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邢台学院学报》2014,(2):97-99
武举是我国封建社会设科考核,选拔将官的一种考试制度。在选拔军事人才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古代武术的创新与发展,武术的社会地位也因"武举"制度的发展而得以提升,使我国武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武术正常发展轨迹,却也促进了"武术"下移民间的步伐。也正是基于武举制的确立,促进了我国中华武术文化传统武学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唐代武举的创立情况及其影响进行了论述。分析认为,唐代武举是唐代体育文化创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当时及后世各朝的世风、武艺、军事、科举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历史上出现的武举制、中央国术馆及现代的武术段位制进行比较,分析三者在武术传播方面的共性,为武术的理性传播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由于传统的"重文轻武"观念的影响,武举长期以来一直未曾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其相关史料极度缺乏。而对武举制度在历史中的地位也争论不休,特别是在初创期的唐代。近年来,一批碑刻、墓志等新史料的发现,为研究武举提供了新的资料。本文根据史书记载以及碑刻、墓志等新史料,从三个方面探讨唐代武举的地位。第一,武举的存废及调整;第二,武举及第后的授官情况;第三,唐人及后世对唐代武举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唐代的武举     
<正> 唐代创设的武举,属于科举制中专门选拔武艺人才的常科科目。它的出现,是对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使我国古代军官的选拔开始步入经常化和规范化的阶段,堪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史和军事制度史上的重要一页。一、武举的内容及实施过程唐代武举属于科举制中每年举行一次的常科科目。唐代武举考生的来源,因当时未设武学,各类学校通常亦不教授武艺,故惟有乡贡  相似文献   

6.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考试创始于唐代。唐代的武举考试重技勇,轻兵略,于兵法不甚重视。宋代设武学,《孙子兵法》等武经七书成为武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金、明、清各朝继续宋朝的武举考试制度,多有更张,《孙子兵法》作为重要的考试内容一直被延续下来,直到清朝末年废除武举制度。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32):192-193
为研究浙江社会变迁背景下武术文化适应过程,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得出以下结论:社会变迁必然会引起武术文化进行调适,浙江武术文化变迁的动因有设武举取仕,武术从民间逐渐步入正途,南宋定都,促进全国武术在浙江的文化融合,防寇、抗倭兴武,藏武于民,民国国术馆成立,武术名师荟萃。浙江武术文化有"三态",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种基本形态。舶来运动对浙江武术文化产生了较大冲击,浙江武术文化采用了文化救赎、传承救赎和经济反哺三种适应模式。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到明朝已发展至备,关于明朝科举的文闱之制,过去史学界文、著颇丰,而武举方面却论者罕至,本文试就此做一略述,以求教于学界同仁。一、明朝武举之沿革古之取士,文武并重,但未专设武举一科,皆应时需而荐举,且无定规。至唐朝武周时因将帅乏人,始以武举为科举一目。此后武科之设,其规条节目虽不如文举之详明,然文武两途历代相沿,分道并进,至明朝武举之制渐臻完善。  相似文献   

9.
文章依据现存史料,主要是利用近年来公布的《全唐文补遗》等墓志资料,对唐代14位武贡举及第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同时对考生年龄、分布、身份,以及武举人及第时间、授职和终官、武贡举与武制举的区别等情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据史料表明,从秦始皇到清朝末年,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武则天(公元624—705年)之高寿列第三位,享年81岁。 武则天不仅于“长安二年”开设武举制,推动了民间和军队中武术的普及和提高,而且她在体育活动中,也是一位不让须眉的女强人。  相似文献   

11.
清朝末年,清政府深受内忧外患。地方督抚的权力开始膨胀,打破了清初的绝对皇帝权威,他们开始对旧有的武举制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武举的存废问题上与清朝中央势力展开三个阶段的争夺:其一,督抚上奏,谨慎处理;其二,危机重重,有效采纳;其三,困境革新,废除武举。最终,清政府在地方督抚的强烈要求下废除了武举制度。  相似文献   

12.
竞技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竞技体育项目.竞技武术的诞生和发展不仅拓宽了中国古老武术的发展空间,丰富了武术的体育文化内涵,也推动和促进了武术运动的发展和武术文化的传播,激发了其它武术形式的开展,带动了武术在学校的发展.竞技武术对整个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校武术专业学生的武德教育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武术运动和高校武术专业教学的特点,对高校武术专业学生的武德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武术教育工作有所帮助,使武德教育切实贯穿于高校武术专业的教学中去,加强学生的武德修养,培育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娱乐与创意:传统武术功能价值的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娱乐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本体价值之一,创意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改变了传统武术娱乐价值的存在形态。从创意的角度挖掘中国传统武术娱乐价值的内涵和底蕴,以个性化和符合当代人审美要求进行创意发展,可始终兼顾这个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非物质化的精神特质与物质化的产业特质之间的动态平衡,较为清晰地展示传统武术娱乐价值与现代创意的融合与创新,推动传统武术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受其他文化的影响颇深,但其本质没有发生丝毫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使武术的技击性向体育性转化得更加合理,提高人们对武术参与程度,应成为当前武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武术套路新规则的出台、实施,提高了比赛难度、竞争性、动作难度,增加了武术套路的观赏性,改变了已往的传统套路模式,与此同时它也势必影响到武术套路的训练。该文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通过对竞技武术套路1996年竞赛规则与2003年新规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新规则的实施对武术套路训练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应对新规则所采取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武术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始终无法突破全面大发展的瓶颈。这主要是因为武术的运动周期太长,缺乏趣味性;武术技击的功能在现代社会实用价值降低;武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传媒的误导使人们对真武术有些失望;武术科研的迷失使其很难为武术发展指明道路。武术要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必须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主要采用文献法、逻辑推理法,从史学、文化学、马克思哲学的角度,对当下武术发展受困的主要原因进行深入探究,结果发现武术发展受困的主要原因不在于西方体育对其造成的冲击,而在于指导武术发展的观念文化出了问题。将这些观念文化上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武术的发展必能迎来新的春天。  相似文献   

19.
宋代家训诗文展示了文学家和理学家在教育子弟读书治学作文时对科举的妥协性和超越性。文学家一方面不得不指导子弟为科考写好时文,并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另一方面,也培养他们传统的文学创作能力,以绍承家学。理学家不仅批判,而且接受科举制度。虽然对科举的弊端甚为了解,对科举造成士子不学无术的困境深有体会,但他们亦不免参与科举。然而恪守道德心性之学的理学家,并没有为科举而止步,那些学术功底较为深厚、对理学较为看重者,亦能超出科举的窠穴,至少他们认为科举与治学是不矛盾的,并以此教育子弟。宋代科举视域下的家训诗文的双重特性,是宋代崇文抑武政策、家族制度转变等的重要产物。  相似文献   

20.
学校武术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武术逐步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中,武术自身也需要改革和调整,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加快与奥林匹克文化思想的交流和融合。思索、宏扬和发展学校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奥林匹克文化的结合点,以便更有效地积极开展迎合奥林匹克精神和学校武术教育,是中国学校武术发展的方向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