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第五册《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一课,主要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验证和总结的能力。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学目标是较容易达到的。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求知氛围,使学生愉快地去发现,激起其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2.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铁力市教师进修学校何玉芹教学目的:1.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实验,使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培养学生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难点:利用反证法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进行验证。教具:...  相似文献   

3.
左文飞 《科学课》2010,(2):16-17
《声音的产生》一课是《声音》单元的经典课,许多版本的教材都编写了这一课。一般的思路是:先制造声音,提出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的假设,再寻找更多声音与振动相联系的事例,最后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多年的实践下来,我发现这样上并不能让学生将声音和振动建立联系,学生关注更多的是制造声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杨春娜 《科学课》2009,(9):10-11
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路 从知识内容上看,本课的知识点相对简单,重点要求学生明确声音的产生过程——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材针对振动发声设计了多个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反复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是为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打下感性基础,帮助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教材简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对本教材作了如下调整:在知识目标上,没有把课本中“我们能‘看见’声音吗?”这个问题单独提出来认识,而是把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融入到学生的第二次实验中,通过让学生再次亲手实践,体验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教学理念:通过研究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根据假设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保持和发展学生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教学目标: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做出自己对问…  相似文献   

6.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五册第七课)是学习声音方面知识的开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道理,培养他们归纳、演绎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手边的材料设置一些简易可行的实验,培养他们从实验中发现物体的发声都和振动有关的观察能力。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物体停上振动则不能发声,这是教学重点。其中,引导学生自己设置实验,并运用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是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7.
教材简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对本教材作了如下调整:在知识目标上,没有把课本中“我们能‘看见’声音吗?”这个问题单独提出来认识,而是把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融入到学生的第二次实验中,通过让学生再次亲手实践,体验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胡琴能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泉水会发出叮咚的响声.鸟儿会发出唧唧喳喳声等。声音是司空见惯的.但学生大多不会探究,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观察、讨论,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试图努力精心设计实验,增...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生常中,细心的同学不难发现以下现象,当你坐在行驶的汽车中,迎面快速驶来的汽车在会车的过程中按响喇叭时,你听到的喇叭声是变调的,先是由沉闷变清脆,驶过后又变得较沉闷。在往保温瓶中注水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音调由沉闷逐渐变得尖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利用学过的有关声学的知识,可以解释上述现象。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又是靠介质传播的。人之所以能听到声音是由于发生振动的物体振动时形成的声波进入了人耳,引起耳膜的振动,使人耳产生声音的感觉。音调的高低取决于振动物体的振动频率。所谓变调是指物体…  相似文献   

10.
向保温瓶灌水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并且可以根据瓶中产生的声音的变化判断水是否灌满。你是否发现,用细水流向保温瓶中灌水,随着水位的升高音调逐渐升高;用大水流灌水时,随着水位的升高音调却逐渐变低。这倒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决定于物体振动的频率,即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物体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向保温瓶中灌水时,瓶中的水和空气柱都在振动,  相似文献   

11.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色.平时我们描述声音特性的词语有“大小”、“强弱”、“高低”,不少同学往往将它们混淆,并且和物理术语中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对不上号,表明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概念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其实,音调就是声音的高低,它由振动的频率决定,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相似文献   

12.
严宁 《物理教师》2001,22(5):48-48
初中学生学过乐音的三要素后,常见到这样一道题目.如图1所示,在试管里装入深度不同的水,当向试管口由A向D轻轻吹气时,发出的声音,音调越来越——,这声音是靠——振动产生的.学生常常出错,其主要原因是课本只说明振动的弦的长短、松紧、粗细与声音音调的关系,而未涉及振动的空气柱的长短与声音音调的关系.有必要通过实验来演示振动的空气柱长短与声音音调变化的关系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 《倾听声音》是《声》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寻找声音、模仿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本课对于帮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声音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非常熟悉。正是因为太常见了。所以,学生很容易忽略一些有关声音的问题,比如:声音是什么?怎么就产生声音了?人是怎么听到声音的?这些问题,很少有学生去发问、去思考。在课堂上,专门对声音进行研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物体发声的规律,学生会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14.
李之春 《科学课》2010,(1):38-40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自然和各种版本的《科学》教材里都有出现。我在经历使用自然、科学两种教材教过之后发现,学生总是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存在较模糊的认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出现了问题?为了找到答案,我找来山东省临沭县张老师《声音的产生》(青岛版《科学》五上)的教案,和湘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进行了一次教学对比。  相似文献   

15.
姜正亮 《科学课》2009,(1):12-13
教学分析;《声音的产生》是《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的结果。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通过改变物体的振动,我们可以使声音发生不同的变化。”本课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大活动模块:一是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二是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造声;三是观察、感觉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变化,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自然和各种版本的《科学》教材里都有出现。我在经历使用自然、科学两种教材教过之后发现,学生总是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存在较模糊的认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出现了问题?为了找到答案,我找来山东省临沭县张老师《声音的产生》(青岛版《科学》五上)的教案,和湘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进行了一次教学对比。  相似文献   

17.
《声音的产生》一课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通过几种实验得出结论:声音可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接下来的验证实验是教师演示的,教科书是这样安排的:其一是教师敲击音叉并迅速用音叉接触水面。其二是教师敲击音叉并迅速用音叉接触悬挂的泡沫小球。虽然这两则实验都会出现一定的现象,但要使全班的学生都能有一个醒目的观察还是很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这两则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可以使物体振动而发出声音。  相似文献   

19.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第五册第七课)主要通过实验使学生懂得声音产生的有关科学道理,培养他们的操作、归纳、推理的能力。由于学生区分声音的高低与强弱有某些混淆,观察物体振动频率的快慢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只要求学生获取“长的、粗的、松的、厚的等发出的声音低;短的、细的、紧的、薄的等等发出的声音高”的感性认识,要求掌握“振动频率快的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 1.能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发生兴趣,并积极进行科学探索。 2.经历发现声音与振动关系的科学过程,知道“振动发声”,并能用多种方法观察物体的振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