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前一时期,报刊上谈短新闻的文章不少,有许多精辟的见解。这都是谈“写”的。从自己的工作实践来看,还有一个如何编的问题。我感到编辑短新闻,需要有一栏节目的整体观念。有些新闻稿件,经过我们编辑的手,还是短不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要说  相似文献   

2.
一个新闻工作者,在日常的采访和编辑工作中常常会碰到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有些参加新闻工作时间不长的同志,很热爱新闻事业,新闻敏感性也比较强,但对稿件的处理却常常不那么到位。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议论:这都是事实嘛,为什么不快发稿?外电、外报就是比我们客观,它们有什么就报什么。提出这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新闻界的不少人,包括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对如何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都并不是十分准确的。当然,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要真正掌握并不容易,我的体会是重点要对下面三个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不少写新闻的同志不留稿子,象猴子搬包谷搬一个丢一个。我认为留底稿对写新闻、特别是对初学新闻的同志益处不浅,我的体会是: 一、稿件如被采用编辑部就不退原稿:若有底稿,可以对照,看编辑修改的高明之处。这是自己学习的一个极好机会。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五年,我共向各新闻单位投稿二百三十多篇,被市以上报刊、电台(站)刊用一百八十一篇,其中有不少是篇幅很短的“小不点”新闻。我体会到,一滴水能见太阳。短新闻也能反映大问题。真正写好短新闻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深入实际,抓住活“鱼”。短新闻的一个特点就是“快”,所以要抓新鲜的东西。去年,中央针对部分农民弃田经商的问题,号召和鼓励农民种好责任田。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便深入采访,发现我们乡采取了一些鼓励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有不少年轻的同行常问我:要干好新闻这一行,主要靠什么?他们以为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干得也还不算赖,肯定有不少经验、体会甚至“秘诀”什么的,希望能从我这里得到点“真传”。然而,我的回答却常常令他们大失所望,背后埋怨我尽用“虚家伙”敷衍人。因为,我回答他们的大都是这样一句话:乐于吃苦才能有所作为。这话“虚”吗?我可是一点也不觉得虚,确确实实是掏心窝子的话。我从事新闻工作这么多年,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这里,不妨说说自己的一段经历——  相似文献   

6.
全国现场短新闻评选已进行三届,每届都有军报刊登的军事训练作品入选获奖,这说明军事训练报道运用现场短新闻这个“轻武器”有较大的优势。现在,不少作者已比较注重运用现场短新闻的形式报道军事训练等部队工作,应该说这是一个好现象,有利于改进新闻工作,提高报纸宣传效果。但是,现场短新闻来稿中有个通病:有现场而无新闻。这是许多现场短新闻不能采用的重要原因。一位资深的新闻理论工作者提出现场短新闻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有较高的新闻价值,现场感强,短而精。其中新闻价值列首位。这是因为往何一种新闻文体,新闻性是其共同的…  相似文献   

7.
一一张报纸的版面是有限的,一组广播节目的容量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版面和节目里容纳更多的新闻,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让新闻短下来。近几年来,我们的新闻经过改革,确实比原来短了些,并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短新闻,但是,长新闻仍然充斥于新闻媒介。这是为什么?这里面有一个传统偏见的问题,就是以为短新闻无分量,难以反映有重大价值的新闻。这种偏见对长大空新闻的蔓延起着重要的消极作用。对此若不澄清,短新闻则无出头之日。短新闻的兴盛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记者要首先破除偏见,带头写  相似文献   

8.
由中宣部委托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一届“现场短新闻”评选工作圆满结束后,为了进一步加强新闻队伍的作风建设、改进新闻文风,为了给更多的新闻工作者提供实践的场所、练笔的机会,中国记协已决定继续主办第二届评选活动,评选范围也扩大到中央部一级的专业报和省一级主要新闻单位。为了推动这一活动的开展,很有必要对“现场短新闻”的界说及写作特征作一些探讨。什么是“现场短新闻”呢?结合首届评选工作的实践,我想是否可以作如下表述:现场短新闻就是记者(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捕捉住一个凝聚信息、富有特征的场面或片断,不枝不蔓、不追  相似文献   

9.
新闻在改革中的进步勿庸置疑,有不少新闻重要、新鲜、活泼,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但是,也有许多新闻不那么贴近群众,和群众总隔着一层。“不爱看,无啥吸引力”,许多群众如是说。这恐怕是事实。许多新闻工作者也深感此缺憾。为什么呢?是写作技巧有问题吗?确有此因。但我认为,首要的、根本的还是一个思想感情问题。 穆青同志说:我干新闻工作50年,我总讲两条:一是不要脱离群众,要对群众有深厚的感情,衷心地爱  相似文献   

10.
我的几点感想李梦莲今年10月,是《新闻战线》创刊40周年的大喜日子,编辑部的同志请我谈谈在《新闻战线》工作的经验体会。我干新闻这一行有50个年头,在《新闻战线》就工作了40年,也可算是“元老”一个。经验体会谈不上,感想倒有一些。第一个感想,就是在《新...  相似文献   

11.
据调查,新闻工作者的劳动强度仅次于煤矿工人。对于我这个从事了20多年新闻工作的人来说。体会很深。苦不?我的工作时间是全天候:累不?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翻山下井踏戈壁采访。然而,令我欣慰的是,书柜里的一本本获奖证书。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我在区内外获得各种奖项20余次,连续几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步入社会的第一天就与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2.
罗晓 《军事记者》2004,(10):65-65
不久前应邀参加军区报社的组稿会.不少同志在交流写稿经验时都有一个同感:搞新闻苦,太苦了!这是实话,搞字工作没有不辛苦的。但我要说的观点是,搞新闻不能怕吃苦,怕吃苦就不要搞新闻。  相似文献   

13.
我是无锡日报的记者,采写过不少短新闻,也编辑过不少“豆腐干”文章。读罢阮海儿的《宝钢“小人物”推动了国家金融政策调整》一文,对比报纸上常见的干瘪鸡肋式短新闻,深感写好“豆腐干”新闻是不容易的,是大有学问的。文短题材重很多人认为,新闻短,容量必小,反映不了重大题材,只能写些小  相似文献   

14.
二、抓好新闻由头,追踪采访新闻事件多个现场,获取现场短新闻的资料。新闻工作和其他工作不同,记者每天碰到的都是新问题。新闻要求“新”的属性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必须有主动进取精神和独创意识。诚然,现场新闻有不少突发性事件是记者无法事先预见和准备的。一些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已发生了稍长时间,如果记者作后续采访,写成现场短新闻则时效性差;若是不写又太可惜。因而,抓好新闻由头不失为补救时效性差的好办法。一旦抓到好的新闻由头,记者就应该有所准备地深入到新闻由头发生的现场,去捕捉新闻事实。每一个发生在现场的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5.
多写短新闻     
我在农村基层工作,经常采写一些乡间短新闻。自去年四月以来,我先后在《四川民兵》、《四川农民报》、《四川工人报》等报刊,及县人民广播站发表了七十多篇稿件。还分别被《南充日报》、《四川农民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和通讯员。下面谈一点采写短新闻的体会。短新闻要凝聚一点,短小精悍。我开始写稿时,总想写出“大部头”,有分量的长稿。于是使劲拼凑材料,拉长篇幅,因而写出的稿子主题不突出,事例不典型,费力不小,不能采用。后来,我仔细琢磨《新闻与写作》上一些作者谈写作体会  相似文献   

16.
从事新闻采写工作的人常常接触大量的公文,公文里蕴藏着许多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这有点象藏在地下的煤和石油,需要开采出来才行。从公文里提炼新闻,我的体会是要寻找公文中最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先要解决写给谁看的问题,要从读者那里找焦点。不少同志写新闻稿,一下笔往往是领导角度,工作角度,在这种思维指导下写出的报道,读者往往不爱看。新闻报道的指导性是运用新闻手段形成舆论,影响读者,促进工作的。这与党政机关运用会议、文件布置工作、发布指示、命令及层层贯彻执行的方法截然不同。所以,只有从读者角度出发,从公文里提炼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位笔耕30载,暮年仍“爬格”的老通讯员。《新闻知识》编辑部对我的新闻敏感强.见事早,行动快,常有稿子写的通讯作风,倍感兴趣,约我写一篇如何捕捉新闻题材的体会文章。显而易见,编辑部的意图在于推出一个通讯老兵的体会,以帮助初学新闻写作的年轻同志解决“无啥可写”的问题。我的主要体会是:只要深入生活,广交朋友,随时随地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紧扣时代脉搏,就有抓不完的题材,写不完的稿子。下面谈谈自己抓题材、写稿件的具体做法。上对中央方针,下联工作实际,抓住典型认真写。粉碎“四人帮”…  相似文献   

18.
所谓短新闻,应该是浓缩新闻事实精华的新闻精品。首先它的新闻价值要高,其次它的篇幅要短。可以用“言简意深”来说明短新闻的特点。如何写好短新闻?我的体会是:写好短新闻,一是提炼主题要“精”;二是选取材料要“精”;三是文字写作要“精”。提炼主题要“精”何为主题?主题应该是一篇新闻作品提出的重要问题和体现的中心思想,是选择和组织新闻材料的依据,也是贯穿新闻写作过程的主要线索。用通俗的话说,主题是一篇作品中“画龙点睛”之笔,没有这一笔,短新闻也就失去了“灵魂”。  相似文献   

19.
“怎样写好新闻”?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现就我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谈几点初浅体会。我深深体会到:要写出有指导性、有价值的新闻,必须在新字上做文章。一是要选择最新鲜的事实。即是说新闻报道的内容、素材要新颖,如果内容陈旧,素材不新也就无从谈所谓新闻了。去年六月,我因工作下乡,去静边区发现四名高中生回乡联办化肥厂,于是,我深入采访,写了《回乡青年有志向,联合兴办肥料厂》一稿,席稿寄出不久,很快被《四川工人报》等报纸刊用了。  相似文献   

20.
受第二十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委会的委托,我有幸第三次担任新闻评论作品的评委。这次共收到评论作品366篇.经过初评,评出一等奖18篇,占4%,二等奖145篇,占39%,三等奖94篇,占25%。我总的感觉是:这次新闻评论作品的质量,比前两次有了提高,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那么,如何改进和加强中国地市报的新闻评论工作?结合这次评选工作,我的主要体会和思考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