张主要体现在他的《赋》之中,其中追求“物、意、”的高度是其推崇的最主要的创作原则,为此他主张学创造要取法自然、汲取经典,力求达到“意物相称”;主张“尚巧贵妍”追求艺术形式美,实现“辞逮意”;主张“意、”创新,反对雷同。研究陆机的创作主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荀子是先秦原始儒家中的集大成,他将先秦儒家的治国思想发展得较成熟:在关于礼的认识上,他提出“隆礼”、“重法”;在民本思想上,他主张“富民“、“平政”;为了规范君臣关系,他主张“尽君道”与“守臣道”。  相似文献   

14.
以杰出的书画艺术闻名世界的郑板桥 ,不但他的诗书画受到世人的普遍喜爱和重视 ,他的亲民思想、为人师表的“善良教育”同样是中华善良美德教育的典范。 30 0多年过去了 ,郑板桥的唾弃暴力 ,热爱和平 ,“善良教育”的故事仍然源远流长。热爱大自然郑板桥把关爱孩子的成长与关爱大自然看得同样重要。他五十二岁始得一子 ,爱子之心 ,可想而知。然而他说 :“爱儿必以其道”。他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大自然 ,首先让孩子整个身心融入大自然 ,感受大自然的美。孩子初生断奶不久 ,郑板桥就毅然把孩子送出县衙 ,直接托付给“舍弟” ,让孩子在农村有个家 …  相似文献   

15.
郑板桥,1693年出生在江苏兴化,名燮,板桥是他的号,他是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因为他在所作的书画下款都题作“板桥郑燮”的字样,所以人们就称他为郑板桥。郑板桥爱竹,他称竹“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因此,他一生痴竹迷竹,对竹作诗,移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在郑板桥的眼中,竹子一枝一叶总关情,因而他的笔端留下了许多关于竹的佳作佳话。以至于人们一提到郑板桥就想到竹,一说起竹就自然要想到郑板桥。郑板桥一生多画兰、竹、石。他以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常青,石万古不败,这正与他倔强不驯的个性…  相似文献   

16.
彭光发 《师道》2009,(12):52-52
清代大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被世人尊为“扬州八怪”之首。他所题的“难得糊涂”脍炙人口,至今仍被许多人奉为修身、处事的不二法则。但在教导子女上,郑板桥却一点也不糊涂,可谓教子有道。  相似文献   

17.
世人皆知清代郑板桥是一位多才多艺,擅长画、诗、书法的文化名人,却鲜知他又是一位深谙“爱子教子之道”的好家长。郑板桥拥有良田三百亩,中过举人和进士,曾做过“七品”县太爷。他年逾半百方得一子,算得上是富贵人家的“骄子”了。但是,郑板桥对儿子却不溺爱、骄纵,他深知“子不教,父之过”,很注重“教子之法”。 最近在书架上找出《郑板桥集》,从中翻阅到《潍县暑中与舍弟墨第二书》,这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作知县时写的一封家书,是专门谈教育儿子的方法和目标的。特录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他到52岁时才有儿子,起名小宝,十分喜爱。但是,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他牢牢记取“娇子如杀子”这句话,十分注意对儿子的教育。郑板桥听说在家的小宝常常对孩子们夸耀:“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还欺侮佣人家的孩子,便立即写信给弟弟郑墨说:“我52岁才有了这个孩子,哪有不爱他的道理!但是,爱他也要爱得有道理。”他要弟弟和家人对小宝严加管教,注意培养孩子为人忠厚,避免孩子滋生邪恶之心。弟弟和家人按照郑板桥的意愿对孩子进行教育,收效很大,就给郑板桥写了封信,讲了孩子的长进,并说,照此下去,长大…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作为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一生以宣扬、实践“大中之道”为己任。他的思想博大精深,突出了改革这一主线。他主张“天人相分”,认为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提倡“德治”,贯彻法制;改革吏治,“吏为民役”,提出“民利民自利”的主张:构建至善至美的和谐社会。他的人格力量体现在追求理想、坚韧不拔;身处逆境、自强不息;忧国忧民、爱憎分明;“内方外圆”,外柔内刚;珍惜友谊、忠信真诚;勤政为民、为官清廉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被人誉为画、诗、书三绝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1693 ̄1765),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郑板桥自幼聪颖,性格落拓不羁。早年家境贫寒,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历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除了做过十来年七品芝麻官之外,其居官前后,均在扬州卖画为生。有《郑板桥集》存世。郑板桥的家训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在外做官时写给堂弟郑墨的16封家书中。郑板桥52岁时才生了一个儿子,自己又在外做官,所以他对家人和幼子的训诲都是通过郑墨进行的。郑板桥在为刊行家书所撰写的《十六通家书小引》中说:“几篇家信,原算不得文章,有些好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