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影响研究生学制改革的因素进行分析,指出:高等教育内部的教学模式与外部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共同作用于研究生学制的改革。结论认为: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以灵活学制为基础实施“研究型硕士”与“课程型硕士”并存且有所侧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体育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整体转型,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当前体育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当务之急。分析了现行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作了一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3.
体育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分析了体育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体育研究生应具备的素质,体育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面临的挟战,以及在培养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育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4.
张建华 《精武》2012,(25):6-7
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为国家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体育学科研究生教育作为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现代体育高端人才的重要来源,也是人才培养质量高低和效果优劣的重要标志。在多年研究生培养实践探索基础上,依据现阶段研究生培养实际,提出体育学科研究生"一个平台三种模式"多层次学术交流体系和工作模式,旨在为体育学科研究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了解美国体育博士研究生培养特点,总结和借鉴美国体育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有益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与我国体育博士研究生培养现状,旨为我国体育博士研究生培养观念的更新与新体制的构建,为提高我国体育博士培养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结合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对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体育专门人才的时代需求,分析提升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实困境和纾解路径。研究认为,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培养方式与学术学位混同、导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课程设置实用性严重不足、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陈旧、实践实习缺乏系统性、产教融合与协同培养推进不力、论文选题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缺乏论文评阅标准等问题。针对上述困境,遵照国家相关要求,提出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发展+科研能力”为主体的“四位一体”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持续深化招生制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改善课程教学;强化实习实践管理、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突出论文选题的应用导向和问题意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强化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强化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教育、提升行业规范;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8.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2005年设置的专业学位,是一种以在职学习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体育学研究生教育方式。与传统的体育学硕士培养模式相比,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点,不能简单照搬。结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实践,对体育硕士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并就进一步完善体育硕士人才培养提出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快速发展,但因大多为应届本科毕业生,几乎没有工作实践经验,体育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有待于加强和提高。该文从实践能力和体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概念出发,论述了我国体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以提升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最高环节,在研究生教育中增加体育课程,充分发掘体育课程在研究生健康上的护佑功能,以体育促进全面的“三维健康体系”,是实现研究生教育从单纯的学术培养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利用基于因果分析的AHP方法,构建了研究生体育与健康的指标体系,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研制了研究生体育与健康的计算机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1.
潘家武  汪姝婕 《安徽体育科技》2003,24(4):110-111,119
毕业生就业应增强积极的进取意识,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和技能准备,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资料法、心理测量法、体质测量法、数理统计法等,调查分析了研究生与本科生的生活事件、应付方式及体质健康等方面的现状,结果表明:(1)研究生生活事件的负性事件、总分等因子的频度和强度得分均高于本科生,且在婚姻和家庭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差异;(2)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付方式,而不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付方式,且其利用求助等应付方式的有效性比本科生高;(3)研究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都明显差于本科生;(4)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本科生,但其一般健康状况、躯体症状、精神健康等均比本科生差。  相似文献   

13.
马妮 《湖北体育科技》2017,36(6):549-552
目的通过了解运城学院体育教育应届毕业学生就业意向现状,为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等对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2017届毕业学生就业意向进行调查。结果运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主要意向是当一名体育教师;愿意在三、四线城市企事业单位寻找工作。结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促进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就业,必须加强体育专业课程改革调整.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我国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影响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因素,提出转变观念,停止体育专业的扩招,严格控制高校新增体育专业,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加强体育专业学生各方面的技术、技能的培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恒  马艳红 《体育科技》2013,34(4):95-98
在当前就业背景下,体育研究生就业困难重重。为帮助体育类研究生正确分析自己的就业心态,把握就业过程中的利弊,对辽宁省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心态现状和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并从社会、学校、家庭、自身四方面,对于如何帮助体育类硕士研究生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促进成功就业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体育活动的态度及其行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大学生体育活动行为是受体育意识影响的,即参加什么样的体育活动,参加体育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主要取决于他们对体育价值与功能的认识程度和所持的态度积极与否。因此,分析研究大学生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并作出解释和评价,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对策,指导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同时也有助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继续深化。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天津市8所普通高校的在校大学生,高校分别是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学院、天津商学院、天津外语学院。1.2研究方…  相似文献   

17.
体育院校的就业率非常低 ,在各类院校中排在最后 ,毕业生出现就业困境 ,就业领域狭窄的特点 ,这主要是因为就业制度与人才资源存量增加的社会环境因素所致 ,某些用人单位吸收能力下降 ,尽管在某些领域需求强劲 ,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在人才供给一方 ,体育院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不尽合理 ,研究生规模小 ,人才预测工作薄弱 ;而毕业生自身文化基础薄弱 ,考取研究生的概率较低 ,并受到择业观念的影响 ,上述因素共同造成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体育专业毕业生择业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2002届沈阳体育学院毕业生的择业过程进行研究,了解用人单位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认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不断攀升,对毕业生的专项技术要求较高,比较注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重视英语、计算机水平;探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毕业生自身、学校、社会的薄弱环节,为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体育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同时也对高校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课题。针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体育学院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对研究生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处方教学是目前教育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对于高校研究生应该怎样进行体育教学和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教学,各院校意见不一。运用文献资料法,从运动处方概念和运动处方教学观点出发,结合研究生自身特点,提出在研究生中开展运动处方教学的理念,并设计出了相应的处方教学模式,旨在为研究生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