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轼遭贬后,为什么不归隐?在贬谪期间又以什么思想战胜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本文认为,感激皇恩,受唐宋时期"中隐"思想的影响,以及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这是苏轼不归隐的原因.本文还从我国古代文艺美学出发,具体分析了孔子的"孔颜之乐"、庄子的"游世"思想以及禅宗的"随缘"思想使苏轼超脱了贬寓黄州、惠州和儋州的痛苦,使其人生境界上升到了天地精神的人生审美高度,从而建立起心隐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在苏轼谪贬惠州八百九十周年之际,苏轼研究学会于九月八日至十四日在惠州举行了苏轼研究第三次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一百三十余人。大会共收到论文九十四篇。讨论会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集中对苏轼谪居岭南时期的思想和创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关于苏轼谪居岭南时期的思想与会代表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苏轼被贬惠州之后,释、道思想虽有所增长,但儒家忧民爱国与有益于世等思想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苏轼虽然身处逆境,却创作了  相似文献   

3.
论佛老思想对苏轼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是一个驰骋于儒释道三家的人物,由于深受佛老思想影响,词作中表现出人生如梦的感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形成了随缘自适、旷达超逸的人生态度。其词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清空脱俗的审美取向。文章试从苏轼词入手,分析佛老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苏轼遭贬后,为什么不归隐?在贬谪期间又以什么思想战胜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本文认为,感激皇恩,受唐宋时期“中隐”思想的影响,以及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这是苏轼不归隐的原因。本文还从我国古代文艺美学出发,具体分析了孔子的“孔颜之乐”、庄子的“游世”思想以及禅宗的“随缘”思想使苏轼超脱了贬寓黄州、惠州和儋州的痛苦,使其人生境界上升到了天地精神的人生审美高度,从而建立起心隐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苏轼在贬居黄州时期的几首优秀诗词作品,重点从艺术手法、语言特色、情感抒发、思想内涵等方面对作品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赏析,着重挖掘了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并从中分析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床止息。仰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如何得是?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两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就歇。”这是东坡在惠州贬所写的一篇题为《记游松风亭》的小品文,体现了苏轼在宦游逆境中的思想是以佛老思想为主体的。这么说,不是无根据的。小品文中的核心词,一是“解脱”,一是“就歇”。“解脱”的涵义,指甩掉精神上、物质上的所有羁系;而“就歇”,则是说  相似文献   

7.
苏轼<蝶恋花·春景>一词,薛瑞生、邹同庆、王宗堂诸先生均疑作于惠州时期.但从此词所用意象看,不象惠州之物象.且查考有关资料可知,惠州在宋代时并不出产杏子.故"青杏"意象之非惠州春景可以断定,此词必不作于苏轼贬谪惠州的绍圣二年(1095)春天.而据其所表述的思想情感看,当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时期.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一位乐天旷达的名士,他的思想杂糅了儒释道三家,他的处世态度,文学作品的内容和风格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老思想的影响。《前赤壁赋》亦是这种思想影响下的一篇冠绝千古的佳作。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苏轼贬寓惠州后的思想、人格和业绩都要比韩愈贬寓潮州强。可是,韩愈贬潮后的影响却比苏轼贬惠后的影响大得多。原因是什么?文章从苏轼对韩愈的推崇、遭贬后的地位、韩愈维护正统的儒家思想以及后世历代官员对文物的保护和宣传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事实的结论和历史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苏轼一生服膺儒释道三家,儒家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佛老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苏轼在文、诗、词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是词代表了宋代文学最高成就。世人往往注意到苏轼诗和文中体现的佛禅思想,却忽视了佛禅思想对苏轼词的影响。现从苏轼词"梦"的意象上来看佛禅"空"、"无常"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绍圣元年的惠州之贬,并未将已是垂暮之年的苏轼击垮和打倒,反而造就了他淡泊豁达的人生境界。他在惠州期间,由于党争的激烈,亲朋鲜有与之通信和联系者,反而是许多僧人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较多的帮助与温暖。此外,苏轼在此期间的诗文,有不少参禅研佛的作品,流露出平淡宁静的思想,体现了他对佛学的接受。  相似文献   

12.
绍圣元年的惠州之贬,并未将已是垂暮之年的苏轼击垮和打倒,反而造就了他淡泊豁达的人生境界。他在惠州期间,由于党争的激烈,亲朋鲜有与之通信和联系者,反而是许多僧人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较多的帮助与温暖。此外,苏轼在此期间的诗文,有不少参禅研佛的作品,流露出平淡宁静的思想,体现了他对佛学的接受。  相似文献   

13.
苏轼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在他身上,儒、释、道三家思想很好地交融统一,进则儒教先行,退则投身佛老.学界对苏轼的禅佛交游极其诗文研究众多,但鲜少论及苏轼出川之前的少年时期禅佛因缘.本文从蜀地地域禅佛因缘与苏轼家庭禅佛因缘入手,试析述苏轼少年时期的禅佛因缘,以期通过了解苏轼与佛教结缘更好地对他的哲学观和文艺观进行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14.
百家争鸣之后 ,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 ,随后又形成儒、释、道并存的局面。文人士子仕途失意 ,往往退而谈玄论道 ,参禅拜佛 ,阮籍、稽康、李白、王维、苏轼都如此。他们较好地继承了佛老思想。清曹雪芹继承佛老思想内涵 ,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红楼梦》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15.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源头,老子的辩证法与孔子的仁政思想以及儒、道的"天人合一"观,皆发端于此。《东坡易传》是凝聚"三苏"治《易》之成果,其显著特点是追求和谐,融合儒释道文化,崇尚个性,主张多元文化。苏轼把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体验以及对时代的独特感受纳入此理想之中;其"视民如川"的主张,接近于"民主"思想新观念。  相似文献   

16.
百家争鸣之后,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随后又形成儒、释、道并存的局面.文人士子仕途失意,往往退而谈玄论道,参禅拜佛,阮籍、稽康、李白、王维、苏轼都如此.他们较好地继承了佛老思想.清曹雪芹继承佛老思想内涵,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红楼梦>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17.
苏轼前往贬地的心理准备以及心态建设对研究他的贬谪心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绍圣元年,苏轼被贬惠州,途经江西,在赣州停留了一段时间。赣州秀美的自然山水抚慰了他孤独寂寞的心情,淡化了他贬谪的痛苦。苏轼在赣州时期也有浓厚的人生无常之感,江南水乡特有的烟云凄迷加深了他内心的迷惘。赣州浓厚的佛禅文化助苏轼洗涤了自身的尘垢,恢复了自性的清明。赣州境内的大庾岭是苏轼前往惠州途中要翻越的最后一道大的自然障碍。险恶的自然环境并未困扰苏轼,反倒促成了他精神的升华。从大庾岭南下,他逐渐把贬谪之路化为了追求大道的成圣之路。  相似文献   

18.
古代文人一方面受儒家思想的熏染怀有强烈的入世精神,另一方面却又在儒家思想维护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中屡受打击,从而陷入进退两难的精神困境。恪守儒家思想的苏轼入仕之后同样面临此等境地,然而他却能积极援引佛老,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达到超功利超世俗的精神境界,身处逆境却能保持心境的安适,从而超越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哲学中儒释道三种思想融合的宗教文化思想,对苏轼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他被贬黄州,人生转折时期,更是他精神的支柱,这种思想贯穿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从《前赤壁赋》可以看出儒释道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苏轼一生遭遇过两次重大挫折:中年时被贬黄州,晚年时又被贬至惠州、儋州.他一生都在追求儒家济世救民的思想,因受客观现实的沉重打击,在黄州时他对于仕途感到过失意,但并未绝望,仍想东山再起,佛老思想是他这一时期用于排遣苦闷和自我安慰的有力工具;来到海南后,他则决意离开仕途,转而效慕陶渊明,而这时佛老思想则是他追求生活本真状态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