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世界文学中,“人性”是作家们不断探索的永恒主题。在福克纳与金庸的小说中,有大量的“人性扭曲”描写,两位作家把人的本性与现实融合在一起,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创作手法和形态对这一文学主题进行着风格各异的描写和阐释,有着某些精神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对福克纳约克那帕塔法家世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托马斯·萨德本和弗莱姆·斯诺普斯进行比较,分析了他们二人所追求的美国梦的不同之处;进而从两个角度———传统地方主义作家和现代主义作家———剖析福克纳及其创作风格,并探讨“弑父”在福克纳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借此从本质上揭示了福克纳作为“美国小说创作传统”的弑父者,将传统与现代的对抗与冲突融入小说之中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3.
传统“红色经典”小说对革命历史“史诗性”的追求与塑造,被新历史小说作家们解构与颠覆,通过对小说《草生草长》解析,本文展示了新历史小说独特的视角和重视“人”的另一重真实。  相似文献   

4.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中存在着四个彼此之间有巨大差异的叙述人,且叙述人与人物身份重合。每个叙述人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颠覆他人叙述、建构属于自己的主人公故事,妄图建立自己的叙述权威,从而导致了《押沙龙,押沙龙!》叙事的虚构性和不可靠性。本文拟从叙述人身份的特殊性出发,勾勒四位叙述人对故事建构—颠覆—重构的叙述过程,从而见出《押沙龙,押沙龙!》独特的叙事。  相似文献   

5.
新写实小说是80年代后期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小说潮流。新写实小说倡导者们高举“还原”大旗,提出新写实小说实现了对人与现实的还原。事实上,新写实小说还原的仅仅是最基本的人性与最基本的生活形态。这种“还原”倾向存在着较大的片面性与狭隘性,因此新写实作家想要在文坛站稳脚跟就必须调整创作理念。从新写实作家90年代的作品来看,新写实作家已经从对人与现实过于偏激的认知中解脱出来,力图挖掘与表现更加丰富的人性内容与更多层面的现实内涵。在90年代,新写实作家在关注最基本的人性的同时,力图表现与挖掘更丰富更复杂的人性内容;同时新写实作家已经不再单纯从生理本能的角度去解读日常生活,而开始尝试着从人性、历史、文化、政治等多层面去解读日常生活,揭示日常生活更加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小说的叙事方式体现了作家对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正如沃伦·贝克在评论福克纳的创作所说,“福克纳对生活的看法怎样,他的文体也是怎样。”确实,一个人怎样看待生活,实质其中暗含了他的思维模式、情感内容、人格精神。作家如果要将自己的主体精神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必然地要选择合适的文体形式。因此,通过对小说叙事方式、结构形式等小说艺术情感符号外构的分析与译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富个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文体作家”、“多产作家”。透过他卷帙浩繁的小说文本,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诚挚的叙事人跨跃于时间与空间的河流之上,从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如数家珍地向读者展示他所经营的生命世界,让读者随他  相似文献   

7.
迁台作家的怀乡散文对研究两岸文化有着重要作用。50年代迁台作家被迫脱离大陆,无论是外在身体还是内在心理都受到了压制,对自己身份的焦虑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生,因此大多迁台作家靠“怀乡”去寻求安慰。梁实秋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真实地书写中寻找精神世界的返乡之道,以获得外在肉体无法实现的心理身份的确认。以梁实秋为例,我们能够寻求台湾民众对大陆身份的认同之路,发现海峡两岸民族精神文化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8.
3月29日,大陆作家莫言与台湾作家张大春在三联书店举行了一场名为“讲故事的人”的主题对话活动。对话中,莫言在对比两岸作家的创作与生存状态时称,相对于台湾作家专职写作面临生存危机来说,大陆作家因为有各级作家协会补贴,所以没有太多来自生存方面的压力,反倒过于养尊处优。在莫言看来,尽管大陆幅员辽阔,作家们视野开阔,但是和台湾的作家们一谈到知识,  相似文献   

9.
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描写了美国南方康普生家族的衰败,表现了现代西方世界的社会危机。福克纳不仅发明了一则迷路的现代人的神话,而且赋予了这则“现代神话”以深刻的内涵。小说从“神话模式”中突破出来,成为了一则探讨人的命运和现代人的精神出路的“现代神话”。  相似文献   

10.
“情感的零度介入”是新写实小说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新写实小说作家们就是不合感情的“冷血动物”。从专业的文学艺术角度来说,“情感的零度介入”只是作家在创作文本时所采用的一种文学创作技巧,此时作为叙述者的作家和现实生活中的作家本人并不是完全等同的。  相似文献   

11.
西部小说《白虎关》和《凿空》描写了在中国社会全面转型之际,在以工业化、城市化和商业化为表征的现代化的进逼之下,西部农民现实利益遭受到的损害:他们在乡村世界中的主体性日渐弱化,由此滋生了生存焦虑,并逐渐流露出失去现实家园和精神家园的荒原体验。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以"否定"、"破坏"、"消解"和"颠覆"现存一切观念、价值和制度,强调"不确定性"、"非中心性"、"非整体性"和"非连续性"等为特征的思想观念,与我国新时期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的强烈否定意识有着极大程度的相似性。但两者各有其特定的生成、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它们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鲜明的不同。对两者的正确辨析,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我国新时期小说的本质和特色。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早期小说最动人的地方便是其中无意于技巧而展现出来的自然状态,作者在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中坚持自我体验,形成得之我心的“自得”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在这种哲学视域的指导下形成文字.沈从文在这些文字里宣泄自我情怀又构成自然成文的审美内蕴,从而构筑了他小说创作的基础与一以贯之的心理架构.  相似文献   

14.
“狂欢化文学”是巴赫全命名的一种深受狂欢节民俗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小说体裁。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的小说就深刻地体现了这种“狂欢化文学”的特征,在语言风格上即表现为诙谐与粗俗。这种语言风格强烈地传迭出了狂欢节世界观的追求脱冕、颠覆的本质精神与亲昵、粗鄙的行为范畴。  相似文献   

15.
王蒙在新时期之初的意识流小说属于“伤痕文学”,但他的意识流小说与“伤痕文学”的主流存在一定的距离,没有一般性地展示苦难和表达忠诚,而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和世俗化理解。王蒙的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精神意向在90年代的“人文精神论争”中得到了体现,他所肯定的世俗化潮流具有对一元化意识形态的消解意义,但却忽视了世俗化可能具有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小说语言含蓄简约、明快而又质朴无华。他写作的"冰山原则"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超时代的艺术魅力。海明威以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以"迷惘"的主题和冰山风格写作原则,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在"自我"文学史观的指导下,明治时期的政治小说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中一直处于较低的位置。此后虽然出现了对政治小说再评价的动向,但其地位却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由于立场与观点的不同,文学史的书写内容及对作家作品的评价也会不同。在"自我"文学史观被摈弃的今天,政治小说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位置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相似文献   

18.
海明威塑造了著名的“准则英雄”来对抗一个“异我”,传统价值观丧失,混乱不堪的世界。评论家大多认为“准则英雄”体现了坚强,无畏,充满勇气等性格特点。但实际上,海明威式英雄的共性并非性格特点,而是相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们的遭遇使他们意识到生存的荒谬和虚无,但他们坚信“要在重压之下保持优雅风度”为基准的律令,不屈不挠地和虚无作斗争,寻找人生的坐标和意义。文章通过对海明威四部长篇小说的文本分析,力求证实“准则英雄”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揭示“准则英雄”的抗争对现代人生存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潮流,是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的重要一环。在五四运动从高潮到落潮的这段时间,以冰心、庐隐、叶绍钧、王统照等为代表的"问题小说"作家通过其小说创作,表达了对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深切思考。以五四"问题小说"中的家长形象为切入点,将小说中的家长形象进行了类型划分。在细致的文本分析中梳理和分析家长形象在五四"问题小说"中的独特作用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透过这一新的视角能够更好地理解五四时期"问题小说"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成长小说摆脱了长久以来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家”的种种遮蔽,还原出“家”在女性成长过程中深刻真实的本相。在这些小说中,“家”带给女主人公的感觉常常是破损压抑的,小说文本深入到女性微观的生命世界中,淋漓尽致地书写了在这种“不完全”家庭的阴影之下女性个体性格特征和性别意识生成的过程中细微的生命感觉,并以戏剧化的情节展示出家庭对于女性成长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