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再玩一分钟     
下午活动时,我带孩子们去玩沙。孩子们一路欢呼着进了沙坑,一个个低着头起劲地玩着。我也同他们一起高兴地挖着,说着。我们垒了一个城堡,孩子们围着城堡不停地拉着我转,还不时用他们稚嫩的小手去摸摸拍拍,幸福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不知不觉,吃饭的时间快到了。我对孩子们说:“请小朋友把玩具收起来,我们该回教室了。”我连喊三声,可是没有一个孩子理我,都在继续完成自己的作品。我又喊了他们一声,突然,不知谁大声嚷着“不,我不回教室!”我循声望去,原来是王海牛。只见他一脸严肃,“倔强”两字“写”在他的脸上。我不由被他…  相似文献   

2.
我们一起玩晨间活动,我常和孩子们一起玩耍。今天我特意留心观察着小朋友拍皮球的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只会单一地不停地向后拍球,他们玩了一会儿就乏味了。于是我走到正在拾球的王兵小朋友跟前说:“王兵,我们一起来玩,我拍一个,你拍两个;我拍三个,你拍四个……”对这样地拍球、数数,孩子们显得特别兴奋。接着,我又教他们左、右手拍球;他们看着我跨球、拍球,学着我向上抛球——拍手——再接住,沿着地上的小圈圈走着拍球……这许多拍球法逗得小朋友高兴极了,围观的小朋友也参加了我们的游戏,我请王兵组织大家一起玩。从此,我给孩子们留下了一个“老师可会玩”  相似文献   

3.
深秋的一个早晨,我正准备上课。忽然,好几个孩子急冲冲地跑过来。“老师,老师”他们叽叽喳喳地围住了我,满脸兴奋。我微笑着示意他们安静:“谁来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呀?”“我们班的窗台上有一只青蛙!”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相似文献   

4.
班里的自然角有孩子们自己种植的洋葱、大蒜、白菜心、小豆苗…它们一个挨一个地排列在窗台上,沐浴着缕缕阳光,自由自在地舒展着自己葱绿的身姿。这么可爱的一群小植物,却常常受到孩子们的冷落:有时,它们的小主人两三天不去看它们一眼;有时,它们会因为小主人的粗心而喝不上水,变得萎靡不振,垂着脑袋。怎样激发孩子们对植物的兴趣,让他们乐意照顾它们呢?我想了一个办法。一次晨间谈话时,我高兴地告诉孩子们,他们要当爸爸妈妈了。孩子们被这个有趣的话题逗乐了,一个个捂着小嘴高兴地问:“我是谁的爸爸妈妈呀?”我一指窗台上那…  相似文献   

5.
韩颖 《湖北教育》2003,(1):21-21
又到了学期末,按照惯例我拿出孩子们的学生手册,给他们写一学期末的评语,回想起孩子们平时的学习和班级生活的点点滴滴,我认真地把他们的优点、不足、希望写在“班主任评语”一栏内,写着,写着,突然之间,萌发了一个念头,作为老师,我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如果让他们给我写个评语会怎样呢?平时,孩子们好像挺喜欢我这位老师,可是我从老远看见我的躲躲闪闪中感到了他们的一些惧怕,从挤出的“老师好”三个字里感到了一些距离,我真的应该让他们给我写个评语,了解他们眼中的我是个什么样子,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  相似文献   

6.
冬日的校园一片宁静,校园内有一处特殊的风景。草地上、水泥地上、大树下……孩子们三个一伙,五个一堆,兴致勃勃地测着气温。阳光下,绽放着孩子们的笑脸,荡漾着孩子们的笑声。“不好了,第三小组的温度计摔坏了选”一个男孩气喘吁吁地跑来汇报。还没等我发话,很多同学一窝蜂地跑向出事地点,在他们看来这显然是一桩大事。一些学生边跑边喊“看是谁弄坏了温度计芽”“要赔了选”显然实验前的教育牢记在他们心里。我一边思考着怎样处理这偶发事件,一边疾步走向事发地点。只见一个女孩正拿着一支破碎的温度计,一脸局促,一脸可怜。毫无疑问她就是…  相似文献   

7.
2014年7月30日晚上7点,北京大学理科教学楼102教室. 我给参加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2014“文学潜质生”北大夏令营的孩子做一个《创新与创新作文》的讲座.期间我提了一个问题: 说到城管,大家的印象是什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选哪一个呢? 孩子们面颊带笑,并不说话.我拿着话筒走到他们旁边,一个个地问.“暴力”“不讲道理”“欺负人”“傲慢”……孩子们纷纷脱口而出. 我回到讲台,看着他们问:这些印象哪里得来的呢?孩子们雀跃着回答:“报纸”“网络”“听人说的”“我看到的”……  相似文献   

8.
一个初冬的下午,明晃晃的太阳斜斜地挂在天空,冷清清的武汉动物园涌进了一群八、九岁的小孩子,他们欢呼着跑到大熊猫“都都”的舍前探望,又飞奔到长颈鹿“六六”的住所拜访。山前馆后转了个遍,仍没停下急匆匆的脚步,“帕勃罗呢?怎么没见到帕勃罗。”孩子们焦急地询问着。那情景,仿佛是在寻找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朋友。 爬行动物馆的一个玻璃温室前,孩子们的小脸贴在玻璃上,兴奋地呼唤着:“帕勃罗,我们  相似文献   

9.
教学自述我们常说,要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良师”“益友”,五年前初出茅庐的我一度认为这是两种矛盾的角色,就好像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一样。在和孩子们相处的日子里,我不停地寻找着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渐渐地,我发现,原来孩子们是这样的单纯,要让他们满足,让他们把你当作朋友,有时只需一个甜甜的微笑,一次温馨的鼓励。  相似文献   

10.
1950年,老舍夫人带着孩子们从重庆回到北京。老舍先生在站台上,郑重地喊着孩子们的学名问好一声:”你好,舒乙!”永远留在了儿子的记忆中。老舍爱孩子,无论是朋友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子女。他没有美好的童年,总是以欣喜和慈爱的目光注视着身边天真烂漫的儿童:“每逢我路遇幼儿园的孩子们,一个拉着一个,说着笑着唱着,像清早睡醒的小鸟那么活泼,我总要站住,细细地端详他们,数一数他们梳着几种小辫儿,穿着几种花样的鞋袜。我是那么欢喜,总想把他们都领到我的家去,陪他们痛快地玩耍半天!是的,由孩子们健康的小苹果脸上,我看…  相似文献   

11.
李玲 《四川教育》2002,(11):28-29
还是这三尺讲台,还是这块熟悉的黑板,不一样的是这略显拥挤的教室里多了几十张陌生的面孔。“今天有人来听课,快坐好!”听着孩子们小声的相互提醒,除了欣慰而外,我也感到了孩子们些微的紧张。怎样解除孩子们的紧张情绪是我这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段轻松的课前谈话,引出了这节课的主人翁———小葫芦。由于我随意的拨弄,小葫芦如同一个不倒翁在讲台上左右来回晃动,引得孩子们咯咯地笑出了声。紧张的情绪得到了释放,他们一个个着急地冲我“挥舞”着小手,“嚷”着要对小葫芦说话:小葫芦,你真像一个胖娃娃,圆圆的脑袋,大大的…  相似文献   

12.
老师的微笑     
一天下午,我和小朋友做完游戏,坐在草坪上休息。孩子们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说着话。看着他们交谈的开心样儿,我也来了兴致,笑着问他们:“你们最喜欢干什么呀?”孩子们见我很高兴地加入他们的谈话,纷纷抢着说:“我最喜欢玩小汽车。”“我最喜欢弹琴。”“我  相似文献   

13.
当我告诉小朋友今天要用哑铃做操的时候,孩子们顿时高兴起来。哑铃一个个往下传,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接了过去。有的说,多漂亮的哑铃呀!有的则把两只哑铃放在一起碰一碰,听它发出好听的声音。他们一个个都爱不释手,连我让他们站队的口令都没有听到。好不容易站好了队,却又有两个孩子用哑铃打起电话来。别的孩子也跟着仿效起来,教室里“喂喂”的声音不断,那热闹的场面,仿佛是在电影里的“战地指挥所”。我想制止,转念一想,又没有这样做。我干脆学着孩子们的样子,也拿起一只哑铃当作话筒,大声地说道:“喂,是中班小朋友吗?你们好!”孩子们愕了一下,马上醒悟过来:“老师好!”“喂,请你们马上站好  相似文献   

14.
<正>“门外有条小路,路的尽头是草地,斗大的鹰……”柴火在火炉中噼啪作响,我倚在阿妈腿边,听着阿妈的歌声若有所思。“卡西的嫁妆是牛羊,玉环银饰叮当响,静静穿过松树林……”“阿妈。”“怎么了,卡西?”阿妈停止歌唱。“为什么我不能穿过草地和松林?”阿妈搁下手中的查巴袋,  相似文献   

15.
美丽的泡泡     
“老师,看我的泡泡吹得多大呀!”“老师,我的比他的还大!”“看我的嘛!”“看我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展示他们的杰作,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泡泡围着我,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萦绕着我。  相似文献   

16.
一、有读有写的“玩具节” 我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而又难忘的“玩具节”。每个孩子都带来了最心爱的玩具摆在教室的书柜上。他们欢天喜地地来到玩具中间,好奇地观赏,兴奋地玩耍。教室前面的墙壁上张贴着孩子们查阅到的各种关于玩具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也只有找到了做好孩子的感觉,他们的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因此,作为教师,时时都应想着为孩子们搭建“凯旋门”,永远都在“凯旋门”前迎接我似的孩子们,就一定能看到一个个精彩的他们。  相似文献   

18.
请慎用奖励     
下午是劳动课,为让孩子们积极地参加活动,我事先做好了几朵小红花,并告诉他们,谁干得多、干得好就奖励给谁小红花。   不一会儿,几个小朋友陆续跑到我这儿说,“老师,我擦完一张桌子了,给我小红花吧。”“老师,我擦完两把小椅子了,给我小红花吧。”……孩子们都凑过来盯着我手里的小红花。   孩子们一声声“直率”“迫切”的要求撞击着我的心灵,难道他们认为参加劳动的目的仅仅是得到小红花吗 ?如果没有小红花,他们还会干得这样认真吗 ?  我冷静地反省:我过多地运用了奖励,结果却削弱了孩子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致使他们…  相似文献   

19.
当男孩子吐出一句句“粗话”,当女孩子学着大人的口吻对别人的穿戴评头论足,当孩子们神秘地询问别人父母的情况……我深切地感到:班上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都有着自己的另一半世界,只有走进他们家庭的那一方天地,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家庭,了解他们所受的家庭影响,才能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我利用业余时间走进了一个个孩子的家。一次次家访使我更了解孩子们、了解他们的个性是怎么形成  相似文献   

20.
QQ城     
老婆婆失踪了星期五,孩子们在五楼上杂技课。“先来活动活动身子。”一千岁老婆婆说,带头从旋转楼梯的扶手上向下滑。孩子们兴奋得“哦哦哦”叫,排着队一个个紧跟着一千岁老婆婆往下滑。正坐在对面楼上办公的咯咯哒晚报的主编笑嘻嘻先生看见了,“咯咯咯”地笑出声来,说:“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说着,一股顽皮劲在笑嘻嘻先生的身体里升起来,他“噔噔噔”地跑向楼梯,抓住楼梯扶手“哧溜哧溜”往下滑。咯咯哒晚报的编辑们也一个个跳起来,冲向楼梯。笑声跟着他们一路往下滑。这会儿,在一千岁老婆婆的那幢七层楼房里,孩子们又开始练起了骑单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