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数据修复令数据"死而复生" 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市场。数据损失的灾难性后果,催生数据修复业。数据修复是指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数据损失时,把保留在介质上的数据重新恢复过程。即使数据被删除或硬盘出现故障,只要在介质没有严重受损的情况下,数据就有可能被完好无损地恢复。在格式化或误删除引起的数据损失的情况下,大部分数据仍未损坏,用软件重新恢复连接环  相似文献   

2.
数据修复是指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数据损失时,把保留在介质上的数据重新恢复的过程.即使数据被删除或硬盘出现故障,只要在介质没有严重受损的情况下,数据就有可能被完好无损地恢复.在格式化或误删除引起的数据损失的情况下,大部分数据仍未损坏,用软件重新恢复连接环节,可以重读数据.如果硬盘因硬件损坏而无法访问时,更换发生故障的零件,即可恢复数据.在介质严重受损或数据被覆盖的情况下,数据将无法找回.  相似文献   

3.
浅谈档案目录数据的备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庆中 《档案天地》2005,(6):34-34,36
档案目录数据是档案工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是档案数字化乃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数据的丢失或损毁会影响到档案利用和档案数字化的进程,所以保证数据安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保证数据安全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好数据备份,通过合理的备份方案可以在发生数据丢失或损毁后能及时恢复数据,把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4.
档案数据是指那些具有长期或永久保存价值需要在档案馆或其他信息资源基地保存的数据.一般说来,这类数据得保存数十年、数百年或者更久远.影响档案数据保全的风险有:外界环境对介质影响、介质自身寿命以及技术更新等.  相似文献   

5.
书目及馆藏数据1+1合并的可行性分析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我馆馆藏数据合并的具体实例,对于在馆藏数据条码无重码或重码率较低的情况下,采用馆藏1 1合并方法的可行性及其具体操作步骤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整个信息系统对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也日益增强,但必须看到,与此同时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信息安全问题很有可能会导致涉密或敏感信息泄露,关键数据信息被篡改,信息系统服务被中断,而这些都会影响政府和企业的正常运作.甚至带来重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幅面喷墨印刷技术就因为其在打印色彩、打印介质兼容性方面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影像.广告、展示.地图印制以及印刷等领域。同时,连续喷墨打印系统也因为具有可变数据打印.高速打印等方面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短版、可变等内容的打印,如标签、条码、证卡,甚至是满足不同读者需求的按需报纸。超大幅面的喷墨数码印刷机则在POP/POS、户外广告.室内装饰、户内户外标牌、大型艺术品等市场成为可以替代传统丝网印刷的生力军。可以说,喷墨印刷领域的风起云涌给数码印刷业又增添了一道亮彩。  相似文献   

8.
可变数据印刷(Variable Data Printing简称VDP)又被称为个性化印刷、定制印刷或数据库出版,是指在印刷机不停机的情况下,连续地印刷过程中需要改变印品的图文,即在印刷过程不间断的前提下可以连续的印刷出不同的印品图文。  相似文献   

9.
杨小云 《兰台世界》2005,(8):126-126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数据包括书目数据、条形码数据、读者数据、期刊数据及各类统计数据,它是全体工作人员集体劳动的成果,是图书馆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基础。这些数据的安全性则是指数据只能在应用软件或数据库管理软件的正常控制下,正确而符合逻辑的增减和修改,避免遭受外界的破坏而损失。  相似文献   

10.
关于ILASII数据备份与恢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ILAS新旧两版本(ILAS5.0版与ILASII2.0版)做了简单比较。新的版本有很大的改进,功能更加完善。但是,作为系统管理员仍应考虑到不测事件的发生,做好数据库备份工作。文章还探讨了在出现问题时如何采取措施恢复数据。  相似文献   

11.
跨系统的数据转移需对新旧两个系统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完整、准确的数据转移是新系统良好运行的重要基础。本文分析了博菲特3.1和ILASII2.0系统的主要数据组织特点,介绍了由博菲特3.1向ILASII2.0进行流通数据转移的基本方法和代码,对于目前不少图书馆正在进行的系统转移或系统升级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俊杰 《兰台世界》2007,(5S):19-19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档案的数据资源。要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就要保证档案数据的安全。操作失误、硬盘损毁、电脑病毒、自然灾难等部有可能造成档集数据的丢失,这些都将给档案信息化建设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数据备份就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办公自动化的普及,使得电子文件的数量与日俱增,但目前电子文件在不少单位仍处于自发形成和保管的无序状态,如哪个部门产生的软盘或光盘文件材料,就由哪个部门保存,没有编号或无统一编号,从而造成很多软盘损坏或丢失。由于没有集中保管,不但查找困难,而且容易造成泄密。由于没有进行定期复制,还容易造成数据丢失。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的电子文件已损坏、散失或泄密,其损失难以弥补。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加强对介质档案的管理迫在眉睫。如何切实加强对电子文件的管理,怎样搞好电子文件的归档与整理等问题,已成为文书与档案部门一个迫切需要解…  相似文献   

14.
张伟 《档案管理》2004,(4):39-39
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如一个会汁年度,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会计数据拷贝(备份)存储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从而形成脱离于原计算机系统的会计档案。财务部门应把财务数据的备份件保存好,以保证计算机硬件系统损坏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小的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  相似文献   

15.
文件管理包括了文件的生成或输入'在线的存储、查询和输出或迁移归档等各个方面。随着数据的海量增长和网络规模的扩大'应用的深入,目前很多企业都采用不同的存储策略进行数据管理。常见的存储介质主要有光盘库、磁带库和光盘片等。近线存储电子文档的管理主要是指近线光盘库或磁带库存储;在满足对数据海量存储的同时又可以进行文件快速查询。使用近线存储管理;文件既不被存在硬盘上,也不被存在需要手动的离线介质上。数据存储管理主要实现全自动的数据备份和恢复,并通过定期对历史数据进行归档处理;确保系统内有足够的空间用于后续数…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媒科技》2005,(7):22-23
多媒体数据与传统数据有着显著的区别。首先,多媒体数据量远远大于传统媒体数据。典型的MPEG-1码率为1.5Mbps,1分钟MPEG-1码流的数据量高达11.25MB,远远超出了传统媒体的数据量。其次,多媒体有媒体质量属性。如视频、音频均可用峰值信噪比(PSNR)来衡量媒体质量,部分丢失媒体数据使媒体质量下降,但不至于使信息完全丢失。还有就是用户对多媒体数据有特殊操作。在VoD系统中,用户交互包括暂停、恢复、前跳,后跳等,这些操作都是多媒体应用所特有的。因此,流媒体与传统网络媒体也有着显著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是一个面向大众的开放系统,数字信息具有共享、易于扩散等特点,在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信息过程中又很容易被干扰、滥用或出现遗漏和丢失,甚至被窃取、篡改和破坏.加上时不时地遭受计算机病毒的感染,因此数字信息的生命周期愈长.产生数据威胁的概率就愈高,数据存储设施、存储系统的环境、过程和技术支持方面潜在的威胁也愈高。  相似文献   

18.
李梅  王倩楠 《今传媒》2016,(1):16-18
2015年以来,数家传统媒体纷纷调整或撤销了其深度报道部,从而使深度报道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深度报道一度被视为传统媒体的救命稻草,此次对深度报道部的动作,被认为是传统媒体自断命脉的做法.其实不然,对深度报道部的调整,实则意味着传统深度报道的终结,新型深度报道的开启.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新型深度报道要适应新的媒体形式,必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而作为深度报道中曾大放异彩的调查性报道,在大数据时代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革,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发展,多业务、多网络、多应用的不断普及,网络信息共享的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人们在进行信息交流的同时,资源共同利用的实现越来越方便,同时数据的大规模毁灭也变得容易了。数据是现代企事业最宝贵的生命,数据是一切灾难发生后恢复系统的最后一道防线。能够正确选择相应的储存技术方式,进行经济而可靠的数据存储,从而避免可能造成的损失。DAS、NAS或SAN的储存方式的实现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时代,档案的数据源发生了变化,档案的收集、保存等在理论上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难以适应当前的档案管理要求。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应转变管理观念,采用新的管理理论来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在传统的档案管理中,通常会从采集的数据资料中选取有价值的信息来归档管理,但由于受到时代以及管理人员的制约,一些信息的潜在价值没有被发现,导致这些信息没有被归档,造成损失。在此背景下,本文以电力企业档案管理为研究主体,探究电力企业在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创新的对策,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