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娜 《东南传播》2018,(4):132-135
作为重要的电视媒介仪式,央视春晚肩负传播中华文化的国家责任,春晚公益广告中的中国元素也因此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与功能,通过饱含中国元素的表达,春晚在全国观众以及全球华人群体之间形成重要的情感纽带.具体而言,春晚公益广告中的中国元素包括具象的中国元素和抽象的中国元素,它们具有重要的社会整合、文化认同以及情感凝聚等功能.  相似文献   

2.
春晚30年的发展已经使其成为中国人的一项"公共仪式",在这场仪式中,主持人通过情感传播,将春晚的主题和意志得以体现,并为观众建立共同的情感空间。由于春晚主持人的特殊角色和功能,使他们有着特别的情感传播策略。借助电视媒介,给观众建构同一时空;真诚面对观众,寻找共同话语;理智与感性并用;适当的客串小品赢得观众的认可,这些都是春晚主持人的情感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3.
《青年记者》2016,(7):42-42
《春晚2016》,《新民周刊》,2016年第7期,2月22日 简介:《新民周刊》这一策划由《做一道取悦7亿人的“大菜”》《春晚上的海派味道》《春晚歌舞,难忘今宵》《春晚唱红的歌》《春晚难忘的人》《拿什么拯救你,小品相声?》《魔术,春晚最神秘的节目》《回看春晚,回看时代风向标》《春晚红包大战谁胜一筹》《六小龄童,永远的美猴王》等十篇文章组成,  相似文献   

4.
陈欣 《新闻世界》2013,(11):58-59
本文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出发,在"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个层面展开对春晚"国际化"策略的讨论。在对春晚及其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指出春晚"国际化"是解决春晚当前自身困境,满足时代和国家需求,最大化地发挥春晚价值的一条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5.
徐立军 《视听界》2014,(2):124-124
马年大年初一初二,央视《新闻联播》、《新闻30分》、《共同关注》、《中国新闻》、《新闻直播间》等多个重点新闻栏目播发了央视马年春晚的全媒体收视率数据,这是央视首次对单体节目启用全媒体多终端的收视测量评估。笔者所在的央视总编室联合央视网,委托央视市场研究、央视一索福瑞、秒针系统等多家第三方数据监测及研究公司,经过近半年的密集调研、多轮的技术测试以及与相关视频网站等传播平台的反复协调努力,在除夕当晚以及春节假期期间对全国观众通过电视机、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多终端收看春晚的行为进行了全面监测,形成了包括电视直播、电视时移回看、网络直播、网络,点.播等多种跨平台、跨终端收视行为在内的春晚全媒体收视率。  相似文献   

6.
央视"春晚"是人类文化在传媒时代绽放的一朵奇葩,它不是人任意创作的结果,而有属于其自身的规律性.本文尝试从传播符号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剖析,挖掘潜藏在其中的符号学规律,进而发现这一文化事件的深层结构,最终对什么是"春晚",怎样才是成功的"春晚"有所探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形形色色的真人秀节目在国内电视荧屏上不断涌现,“真人秀”已成为推动国内电视节目形态乃至制作理念转变的又一个转折点。中央电视台于2010年推出的《我要上春晚》便是将“真人秀”元素与传统综艺娱乐节目相结合的一次尝试。2012年中央电视台在《我要上春晚》基础上推出特别节目《直通春晚》,又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本文以《直通春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节目特点,探讨“真人秀”元素运用到综艺节目中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8.
2019年以来,广东卫视连续五年原创自制春晚,并以开放之姿、创新之态不断推出新内容、新样态,在卫视春晚集群中后来居上,不仅奠定了口碑基石,同时沉淀了品牌价值,进一步彰显了广东卫视作为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在今年大年初一亮相的《遇兔呈祥大湾区——2023广东卫视春节晚会》(下称《2023广东卫视春晚》),更是以震撼的视听新体验,展示了大湾区活力和湾区文化新气象,并通过主题建构、内容科技创新、融媒传播“三部曲”,为全国乃至世界观众和网友带来一场新春的文化盛宴。  相似文献   

9.
华施琪 《今传媒》2016,(5):102-103
春晚作为中国观众的一道除夕盛宴已经走过三十年有余,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交网络平台的建设,人们对于春晚的评论越来越可以即时的展现.而在近些年的春晚播出过程中,对于春晚中种种“槽点”的吐槽也已经成为了观众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这些吐槽或是理性或是感性,多多少少都表达了对于春晚节目的一些看法.受众的娱乐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愈加多样化,但是春晚的推陈出新显然并不能完全跟上当代受众的脚步.本文通过三个部分,分别是“春晚与明星效应”“春晚与服装舞台”“春晚与潮流引领”阐述了春晚以及其对当代受众的娱乐需求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春晚已从央视的"一枝独秀"演变为省级卫视和央视争夺除夕夜收视率的"大战"。多年来,地方台面对投资动辄千万的春晚望而却步,眼睁睁地看着除夕夜甚至春节七天长假的收视率被央视春晚、卫视春晚吞食而无可奈何。那么,地方台能否办好春晚、怎样办好春晚?本文以泉州台《金玉满堂——2013两岸闽南人春晚》为例,论述地方台可以以小博大办好本土春晚。  相似文献   

11.
闫英明 《新闻世界》2013,(5):153-154
由央视网举办的第三届CCTV网络春晚以"中国梦:我爱中国的N个理由"为主题,在中央电视台、CN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电视、公交电视等终端播出,依靠新媒体技术创造了广泛的影响力。媒介事件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事件的重要性和媒体对事件的持续报道,网络春晚作为一次议题式的媒介事件,它的有效传播与新媒体环境赋予其的传播特点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网络春晚,用新媒体成就新创意,用创新策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以“叙事学”为理论依据,分析近两年来央视网络春晚在创意传播中借新网感思维提高对用户的辐射能力,通过新叙事框架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以及借助新品牌管理修缮品牌认知等方面的成功实践与有益探索,进而为网络时代打造智慧型、品牌型的综艺晚会提供叙事构想。  相似文献   

13.
从1983年到2012年,中央电视台的直播春节联欢晚会已经连续举办了30届.2012年的春晚以“致敬30年”的主题段落,以取消商业广告的方式,意在回归传统.但是,去商业的方式没有达到2012年春晚的预期效果.本文以解释性的方式重新审视春晚的历史,试图回答这30年来发生的根本变化.本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提出2012年春晚的回归话题;其次回顾30年春晚的重要节点;最后,分析春晚“失宠”的原因,探讨春晚可能的走向.本文的基本思考是:春晚从服务人民变为召唤大众的转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基本变迁.商业化并不是春晚衰落的主要症结,重新整合碎裂的社会才是关键问题.央视和春晚所代表的大众传媒的召唤作用今后仍然需要,但也可以改进.  相似文献   

14.
高皓亮  靳赫 《新闻世界》2010,(7):183-184
一个是作为一个国家仪式、一个春节民俗、一种主流文化的央视春晚,一个是从主持人、演员到节目创意均出自网民推选的北京电视台网络互动春晚,2010央视春晚与首届网络春晚播出之后,反响不一。本文从传播者、晚会内容、关注受众、传播渠道、受众互动参与等角度对两台春晚作一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龚兰兰 《新闻世界》2014,(8):367-368
春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化传播现象,本文在对朱迪斯·巴特勒性别操演理论思考的基础上,从性别的视角解读春晚中的一些小品受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网络春晚作为春节期间的新节目样式,受到许多受众的喜爱和好评。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春晚的节目定位,对比网络春晚与传统春晚的区别,分析网络春晚的成功案例,探讨网络春晚未来的趋势和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7.
谷妍 《今传媒》2012,(4):60-61
1983年春晚首次亮相之后逐渐演变为约定俗成的习惯,30年来它给广大观众带来欢笑和欣喜,众多经典作品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纪念春晚三十年,央视特别制作了大型纪录片《春晚》于2012年大年初一首播,试图为观众呈现一个熟悉而陌生的春晚。通过对此片文本所传递的情感叙事和诸多细节,旨在从这部典型作品中找寻属于它自身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8.
国族认同的建构与强化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任务,媒介仪式是大众传媒和受众对特定情境、象征资源的共享性过程,成为国族认同建构与强化的主要机构之一。笔者借鉴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从媒介的角度切入认同的研究,以2011年春晚为例,分析春晚如何作为媒介仪式,探究春晚通过哪些途径实现对国族认同的建构与强化,进而反思利用媒介仪式进行国族认同建构与强化的多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9.
席赞 《现代视听》2011,(12):31-35
面对新媒体的传播格局,尤其是网络春晚的冲击,近年来央视春晚略显疲态,但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生命力。除了颇受关注的收视数据外,在民族精神、节日庆典、国家形象等方面,基于其特殊的媒介身份与价值,央视春晚拥有网络春晚难以替代的优势。参考网络春晚的经验,央视春晚可从节目制播、话语呈现、民族文化等层面突破常规,担当起中国最大电视平台之上最知名公众节目应有的职责,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合一,传播欢乐与关爱,维系国民情感与信仰,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以实现价值的延续与提升。  相似文献   

20.
左琳 《新闻世界》2011,(4):73-74
本文从央视网络春晚利用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的案例,总结大众传播中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特性,并提出新媒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及在三网融合中传统媒体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