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的工伤事故,受害的劳动者只能主张工伤保险待遇,而对于第三人的原因导致的工伤事故,受害的劳动者既能主张工伤保险待遇又能向第三人主张民事赔偿。这种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的衔接模式不能体现平等对待每一位劳动者。我国新的工伤保险法律法规规定的先行支付及追偿权为协调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的衔接提供了借鉴。在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的衔接上,采用"补充模式"可以避免受工伤事故伤害的劳动者获得额外的利益,同时应全面规定工伤保险的先行支付义务及对工伤事故的相关责任人员的追偿权,这样可以使相关责任人员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使劳动者在发生工伤事故后能获得标准统一的赔偿或补偿。  相似文献   

2.
工伤赔偿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最具实践性的问题之一。工伤保险制度是对劳动者或其供养家 属在发生工伤后给予物质帮助和经济补偿的制度。但由于用人单位不履行为劳动者参保的法定义务,使劳动者丧 失社会保障。工伤赔偿案件是对劳动者这种权利的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3.
工伤赔偿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最具实践性的问题之一.工伤保险制度是对劳动者或其供养家属在发生工伤后给予物质帮助和经济补偿的制度.但由于用人单位不履行为劳动者参保的法定义务,使劳动者丧失社会保障.工伤赔偿案件是对劳动者这种权利的救济途径.本文以案为例,探讨工伤赔偿的程序与实体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这样不同的赔偿制度之间,目前国内外主要有选择模式、取代模式、兼得模式和补充模式四种基本模式,并在不同的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进程的不断深入,应使受害职工能够及时、充分和公平地得到救济,同时让侵权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彰显法治精神的正义。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群体,大多集中于采矿、建筑、冶金、纺织等行业。这些行业劳动强度高、工作环境差、危险性大,使农民工成为工伤事故的高发群体。然而,现有风险管理的低水平和社会保障供给的缺位,加之农民工群体本身具有的职业身份特殊性、流动性强、文化素质低等特征,使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运行中存在工伤保险覆盖范围窄、工伤认定程序复杂、农民工对工伤保险缺乏认识等问题,这就需要扩大农民工劳动关系的认定范围,简化工伤认定程序,确定工伤赔偿为主的建制取向,逐步加强和完善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普及农民工工伤保险知识,以更好地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劳动者在工作中因第三人侵权而发生工伤的,会产生工伤保险补偿与侵权赔偿如何适用的问题,当前主要有替代模式、选择模式、兼得模式、补充模式四种适用模式。我国在工伤保险补偿与第三人侵权赔偿适用模式选择上,要综合考虑工伤保险与侵权赔偿的不同性质和功能,不仅使工伤者得到救济,而且要使侵权法的惩罚功能得以实现,同时,要避免双重赔偿,以节省社会保险基金。重复赔偿抵扣的兼得模式能较好的达到上述目标,应成为我国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9,(2):65-68
工伤认定是获得工伤救济的前提条件,是启动工伤赔偿程序的首要环节。2014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出台,对工伤认定的相关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补充,在现实中有关工伤认定问题的关键因素如"工作时间""工作地点""上下班合理路线""因公外出"等还存在一些争议,对工伤认定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作为工伤事故损害赔偿给付待遇的工伤保险,仅具有社会保险的性质,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遭受工伤事故的劳动者提供及时但未必充分的救济.在不涉及第三人侵权而导致的工伤事故中,在工伤保险赔偿与一般人身侵权赔偿请求权的适用上,我国应采补充模式.在第三人引致的工伤事故而产生的工伤损害赔偿中,应采兼得模式,赋予劳动者双重赔偿请求权.  相似文献   

9.
"无责任赔偿原则"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工作过程中透遇工伤事故后,无论其是否叶意外事故负有责任,均应依法按照规定的标准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无责任赔偿"是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工伤保险的共同挽律,工伤保险实行无责任赔偿原则,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第三人侵权引发的工伤事故责任,认定时往往出现工伤保险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竞合,并由此形成多种损害填补制度并存的局面,选择何种救济模式关系到劳动者、用人单位、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利益平衡。通过介绍国外解决此问题的四种不同模式,结合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在确保全面赔偿和不违背"受害人不应因遭受侵害获得意外收益"原则的前提下,对工伤保险待遇与民事侵权赔偿竞合时的救济模式进行探讨,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工伤保险条例》和劳动行政部门出台的行政规章规定了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获得赔偿的程序和赔偿标准。由于劳动行政部门的规章的效力层次较低并与其他立法存有不同的规定,实践中有些地方的司法机关依据民事法律制度规定的雇主赔偿责任来处理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的赔偿问题。立法的缺陷造成司法机关适用法律存在不统一。从公平保护受雇人员的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必须对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的赔偿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转型期的一种特殊群体,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由于农民工主要从事的是高风险的职业,因此他们这个群体职业病群体规模巨大,工伤事故叠发,导致劳资纠纷集中。虽然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现已得到完善和改进,但仍然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保险法》第42条规定了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医疗费用,支付后工伤保险基金有权向第三人进行追偿。该规定对工伤保险基金的先行支付设定了过于苛刻的条件是"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同时,该条款规定,在医疗费用而不是全部工伤保险待遇上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并可以行使追偿权,因此,并没用全面规定我国民事赔偿与工伤保险之间的适用关系。但该条款关于工伤保险基金的先行支付和追偿权的规定也为完善民事赔偿与工伤保险的适用关系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现代侵权的多元化救济模式导致了工伤保险责任与民事赔偿责任的竞合难题。在评述理论界的相关观点,分析我国现行立法规定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应当从工伤保险制度设立的目的和初衷进行考量,并据此提出了以替代模式为主、补充和选择模式为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工伤保险法是社会保险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伤保险条例》中对劳动者的工伤赔偿范围和力度都作了进一步扩大和提高。工伤保险在具体实施中有很多弊端和缺陷,工伤职工不能及时得到赔偿金,有的无法得到赔偿金。实践中应从工伤保险基金征缴、工伤赔偿维权程序、工伤认定时适用法律三方面保障工伤职工的权益。  相似文献   

16.
文章针对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从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完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规定工伤保险给付与民事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等方面就如何完善我国工伤保险制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工伤赔偿救济从一元制向二元制发展,形成了工伤保险赔偿与侵权赔偿并存的局面.现行法律却对工伤赔偿法律适用问题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司法实践适用不一,严重影响了法律的统一性.在私法和社会法适用并存时,应在兼顾公平合理的基础上,树立以社会法优先适用的立法理念和司法理念,工伤赔偿采用补充模式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在最大限度内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真正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职工教育》2010,(2):29-33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种,是通过社会统筹所建立的保险基金.由国家强制执行。是其目的一方面是保障处于劳动关系中弱势地位的劳动者能够及时足额得到相应的赔偿和享受相应的工伤待遇;另一方面其以保险的形式运作。减轻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促进了经济发展。本文以5个鲜活的案例为读者解答了有关工伤保险的相关疑惑。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工伤保险起步较晚,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相关制度依然存在缺陷。针对现存参保率低、待遇不完善、缺乏科学的资金运营机制、预防不完善、康复功能未有效发挥等老问题,笔者提出提高参保率、建立补助型的工伤保险待遇制度、适当增加精神赔偿等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新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工伤事故赔偿救济中,法律适用存在着多元化。就实务案例而言,工伤保险补偿、侵权损害赔偿、医疗保险补偿都曾被适用过,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工伤事故救济的适用规定得并不明确,从而导致实务理解和处理的偏差。工伤保险补偿与侵权损害赔偿的选择是工伤事故救济法律适用的关键。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所采用的四种模式优劣,结合我国相关立法模式的分析,认为工伤事故救济的法律适用应该区分是否存在第三人侵权,排除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适用,明确工伤保险机构享有保险代位求偿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