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竹枝词》是唐代诗坛上的一枝奇葩,自来以民歌体视之。本文运用文学人类学方法,探明《竹枝词》其实源于西南地区的巫歌,是在“竹王崇拜”这类原始宗教活动中用于迎神的;而“竹王崇拜”又与“竹枝”这种植物图腾的崇拜直接关联着。文章钩沉史籍文献,考明了竹王、竹郎之神最早源于《山海经》中的神话,且第一次给“廪君”这一神话中的西南少数民族的祖先神以明确的解释。同时,对于《竹枝词》的演唱方式,也作了较为合理的推想。  相似文献   

2.
《竹枝词》是唐代诗坛上的一枝奇葩,自来以民歌体视之。本文运用文学人类学方法,探明《竹枝词》其实源于西南地区的巫歌,是在“竹王崇拜”这类原始宗教活动中用于迎神的;而“竹王崇拜”又与“竹枝”这种植物图腾的崇拜直接关联着。文章钩沉史籍文献,考明了竹王、竹郎之神最早源于《山海经》中的神话,且第一次给“廪君”这一神话中的西南少数民族的祖先神以明确的解释。同时,对于《竹枝词》的演唱方式,也作了较为合理的推想。  相似文献   

3.
《圣经》开篇是上帝创世的记载,但前后是两次风格迥异的创世神话,分别简称为“创世神话”和“伊甸园神话”,二者记述了不同的创世过程。按照传统的JEDP底本系统分析,两次创世源于不同的底本记述有异。笔者在传统四底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及以色列周边地区宗教神系等方面的研究分析,认为二次创世也与古希伯来民族的多神崇拜传统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4.
“竹王崇拜”与《竹枝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枝词》是唐代诗坛上的一枝奇葩.自来以民歌体视之.本运用学人类学方法.探明《竹枝词》其实源于西南地区的巫歌.是在“竹王祟拜”这类原始宗教活动中用于迎神的;而“竹王祟拜”又与“竹枝”这种植物图腾的崇拜直接关联着。章钩沉史籍献,考明了竹王、竹郎之神最早源于《山海经》中的神话,且第一次给“康君”这一神话中的西南少数民族的祖先神以明确的解释。同耐,对于《竹枝词》的演唱方式,也作了较为合理的推想。  相似文献   

5.
《老子》与《易传》宇宙生成论是原始创世神话的哲学表述,它与陈地流传的创世神话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陈楚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东夷和楚蛮原始崇拜和神话遗存。作为一个民族始祖,太昊伏羲是通过神话获得名号。伏羲名号源于“元气”,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伏羲即“太极”或“太一”。通过对伏羲创世神话与《老子》和《易传》宇宙生成模式的对照考察可以看出,《老子》“道”和《易传》“太极”、“阴阳”、“四象”、“八卦”的概念及其对宇宙生成的概括认识是从神话思维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来的,是把神话中的宇宙观抽象化、逻辑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一书,对神话的搜罗相当丰富,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都保存其中,是研究上古神话的珍贵资料。但因《淮南子》是部理论著作,它的目的是在为汉王朝提供一套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治国方略,这些神话在书中是作为论据使用的,这就使得《淮南子》一书中所保存下来的上古神话历史化倾向十分明显,就《淮南子》而言,神话的历史化主要体现在神话英雄与始祖神向人间圣王转变使神话成为历史;神话的伦理化和仙化话转换了神话故事的存在时空;通过凸显神话的尚德精神与政治色彩使神话发生质变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离骚》云:“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逸注曰:“崦嵫,日所入山也,下有蒙水,水中有虞渊。”历来楚辞注家多以“崦嵫”为日入之所,并无实指,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引《山海经》《淮南子》予以佐证,多被后人看作神话中的地名。神话中的地名有虚有实,不一定一一能考其实,但亦不当一律斥之为虚妄。今人对于“崦嵫”的所在也说法不一,没有定论,故在此对《离骚》中所提“崦嵫”一地做考证。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籍《淮南子》中有一则记载:“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对于这则羿射十日的记载,近现代研究一般都将之作为神话故事来看待。如何新先生就认为“羿射十日”的故事是一个名的古代神话。茅盾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朱芳圃教授在《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中也认为《淮南子》中的记载是神话故事。但笔根据现代科学知识推测,“羿射十日”并不全是神话故事,而很可能是远古时代确曾发生过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9.
黄帝与昆仑神话的起源地均在中国西北。黄帝在神话中是兼具太阳神与土地神神格的创世大神;昆仑在神话中被看成是微缩宇宙,又兼为父性崇拜与母性崇拜的圣地。二者都是源于生殖崇拜观念。金文中一个代表着两性同体含义的神秘符号,即是二者同源最直接的证明。黄帝、昆仑尽管经过后世种种演变,其基本含义却不离创世与生殖。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和《楚辞》的神话同出于南方神话系统,《淮南子》的神话继承了《楚辞》的神话,然而《淮南子》和《楚辞》的指导思想不同,所以有区别。从三个方面比较研究:其一,《淮南子》和《楚辞》所记录的神话地理可以互为印证;其二,在神灵定位上有体道与抒情的差异——《淮南子》记述神灵在于体现道家之精神,而《楚辞》援引神灵则是作为抒情载体;其三,在神话传说的传承方面,表现出道之探究和人之神化的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11.
“女娲作笙簧”神话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娲作笙簧”神话植根于先民生殖崇拜的化土壤中。神话中女娲所作之笙簧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作笙簧乃是一种乞生巫仪,整则神话象喻性地表达着先民对两性交合方能生人的认识。由于女娲所作之笙簧在上古有两性交媾的原始化内涵,有生殖人口的神秘功能,后世婚恋和乞子乃至乞求再生民俗中多以“笙簧”作为化形具。这些笙簧民俗事象可以说是笙簧神话中生殖母题的化蔓延和世俗化流变。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以《训》为唯一文章思路,各篇均论及音乐,思想十分丰富,涉及“无有”、“本末”等诸多矛盾关系。本文就“无有”、“本末”总结论述《淮南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天问》“伯禹愎鲧”神话源于远古先民的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早期原始宗教活动。禹从鲧的身体中出生的神话表明,鲧、禹生活的年代处于从母系到父系氏族制的过渡时期。这则隐含着“禹生于石”的神话,反映了远古先民的石崇拜与生殖观念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二《湘》“恋爱”说 ,自宋人罗愿提出经历了近八百年的孕育和发展 ,成为当代二《湘》研究的主要观点。这一“神、神恋爱”说 ,看似新奇 ,却难以成立。如从神话背景和战国时代楚地祭祀风俗认真审视二《湘》便可发现 ,二《湘》为屈原时代望祀湘水之神的乐歌。  相似文献   

15.
《古事记》国生神话中,“天比登都柱”并非随意为之的命名,而有其深刻的涵义和意图。综合考察上古日本文献《古事记》《风土记》《日本书纪》,并与中国古代典籍文献《淮南子》《三五历纪》等进行比较,可知“天比登都柱”是天上世界与地上世界的连接物。它折射出日本神话平行世界观中对大陆的定位和认知,为我们探索古代日本人的神话空间认知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6.
梁小兵 《新疆教育》2012,(19):38-38
“形神兼备”有关的理论,中国历代画论里论述很多。其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一书。该书写到:“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即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君形者”(主宰形的)就是指的“神”。对于什么是神?《淮南子》还写道:“令人之所以眭(目深视貌)然能视,管(迷惑)然能听,形体能抗,而百节可屈伸,察能分黑白,视丑美,而知能别同异,明是非者,何也?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也。”说明古人把“神”和“气”看作支配人的生理、心理功能的生命力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龙麒”(龙犬)考释畲族家世神话——畲族崇拜之图腾盘瓠,其形象,据古籍及民间言传,多说其为犬。最早见于《风俗通》(即《风俗通义》,汉末应劭撰编),其后散见于《山海经》、《搜神记》、《晋纪》、《玄中记》、《后汉书·南蛮传》等著作,其中以《后汉书·南蛮传》(卷七十六)记述最为详细: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尅,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之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盘瓠。  相似文献   

18.
诗意的乌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原始人类的鸟类崇拜及其相应的文化意象中,乌鸦在人心目中的印象与原始人类的生括和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神话、传说和原始典籍中也留下了许多关于乌鸦的记载.在中国神话中,远古时代的先民对太阳充满了敬畏和崇拜之情,而在原始人类的朴素的意识里,往往把乌鸦和太阳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乌鸦在先民意识中所占的地位.古代神话中有太阳内有"神乌"的记载.<淮南子·精神训>中记载:日中有金鸟,月中有玉兔.这金鸟,又称乌鸟、阳鸟、三足鸟或玄鸟,其实都是指乌鸦.<诗经·邺风·北风>曰:"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意思是说:"穿红衣的都是狐啊,穿黑衣的是乌鸦."古代成语中有"爱屋及乌"一说,可见乌鸦在古代文化中应有其可爱之处.  相似文献   

19.
自明代西儒利玛窦开始,不断有学者对看似迥异的东西方文化进行类比,以期达到东西方文化相互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本文对《圣经》记载的一神崇拜及我国上古时期的一神崇拜进行比较,就圣经中的一神崇拜与我国上古的一神崇拜,甲骨文中对“上帝”的提及,中国古书中的“《创世纪》情节”三方面对其相似性进行类比。  相似文献   

20.
(一) “礼”(禮)字的本义为事神致福之礼器。早期值作“豊”或“豐”。古“豊”、“豐”不分。甲骨文作(?)(粹540)、豐(甲2744)。王国维曰:“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故《说文》曰:‘豊,行礼之器’,其说古矣”。(《观堂集林》6卷14页)。金文形体与甲文亦基本相同。容庚师曰:“金文醴之偏旁,形与豐同,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