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城镇化与农村职成教育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城镇化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的内涵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城镇化,即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与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二是人口的城镇化,即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三是地域的城镇化,即城镇建成区扩大,新的城镇景观接连涌现;四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2.
杨鹏 《邢台学院学报》2012,(4):44-45,47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进程,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由一产向二、三产转移,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城市转变。因此,城镇化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律,要有合适的政策措施配合。从邢台城镇化现状出发,运用量化分析,归纳总结出了城镇化的若干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四方面的内容:(1)城镇化是城镇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农村扩散的过程;(2)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的过程;(3)城镇化是农村型的地域景观逐渐向城镇型的地域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4)城镇化是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即由第一产业逐渐转化为第二、三产业的过程。以此为线索,本文试图就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与区域城镇化水平预测方法作一初步探讨。一城镇化的过程始终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促使城镇化的动力因素有哪些?我们可以从两个层次进行分析研究。 (一)城镇化的宏观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4.
【背景材料】材料一: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材料二: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  相似文献   

5.
由于统治者的重视以及北方、中原人民南迁,南宋江南地区出现了城镇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城镇的数量增多、市场化水平提高,城乡之间、区域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农村经济活动与市场联系加强。江南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和城镇以及城镇之间的人口流动加快,城镇居民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贫富差距拉大,江南农村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也发生了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改变,固有的宗法宗族制受到冲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血缘关系、地缘关系转变为业缘关系,新的社会组织日益取代旧的群体组织,货币关系发展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南宋江南城镇化过程中,因固有乡村生活的整体平衡被打破,社会结构失去原先的平衡与相对稳定性,造成社会结构失衡,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国新时期的城镇化建设,应吸收传统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朱平 《地理教育》2004,(2):21-22
一、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居住地域上,表现为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比重日渐减少,城镇人口比重日渐增多,这是城镇化一般表现形式;二是在从业领域上,表现为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逐步减少,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越来越多,这是城镇化本质特征,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和决定因素;三是在生活方式上,表现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是由小到大、由粗到细、由低到高、由分散到集中、由单一到复合的转换或重新组合过程;四是在社会文明上,表现为在一定区域(居民点)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经济成分、运营机制、管理手段、服务设施、环境条件的壮大和优化过程,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的城市社会所替代,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发展,城市文化在全社会的主导地位日益提高,乡村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小,这是城镇化深层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大量进城打工成为最具社会经济影响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农村劳动力的一次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一次转移,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产业升级和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新阶段,必须积极创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想,推进城乡统筹,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进行了分析:一、农村劳动力的一次转移简析;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由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必然;三、政府和全社会要大力推进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二次转移。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和“城镇化”基本涵义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化”是一个舶来品,“城镇化”一词更符合中国国情。城镇化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从实质上看,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城镇化既是物质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明前进的动力。中国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从发展进程、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发展规律、发展规模、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9.
蒋大彬 《安徽教育》2010,(12):32-34
<正>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人口加速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一方面,城镇规模不断扩张,城镇教育资源紧缺状况愈发凸显,城区适龄人口就学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人口的迁移,农村教育资源存在相对浪费现象,教育资源配置在城乡之间出现新的不平衡。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需要教育事业与之相配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链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以城镇为逻辑起点的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和城市的再城市化.农村城镇化既是后二者的基础,又是乡城转换的较高级阶段.城镇处于城乡之间承上启下.与农村城镇化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以土地使用权永久性流转为重点,搭建农民社会保障平台;以强化城乡二、三产业为先导,扩大产业吸纳能力,为非农人口参与社会保障创造经济条件;以"家庭账户"为核心建立城乡社会保障衔接基础;实行梯级递进的结构形式,即政府全供型、政府半供型和自供型的,集城乡社会保障为一体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就是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逐步向城镇进化转型。促进农民市民化即人的城镇化,是社区教育的重大战略使命。目前,在人的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问题,社区教育在促进农民市民化方面也存在着误区。要解决这些问题,社区教育必须加强自身建设,采取有效的策略,为城镇化建设发挥助推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减少农村人口,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路径。近年来青岛市城镇化取得显著成就,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推动青岛城镇化健康发展,一是确立科学的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二是实施产业带动战略,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持久的强劲推力;三是正确处理政府、开发商和农民的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城镇建设征用农地和城中村改造中的矛盾;四是充分运用好市场机制,拓宽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渠道;五是逐步消除制约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性障碍;六是实施"农民"向"市民"转化工程;七是择优发展小城镇,提高小城镇的聚集辐射功能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实现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内容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市民化.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及转移机制出发,利用效用函数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决策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措施,即增强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实现多渠道多层次转移;优化政策制度,保障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转变和稳定人力资本的流向;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转移劳动力素质与信息渠道建设.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城镇社会转变的历史性过程,是人口的城镇化与城镇现代化的统一,而城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会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和市场需求。本文是对小城镇广场建设中用电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广场配电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乡域城镇化是通过发展乡村经济的途径,将现有乡镇内的经济发达的空间聚落建设成为城镇,并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将农村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的非农人口的城镇化模式。此模式具有现实根据,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具有特殊价值。乡域城镇化的成功取决于合理而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建设持续发展且能给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安居乐业的新型城镇。只要通过人力值域约束路径将农村农业人口转移成乡域城镇的非农人口、通过乡域城镇立体层序建设路径建设持续发展且能给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安居乐业的新型城镇,就能有效地实现乡域城镇化。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其结果,现代城市最终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生产、消费和污染集聚之地,人口和经济的集聚状态成为衡量现代城市化的两项基本指标。11个国家的实证分析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往往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产业发展在国家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存在着由强变弱的趋势;与之相比,第三产业发展对人口城市化发育的影响则要强烈的多。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张家口市的城镇化得到快速推进.从2005年到2010年年的5年间,城镇化率从36.4%提高到45.5%,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约有7万人口从农村转向城镇.由于全市城镇化建设速度与社会服务功能配套速度的不均衡,全市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矛盾逐步开始凸显.就教育工作而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与办学水平不均衡,农村学生大量流入城镇学校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二是城镇教育综合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城区学校"超载"严重,扩建扩容迫在眉睫.如何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合理调整城乡学校布局,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城镇学校的承载力和教育现代化水平,更好满足入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成为了目前全市教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新型城镇化基础增强,非农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城镇化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社会服务功能逐渐完善。城镇环境质量提高,卫生状况明显好转。但是,城镇化未能与工业化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协同;城镇化进程与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对称;第二、三次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城乡差距明显,呈现扩大趋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二、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口比重;增强城市的异质性,加快城市圈建设,努力形成新城镇集群;积极扶持壮大县城,着力建设重点小城镇;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制度,建立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都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政策选项。  相似文献   

19.
一、城市化、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具体分析,城市化包涵两层含义:其一,城市化是一个人口集中的过程,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致使城市人口总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密度加大,每个城镇的规模扩大,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加是城市化最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其二,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的转换过程,城市的建设用地扩展,城市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很大变化。除此之外,中图版、湘教版的教材中也把产业结构的转变,即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看作是城市化的另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20.
西北地区城镇化内源动力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多方面内容综合统一的过程;从西北地区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入手,分析并指出内源动力不足是西北地区城镇化滞后的根源,进一步分析了内源动力不足的原因,并就如何发掘内源动力,加快西北地区城镇化进程进行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