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倡导家国一体,推崇守法明礼、重教亲传、鼓励修身养性等优秀理念,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应对中国传统家谱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正确认识,积极利用,科学传承,突出中国特色,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文化和谐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
干飞 《网络传播》2007,(8):40-40
随着应用的日益广泛,互联网已经成为文化信息传播和消费的重要平台,其所形成的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政府执政能力的表现。我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应当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结合当前我国网上信息存量实际,在三个着力点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图书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力加强和谐图书馆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谐图书馆的构建着重在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包括建立和谐的图书馆各层面的人际关系、对外的和谐关系和营造和谐的物理环境,包括馆舍设计与布局等,还有就是营造和谐的管理文化.参考文献1.  相似文献   

4.
新华网的新面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对于中国互联网来讲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首先是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中共中央最高层领导亲自关心互联网并就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发表重要讲话,这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5.
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是我国当前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和思想力量,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在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我们要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构,以便更好地保护、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诠释好和传播好优秀传统文化。唯有这样,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当代中国社会,与现代文明建立起深度对话的关系,在传承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被不断传播,自web1.0时代后,新媒体传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其中的网络游戏作为一种以互联网平台为依靠,以丰富的内容为支撑的独特娱乐消遣方式,成为是这些传播媒介中的突出代表.在玩家与游戏相互交融的过程中,网络游戏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它既孕育了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文化形态,也包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立足于网络游戏中的传统文化传播,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传播现状,并找出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游戏应用中的问题,以期能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中更好传播与传承尽一份绵力.  相似文献   

7.
高校图书馆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是对馆藏资源的深度解读和揭示,是对读者服务的延伸和创新,其脱胎于学校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开展文化建设工作应当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实现文化育人,借力优秀的地域文化发展特色文化,融入新时期"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开展文创工作使文化形象更加丰满,才能更好地发展。最后以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为例,提出开展文化建设的总体构想,并列举了已有的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8.
刘丝雨 《东南传播》2020,(12):56-59
动画电影在中国电影历史中有过辉煌,也遭遇到发展瓶颈,然而其始终在受到传统文化影响的同时又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中国学派"的代表作品可谓是中国动画电影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优秀模范,通过对其和近年国内优秀动画电影作品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解析,将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提供经验。结合近年国内优秀的动画电影案例,探讨在文化融合语境下动画电影的创作者从"跨文化价值观的表达"和"动画技术的运用"中应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公共图书馆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发展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网络时代,更要抵御网络文化的冲击,加强中文信息资源回溯建设。通过拓展服务功能,开展网络服务,网上阅读,手机多媒体移动阅读,开辟多种形式的文化长廊,利用假日开展读者文化活动,丰富讲座活动等系列服务措施,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0.
高校构建和谐图书馆是建设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文章阐述了和谐图书馆的内涵,分析了当前高校图书馆的不和谐因素,结合实际提出了高校构建和谐图书馆的对策。参考文献4。  相似文献   

11.
《网络传播》2007,(12):37-37
2007年6月3日至4日,全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的要求,在建设中加强管理,以管理促进健康发展,努力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对外宣传的新渠道,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文化类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围绕传统非遗项目,在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叙事时空、叙事语言等四个方面凸显节目特色,以多元视角、多重时空、沉浸体验的方式,讲述非遗文化,传承非遗精神。这也是文化类节目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图书馆   总被引:68,自引:0,他引:68  
秦剑 《图书馆论坛》2006,26(2):48-50
大力加强和谐图书馆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谐图书馆的构建着重在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包括建立和谐的图书馆各层面的人际关系、馆藏发展与学科发展的关系、图书馆总馆与分馆的关系和营造和谐的物理环境,包括馆舍设计的实用性、超前性、灵活性以及个性化和细致化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互联网伴随着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加速而进入了中国,相随而生的是成长在网络时代的一代人,他们被互联网形塑,又塑造着互联网的新形态,进而形成了独特的互联网文化。面对这样崭新的文化现象,中国的学者都在试图寻找合适的理论,解释的办法。而文化研究由于其强大的包容性和不俗的解释力成为了互联网文化研究中重要的研究范式之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套用英国或者美国文化研究的现有成果就能对中国网络文化做出很好的解释,相反,文化研究在进入中国语境时,需要做的调整还有许多。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重点、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立法的原则、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成为国家的创造力和创新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把握下一代互联网机遇抢占发展的有利地位、履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使命是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路径以及充分认识信息传播方式变革对中国网络文化业态的影响等诸多方面,探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强国这一重大课题,可为业界同人学习、交流之借鉴。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明确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措施。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一项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是承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非遗档案资源作为承载传统文化的载体,加强对其研究与开发,是当代档案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非遗档案资源在当代面临着生存困境和时代转型的双重挑战,科学有序地开展档案资源的收录与整理工作,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当务之急。我们要重申非遗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工作的意义,明确非遗档案整理工作的内容、目标及突出问题,依照分区域、分民族、分种类的档案整理思路,助推非遗档案资源库的建设,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网民带来了一个新奇的世界,而网民们在这个新奇的世界里又创造着许许多多更新奇的事物,尤其是网络文化的出现给人们提出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新现象和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就在全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落下帷幕的时候,本刊记者就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含义以及新闻网站在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中将要发挥的重要作用等问题专访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  相似文献   

19.
陈水生 《兰台世界》2016,(10):40-41
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承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充分认识信息网络时代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承的历史使命和优势,提升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承中的责任与担当,发挥高校档案的教化功能,提高档案育人的服务能力,打造高校档案文化品牌,构建校园文化多维传播体系,建设档案网络文化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20.
五千年文明孕育出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迎来传承发展的新时期。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和中外交流的日益扩大,当前社会的国际化融合进程加快,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一些外来文化吸引了很多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