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记·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里包括两层意思:懂得和善于教育的人一定能引起学生对他教的这一门课特别感到兴趣,这是其一。要达到这一个要求,教师的“教”固然要得法,但所谓“得法”,实际上也包含了教师的“下水”。教师不仅要讲出个道道来,还必须时时处处引导学生一道实践,一道攻关。这就是要发挥“继”字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师启发下,沿着教师的脚步,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共同前进。教师先行,学生后跟;“后跟”就是“继志”。  相似文献   

2.
《学记》里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菩教者,使人继其志”。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是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阅读是学会学习的首要条件,语文教学中应把帮助学生学会阅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离不开教学语言。师生间信息的传递、思想的沟通同样离不开教学语言。我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学记》深刻地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两者都不容易做到。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艺术。试想,你爱学生,和学生关系融洽、亲密无间,但是课教得枯燥无味。学生上你的课索然无趣,毫无积极性,其结果也不会引发学生对你的尊重和信任.师生间的亲密度肯定会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4.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着的是个性迥异的孩子,他们天真可爱,却又难免时时制造着或大或小的“麻烦”,为本来平静的学习生活增添更多可供思考与回忆的花絮。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引导学生不断认识自己不足,改正自身缺点,促进自我不断健康成长的过程。教无定法,但贵得法。言传是教育,身教是教育,而有时候,无言之教也是教育:  相似文献   

5.
所谓教育艺术,主要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艺术的教育,教育的艺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学艺术“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或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卢梭说:“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我国古…  相似文献   

6.
《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教的教师应通过具体的可操作性活动,让学生感觉到写作文不仅没有负担而且是一种激情享受,从此不怕写作文,轻松上阵。  相似文献   

7.
一个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有“善说”的能力。因为“言教”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常用手段,而语文教学又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必须“会讲”,才能吸引学生学习,使他感到语文课有学头、有趣味。如果语文教师不“善说”,便是自己满腹经纶、满腔热忱,也教不好学生,也得不到学  相似文献   

8.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促进,德育教育也应如此。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的美好的“善根”。德育,是一门科学,其实更是一门艺术,因此,我们要用德育的艺术,通过激励、唤醒、鼓舞等多种手段来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信其道受其教”。一、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半句六月寒有一则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1926年,山东大学的校长王寿彭,时任山东省教育厅的厅长,他曾许诺:谁如果连…  相似文献   

9.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讲台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讲台下学生听得兴味索然。语文教学究竟怎么了?古人云:“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只有“善教”才有“乐学”。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强调实践性、培养动手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学记》有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意思是说,好的歌手一首歌就让人深受感动并想继续听他的歌,好的教师稍加点拨提示就能使学生按他引导的思路思考下去,以致豁然开朗,融会贯通。由此可见,教学贵导。课堂上,教师循循诱导于先,学生孜孜求学于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教师们常说,批评是门艺术,掌握了批评教育的能力.教育就能成功一半。殊不知,表扬也是一门艺术,表扬运用得不当,也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教育效果事倍功半。《礼记·学记》中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教学中运用表扬,对于鞭策先进、激励后进、  相似文献   

12.
《学记》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意思是说,好的歌手演唱一首歌就能使人深受感动,并想继续听他的歌;好的教师稍加点拨就能使学生按他引导的思路思考下去,以至豁然彻悟,融会贯通。可见,今天我们教师要想高效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任务,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也必须善于运用“启发诱因”进行素质教学。  相似文献   

13.
谈话是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思想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教育工作者全面了解、难确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的有效途径。只有知人才能善教,欲想善教须先知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灵活地运用谈话这一有效形式,可以直接沟通师生情感,及时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俗话说:”会说话的人使人笑,不会说话的人使人跳。”可见谈话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本文仅就笔者做学生思想工作的经验,对谈话的艺术作些探讨。一、谈话的方式与学生谈话一般可采用个别谈话和集体谈话两种形式。个别谈话的方式有:谈心式、激励式、批评式、安…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重要的工具,是决定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古人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所谓"善歌"、"善教",既包含"歌者"、"教者"的素养,也包含方法。而素养的高低深浅,方法的恰当与否,其表现形式皆集中于"言"。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思维的引导、能力的培养、认识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实现的。历史教学的内容是讲授过去的人和事,讲述以往的是与非,它既不可能进行实验,也不可能使之重演,只能依靠教师语言的表述和直观  相似文献   

15.
教学幽默的艺术是教师的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在教学过程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教学艺术之花。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良好的智力情绪,并有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可以增加教学的教育性,又可以增进师生的心理健康,达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思想文化的传播人——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在精彩的语文课的有限空间内获得美的净化、美的教育。这跟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以自己独特的语文艺术形象熏陶着、感染着学生有着紧切关系。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高素质的语文教师的课堂形象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重塑学生的人格。锻铸学生的灵魂,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又该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融语文的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为一体的语文课堂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视野     
引进世界活水,感悟百家教法,铸我传道金针《学记》有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数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善教着”要达到“使人继其志”的境界,必须研究教学方法,而方法又是由教育观念决定的。这期刊中报,编者从世界教海中摘来几朵浪花,使同仁洞悉浪花里折射出的七色光彩。旨意在于:我们不能再在中国传统教育和习惯教学的两大池子中游泳,而应将我们传统教育经验当作救生圈背在身上,再带领着我们的学生大胆地朝前走,投身于世界教育的大潮流,成为弄潮儿,掀起更壮阔更绚丽的教育巨浪!  相似文献   

18.
审美教育主要是一种通过审美活动和艺术的途径,以情感渗透和心灵修养的方式,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整体感性教育。因此,进行审美教育,不是灌输式的、信息存储或积累式的,而只能是“启发”式的,“示范”式的,什么是启发?“启发”首先是“启蒙”,即把被“蒙”的东西揭发出来。“启蒙”就是“揭蔽”,“揭蔽”为“真”、为“明”、为“善”。审美教育通过艺术教育以及审美创造力与鉴赏力的培养来开启授教对象的智慧,发展其创造力,并且通过美的观照,使人产生共鸣,从而促进人格与心灵的升华。从根本上说,审美教育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既从概念、推…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多数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仅仅是数学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传承;教学生如何求“真”,但忘了教学生怎样去寻找“善”与“美”。事实上,数学也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弘扬以及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从生命教育视角来探讨教与学的关系,可以发现当下教与学关系中存在忽视生命向善精神、漠视生命体验需求、轻视生命自觉价值的不良倾向。促进生命发展的教与学关系需要关注教师自身“善教—乐学—无学”关系和学生自身“善学—自教—无教”关系的实现和发展。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引导并推动后者发展;后者影响和促进前者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循序渐进地引导和推动学生“善学—自教—无教”关系的实现和发展需要,以“善”彰显学生生命向善精神,以“乐”凸显学生生命体验需求,以“无”突出学生生命自觉价值,实现学生“善学”“自教”和“无教”三种不同状态之间的相互促进、动态平衡、螺旋发展关系,进而实现学生从“善学”到“自教”再到“无教”状态的发展,最终实现师生互促互进、携手并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