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甘锋 《声屏世界》2007,(9):12-13
不久前,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的题为《纸做的包子》的虚假新闻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虚假新闻的高度关注和强烈谴责。这次事件不但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令新闻工作者蒙羞,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恶劣影响。虚假新闻为何不但屡禁不止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它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从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角度看,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新闻失实,杜绝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2.
"反转新闻"是否属于虚假新闻,事关新闻真实性的基础问题。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对于当下的新闻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不能把"反转新闻"等同于虚假新闻,但此现象对新闻传播有多重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刘洋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129-13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的泛滥,已经使新闻渐渐地失去了"生命"。虚假新闻如猛虎般吞噬着新闻的"生命",如何遏制虚假新闻,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探讨的事!由于网络媒体的发展,给新闻真实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代新闻传播领域,传统的平面、广播媒体依旧占据主流,而新兴网络媒体,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影响,甚至深刻地改变着新闻的传播行为,使新闻的真实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4.
王鹏  庞雯 《东南传播》2016,(4):130-132
自媒体的兴起为人们使用网络传播信息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但其中也不乏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虚假新闻,很多"把关人"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经考证便将各类虚假新闻加工成为"真新闻",这种新闻不仅欺骗了受众,还可能成为社会不良情绪的助推器。本文从虚假新闻定义出发,首先阐明虚假新闻及媒介把关人的定义,以及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的区别,其次分别从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由《新闻记者》杂志评出的年度十大虚假新闻入手,分析探讨虚假新闻类型、产生原因及传播现状,由此得出媒介把关人在虚假新闻中起到的主观性作用,以及对其把关不严导致虚假新闻传播造成不良影响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最后明确媒介把关人的职责及其应对虚假新闻主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被新闻界视为"毒瘤"的虚假新闻却不时见诸各类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并呈现出传播途径多元化、快速化的特点。虚假新闻不仅严重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影响了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败坏社会风气,而且降低了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的公信力,损害新闻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治理虚假新闻迫在眉睫。本文试从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究,以进一步增强新闻从业人员对虚假新闻的认识,预防和减少虚假新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关于"新闻真实"的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各国新闻界的重视,在各国新闻道德自律信条中,均可看到对新闻真实的表述。但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媒介的迅猛发展,虚假新闻严重泛滥,"新闻真实"受到挑战。本文从此角度入手,从中英美三国新闻道德信条中关于"新闻真实"的文本分析入手,结合现实案例,探讨了互联网时代虚假新闻泛滥的成因以及如何坚守新闻真实。  相似文献   

7.
今年7月23日,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北京电视台播发虚假新闻的问题,向有关部门和单位发出了通报。通报指出,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了题为“纸做的包子”的虚假新闻。报道无中生有,编造了北京市某区一些黑加工点使用废纸箱为馅制作小笼包子出售的假新闻。[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新闻实践中,新闻失实的情况屡禁不止,虚假新闻成了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它与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一道,被公众列为传媒界的"四大公害".虚假新闻的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相似文献   

9.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是,被新闻界看作是"毒瘤"的虚假新闻却屡见不鲜,并表现出传播渠道快速化、多样化的特点。虚假新闻既对公众的知情权造成了严重损害,使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受到了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对新闻生产和发展的根基造成了损害,对此,急需大力治理虚假新闻。对此,本文主要对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和治理办法展开了探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郑桂珍 《视听》2016,(7):39-40
借壳民生新闻"上市"的虚假新闻层出不穷,要防范民生新闻中出现虚假新闻,坚守新闻的真实性,需要从道德、制度以及技术三个层面入手,建立起攻不破的网络。  相似文献   

11.
吴玉群 《东南传播》2013,(3):127-128
真实、客观和公正地进行新闻报道,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然而,大量虚假新闻的出现,直接侵蚀了新闻的基本价值,更败坏了媒体的公信力。由于其潜在的危害性,"隐性"造假新闻在诸多虚假新闻中的危害性位居前列。  相似文献   

12.
丁永刚 《新闻知识》2007,(10):91-92
前不久,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纸馅包子"报道,结果证实为虚假新闻,这则消息令人震惊,影响极坏,正如中国记协《通报》所言:"这起虚假新闻严重败坏了国家声誉,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违背了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严重损害了新闻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在各地一些新闻媒体中不时出现一些虚假新闻,干扰了正常社会生活秩序,损害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如何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众多新闻媒体和新闻采编人员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卫芬 《今传媒》2009,(8):51-5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从业人员和媒体机构恪守的基本准则.然而,我们身边时时会发生虚假新闻."纸馅包子"、"最毒后妈"、"北大女生国外裸奔"、"华南虎照事件"等一系列虚假新闻,都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同时也严重损坏了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导致受众对新闻的信任感降低,从而产生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是新闻的大敌。而以反映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为主的广播新闻音响,更应该真实、自然、生动。然而,现在有些记者抓住“音响具有听得着、看不见”的特点,在录音采访中做手脚,使音响掺杂着虚假成分。从一些虚假的音响中,笔者归纳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一、2020年虚假新闻的基本特点经历了2019年的一时"凋零"之后,中国的虚假新闻在2020年又进入了相对"繁盛"的状态。本年度进入备选的案例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类型上也显现出成因的多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毫无疑问,伴随新冠疫情发生的"信息疫情"是本年度虚假新闻案例最为集中的表现,下文的典型案例有一半都与新冠疫情有关。而与此同时,中国新闻业在新的数字化环境下转型和重组过程中产生的虚假新闻案例也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7.
虚假报道之所以出笼,一是作者造假,二是编辑不察。对于作者造假,个别细节失实或差错,应该说,是责任心不强导致的;但如果整个新闻事件子虚乌有,那这样的记者就应该退出新闻队伍。不管怎样,虚假新闻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甚至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老话重提。虚假报道最终要经过编辑之手才能上版,在"围堵"虚假新闻方面,编辑应该是"有为"的,也是"能  相似文献   

18.
丁骋  李西铨 《新闻春秋》2020,(1):63-66,75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虚假新闻及其传播也呈现出新特点。作为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新闻生产过程的方法论变革,新闻“透明性”原则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不断发展。本文结合《新闻记者》2010—2018虚假新闻研究报告,从“新闻生产前”“新闻生产中”和“新闻生产后”三个层次分析了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论述了透明性原则在新闻生产各阶段对规避虚假新闻的生产与传播起到的作用,探讨了透明性原则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引入新闻工作实践对规避虚假新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播》2007,(10):1-1
7月20日,中宣部组织召开了视频会议,通报了北京电视台播出虚假新闻《纸做的包子》的有关情况。会议指出,这种虚假报道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党的新闻纪律和新闻职业道德,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损害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7月8日播出的《纸做的包子》报道被证实为虚假新闻,北京市有关部门对相关责任人作出了严肃处理。7月23日,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就北京电视台播发虚假新闻一事向全国发出通报。这一虚假新闻的发生,是中国新闻界的奇耻大辱,令人震惊。它严重败坏了党和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