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 1.秦朝封建政治制度的创新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后,及时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巳的教训,对国家政治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以法家思想作为其政权建设的理论依据;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颁布通行全国的法律。其结果是在我国历史上建立起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相似文献   

2.
正背景后现,景物凸显,本指摄影技术的技巧,即为烘托要拍摄的景物,特意选取适当背景,凸显主题景物的最佳效果。教学上运用此法,是为有效突破中学历史教学的重难点,可以是相关历史大背景,也可以是相关问题,不一而足。运用得当,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有效突破历史教学的重难点。例1川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九课《统一国家的建立》,按照《新课程标准》,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秦王扫六合"统一天下和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徐胜 《中学历史教学》2006,(1):11-13,66
[专题解读]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公元前221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今天中国的广西、云南等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都在秦朝管辖之下,并设有郡县加以统治。汉朝在西域设置都护府,增设17郡统辖四周民族,形成包括今天新疆各族人民先民在内的疆域广阔的国家。在汉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频繁交往中,汉朝之名也被其他民族用来称呼华夏民族,形成了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经过秦朝的开创、汉朝的巩固和发展,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此奠定。  相似文献   

4.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地东至海及今朝鲜,西达今甘肃临洮,北到今辽东至长城以外地区,甫达五岭。结束了自春秋以来五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秦朝建立,秦王政以为功盖天地,“王”不足以显示其威。《史记·秦  相似文献   

5.
“秦始皇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功大于过,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但是,也应看到他‘焚书坑儒’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在邯郸市赵都小学的一节校本课上,6年级的林思远同学正滔滔不绝地评价着从邯郸走出的历史名人——秦始皇。  相似文献   

6.
一、焚书坑儒引发了秦"严禁私学"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两大教育政策的实行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教育政策遵循着一个中心原则,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法家思想在教育中也占据统治地位。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主张推行郡县制。但统治集团内部对实行郡县制或分封制,思想上并没有达到高度统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分析“东汉的兴衰”一课属于主题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三单元,上承本单元“秦朝与西汉大一统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二课,下启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并立与民族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中处于关键地位。因此,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立意确立为:将东汉的兴衰置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发展历程中重新审视,同时通过对光武中兴的表现及东汉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豪强士族与君主关系演变的梳理,引导学生思考东汉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8.
秦赢政13岁继承父亲王位,22岁亲政,在羽翼丰满之后发动了兼并战争,十年之内灭其他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朝。他霸业终成,傲视天下,于是自称“始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相似文献   

9.
本单元包括秦、西汉、新、东汉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和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秦朝的封建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秦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0.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它所开创的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秦在统一前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不拘一格引进先进人才,彻底改革官制,对增强国力和统一全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所实行的客卿制、郡县制、上计考核制,尤其是商鞅变法后推行的军功爵制对完成秦的统一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1.秦朝的历史地位: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使统一思想深入人心。 (2)秦开创了一系列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如确立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统一度量衡、  相似文献   

12.
周滢 《初中生辅导》2023,(Z4):88-90
<正>时代特征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一公元220年,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阶段。继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后,汉武帝励精图治,在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使西汉出现了强盛的大一统局面,在秦朝的基础上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在政治方面,“推恩令”的实施,巧妙地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岳麓版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四课内容,主要围绕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这条主线展开,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重点介绍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地位和作用,从课程标准规定的“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及其影响”的这一“学习要点”看,应该说本课是第一单元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14.
<正>“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是非,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留给今人许多思索、许多启迪。秦王朝在法制建设中确立的保举制度,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今天,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研究它,也不乏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一、保举制度的产生背景 秦朝是从多国角逐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废诸侯以置郡县;明法度,定律令,颁行与中央集权相统一的行政法律,以确保登上历史舞台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到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在“一国两制”的旗帜下,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6.
[知识整合与分析] 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建立与演变 1.萌芽于战国。(1)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2)实践上: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1)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2)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3)  相似文献   

17.
线索梳理一、线索与特征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包括秦、西汉、新朝和东汉四个统一王朝,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奠基时期。1.从政治上看。(1)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创建和巩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  相似文献   

18.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毛主席指出;“如果说,秦以前的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末,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地主阶级专政国家的建立,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群众长期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考点链接】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历史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压制历史原因:秦朝时期,儒家依然遵循旧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阻碍历史的前进,必然会遭到压制。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享“独尊”历史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标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知道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分析:通过引导观看图片、录像等资料,使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