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怎样保障和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的问题,逐渐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不断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怎样保障和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是我党推进民生理论创新和民生实践发展的基本经验,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构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邢台学院学报》2019,(4):24-26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就要根据新时代民生内涵的不断丰富,来制定新时代民生建设战略布局,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窦孟朔教授等撰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研究》一书,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规律,建构了新时代民生经济、民生政治、民生文化、民生社会、民生生态"五位一体"的民生建设战略布局,分析了新时代民生建设战略布局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阐述了新时代民生建设的战略重点和实现路径,为新时代民生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基础的理论升华。习近平文化思想涉及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既有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共同构成一个不断开放发展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有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它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化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领域,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的思想升华。  相似文献   

4.
在尝试界定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以及民生经济、民生政治、民生文化、民生社会、民生生态等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初步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路径选择,即根本途径是发展民生经济,重要途径是发展民生文化,直接途径是发展民生社会,必要途径是发展民生生态,关键途径与基本保障是发展民生政治,强调全面统筹各项民生建设。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实践的经验总结,涵盖了包括价值目标、路径选择、机制前提和根本动力在内的多项内容,在继承发展古今中外民生思想的同时与中国特色民生保障建设相融合,具备高度的继承性、人民性、务实性和创新性。随着新时代民生保障建设实践的不断推进,这些重要论述在彰显马克思民生思想当代生命力的同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努力提高人民幸福感的决心,是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理论指引,并推动中国民生保障建设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6.
历经90年奋斗,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我们必须历史地、全面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共文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历程是曲折发展的过程,是创造和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在文化建设进程中积累大量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柳州师专学报》2020,(3):80-84
民生建设是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发展经济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文教医疗卫生事业、健全民主法制、完善社保体系等一系列举措,改变了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民生建设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些民生建设成果对新时代保障和改进民生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经过艰辛探索的必然结果,是引领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道路。其特色表现在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整体目标;在政治上表现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形成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框架;在文化上表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坚持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形态。红色文化具有极强的革命性、开放性、大众性,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鲜明旗帜,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之基与力量之源。发扬红色文化传统,传承红色文化精神,推动红色文化创新,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历史。每当历史关键时刻,我们党都能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究其根源,这既有其自身的哲学依据,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群众工作,发展民主政治、推动根据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开展反腐倡廉工作,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促进了根据地的各项建设,积累了宝贵的执政经验。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容体系构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和时代精神融为一体的文化存在。清晰而科学的确证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容体系结构,有利于认真坚守和全面建设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就表现了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良好能力。这一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创了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新的理论局面,显示中国共产党善于选择、运用、发挥理论之核心导向作用,进而成功进行理论建设的能力;二是开创了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新的实践局面,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善于结合实际进行文化实践的能力。三是开创了中国先进文化整体转型的新局面,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驾驭整个文化发展趋势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在我国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努力奋斗作出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选择,是由我国近代以来独特的政治经济状况、民族文化传统和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等共同作用的历史选择,是各民主党派在长期的探索中国救亡图存之路、探索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之路的过程中,经过反复抉择之后的理性选择,是中国共产党总结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借鉴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作出的科学选择,是引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社会政治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是在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它集中体现在“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论断之中。先进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党的性质决定了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来,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清楚地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轨迹。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以睿智的眼光、与时俱进的品质,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善于捕捉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创造性地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建设问题作出的一系列科学回答。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的研究,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就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的协商,以及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对国家、地方的大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的协商。  相似文献   

19.
2005—2010年中共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2010年是中共党史研究取得新成果、新进展的五年,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学科建设取得可持续发展的五年,是借助高科技提供的新媒体、新手段自觉发挥资政育人社会功效的五年,同时也是面对更多挑战的五年。现就这五年间中共党史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做一简要的回顾和探讨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张志雄 《南平师专学报》2005,24(1):22-23,32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在建设全面小康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没,尤其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思想文化水平,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