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创业的核心动力来自于哪里呢?答案就是后现代心理学当中一直在强调的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不确定的未来才能承载更多的期待和可能。之所以选择不确定的路子,是因为即便确定性的职业发展意味着更低的风险、更少的挑战和更强的可规划性,但是这样也就意味着未来的生涯基本上是一个没有什么悬念、可以做出保守预估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驯亚 《职业技术》2006,(11):42-42
管好一个企业,就是要管好它的未来,而管好未来就意味着对将来的正确预测。企业所处经济环境动荡不定,新技术日新月异,市场需求变幻多端,这就更要求企业不仅着眼于现在,更应关注未来,而预测正是联系今日和将来的桥梁。市场预测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对未来的经营活动与决策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未知事件,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华东师大课程研究中心吴刚平教授说“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真正的数学课堂应该面对学生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而不是靠着华丽包装掩盖数学本身的简约美。数学课堂应该是充满着生命希望,象征着生机、繁茂和永恒,意味着气息的清新自然,呼唤着简约美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4.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性课程。开放意味着更大的教学空间,也意味着更大的教学难度。每次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我总要绞尽脑汁思考教学主题,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又要考虑学生的能力。但我煞费苦心的结果,却总是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主题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呢?我在苦苦地找寻着……  相似文献   

5.
对“孩子的未来该不该设计”这个问题,我的意见是:家长要做“指南针”,不当“操纵板”。所谓做“指南针”,就是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家长一定要有明确的方向,切不可放任自流。只有这样,家长才能不断发现孩子的优缺点,适时、适度地引导他。我不认为孩子的未来不需要设计,因为设计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在孩子未来的发展中,微观方面的事可以由家长指点着他们收放自如地做,以利于培养其个性和非智力因素,但宏观方面的事,比如做人的原则、做事的准则等,却必须由家长及时“指南”。所谓不当“操纵板”,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该放手让…  相似文献   

6.
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相信“手”之家教理念会带给每一位家长以深刻的启迪。大拇指:表示赏识,意味着教育孩子要有恰到好处的赞扬。很多孩子什么都不缺,就是缺信心。要培养孩子的信心,就要学会赏识和表扬。赞扬能开启孩子迈向成功的大门。食指:表示指引,意味着父母要做孩子成长的指引者。我们喜欢说“: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笔者认为这句话应该倒过来说“:父母是孩子的未来。”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高度”影响着孩子的“高度”。“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父母正确的指引决定着孩子成长的方向。父母自己首先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成为…  相似文献   

7.
刘光汉 《学周刊C版》2014,(6):139-139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时,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找准学习困难形成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使“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更科学,更有效。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2000年1月7日,教育部召开“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布置新千年头件大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负”在全国中小学得到积极响应,中小学生的负担过重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减负”决不意味着不要勤奋学习,更不意味着可以降低教学质量,“减负”本身不是目的,“减负”的目的是为了“增效”,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负”与“增效”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既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  相似文献   

9.
陈兴华 《今日教育》2007,(3S):34-35
今天是值得纪念和激动的日子.因为你们现在就是正式学生的家长.你们的子女从今天开始便开始了漫长的学习生涯。大家都知道“万事开头难”.更知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年级学生的家长就应该特别注意:子女要进入角色.家长也要进入角色。作为教师.我更知道身上的责任重大。我们担负着一个家庭的希望.担负着一个学生一生的幸福.甚至担负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我明白每一个学生对各位家长意味着什么。我们会竭尽全力.用我们全身心的爱去呵护他们.让他们都有一个良好的发展。一个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中的“马太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太效应"的寓意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马太效应"在大学生就业现象中也同样存在。这与大学生拥有的资源有关。拥有的资源越多就越有可能获得成功,最终成为"赢家"。拥有丰富的资源意味着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也意味着拥有更加优势的地位和更强大的潜力。大学生就业中体现的优势资源是什么?应具备怎样的资源才能"富者越富",以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成功机会,并使职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从"马太效应"现象分析,归纳为职业目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三方面必须具备的资源。  相似文献   

11.
张燕军 《考试周刊》2013,(15):166-167
课堂教学是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才能使课堂闪耀师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才能在生命的对话中催出生动的精彩,通过教学中"统一"与"不统一"培养出思维独特、有创新精神的未来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一、鼓励学生做勤于动脑、敢于质疑的“小问号”“小问号”意味着自己提出问题。在传统观念中,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许多教师都把让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句号走”作为自己的天职。其实,现代教育更需要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而不是为学生解答问题。歌德说:“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因此,在质疑时教师要切入知识的关键处,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质疑于思维的兴奋点,他们的思维才能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提出“聪明的问题”,再通过自行解疑,得出“聪明的回答”。如在教《金色的鱼钩》时我是…  相似文献   

13.
《青海教育》2008,(5):61-61
“创设”与“设置”是近义词,但是,两者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前者预设了对教师创造性行为的要求,而后者却不包含此义。“创设”意味着教师的创造和精心设计,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而“设置”可能意味着教师提供的只是一种现成的、未经过加工的情境,其中并不含有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价值预设。  相似文献   

14.
一些哲学译本和论著中出现的“行动”和“行为”之间的概念混淆,是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许多概念混淆之一。澄清这些概念混淆,提出新的概念区分,守护对概念区分的敏感性,是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意味着要对西方哲学文本做更确切的翻译,而且意味着要对“二分法”作积极克服而不是简单摒弃,要把概念分析和丰富想象结合起来;这不仅意味着要用新的概念区分来代替或补充旧的概念区分,而且意味着要设法寻找分析开来的几个方面之间的“中项”,并通过进一步概念分析而展开新的研究,力求达到大问题与小细节之间的“反思平衡”。  相似文献   

15.
《父母必读》2009,(2):130-132
有时候,看着老人对孩子的养育方法,实在是忍不住,真想大声地对他们说“不”!但是,怎么诜才能让这个“不”字真的有效呢?这才是比说出“不”字更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前提,让每个受教育的主体在初中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习惯,不仅是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更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大事。教师只有把学生习惯的构建工作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才能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更有效地贯彻人才发展战略,实现“教育促进人的终身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从技术、商业、价格这三个角度来分析数字电视的现状与未来,结论是,数字电视取代模拟电视是大势所趋,只要技术上突破了,达到高度集成化、产业化,价格就可以大幅下降,届时就能进入数字电视的普及阶段。这意味着一个巨大产业的形成,一个新时代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在未来的社会里,多数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分析、创新能力而不只是机械的操作技能,所以,今天的学生需要更多更强的数学能力而不只是数学知识作为未来职业的准备。那么,在基础教育的数学课程中,就必须反映这些需求:数学教育应该实现从传承知识到在传授知识中培养创新的思想方法和能力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吴良忠 《甘肃教育》2001,(10):12-12
一、要“春风化雨”,忌“急风暴雨”后进学生的形成,无非是平时没读好书、没交好友、没唱好歌、没看好影视、没温暖家庭、没良好师爱等原因所致。故他们怕艰苦、怕挫折,心理脆弱,反复无常。社会上有的人甚至认为,他们是烂掉了的一代“弱者”。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他们同样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作为教师就要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如果用旧眼光和不给好脸色看待学生,当他们一出现问题,就产生一种厌烦之感,不亲近、理解他们,更不能作他们的良师益友。你看他不顺眼,他看你更不顺眼,最终导致敬而畏之,畏而远…  相似文献   

20.
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一个专业人才,除了知识技能的教学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以一种美好的心态去面对周遭的一切、面对未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只有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去吸引、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才能培养学生向往美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