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林 《学语文》2015,(3):92
好的切入点既是解读文本的关键,更是一堂高效课的关键。教学《伟大的悲剧》,如果把斯科特的日记作为切入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抓住了日记也就抓住了悲剧的内涵,抓住了悲剧也就理解了悲情。  相似文献   

2.
陈秀征 《天津教育》2013,(16):28-30
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是决定课堂效益的重要因素,而教师的文本解读是确定“教什么”的先决条件.一、教师文本解读的内涵和意义文本解读,“用‘文本’取代‘作品’”,强调的是文本的自足性和读者阐释的开放性,文本的意义有待于读者的理解.“用‘解读’取代‘欣赏’”,强调的是文学阅读活动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3.
曹津源 《学语文》2004,(3):12-12
《伟大的悲剧》记叙的是英国斯科特率领的南极探险队后于挪威探险英雄一个月到达极点 ,归途中历尽艰难最终全部遇难的悲壮故事。教材的编者在阅读提示中要求 :“阅读后想想 :胜利和失败 ,在这里该怎样定义?”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斯科特一行从某种角度看的确是失败者———第二个到达极点 ,“败”于阿蒙森 ;没有将挪威探险队留下的信带给挪威国王 ;全体队员在归途中悲壮覆没。但如果从另一角度审视 ,斯科特探险队撼人魂魄的经历既是伟大的悲剧 ,悲壮的失败 ,更是心灵的攀升 ,高尚的成功 ,是显示辩证成败观的经典之作。这具体表现在 …  相似文献   

4.
于漪老师说:"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探究其中内涵,并非是‘以文殉道’,而是语文教学中指导阅读应有的责任。"实践证明,"涵泳咀嚼"不失为文本解读的有效途径之一。一、咀嚼实词入佳境"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形象地说明了古人对炼字的讲究。我们在对文本解读时不妨从重点的实词切入,细致解读,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体现了当代文本解读观,即摒弃过去只注重"作家—作品"的解读模式,把文本解读的重心转向"文本—读者",视读者的解读为文本的本体存在。当然,"对话"的前提是在文本解读中生成自己的意义,意义的生成"往往需要探究文本后面的一些心理、社会的因素,这时候,引进相关的‘同题’、‘异质’的文本材料,往往能够使得课文中模糊的意义显得清晰起来"。这种引进材  相似文献   

6.
为首批人类南极科考队作传,茨威格可谓苦心孤诣。他不去写捷足先登的挪威科考队阿蒙森他们的辉煌,而是去写迟到一步的英国科考队斯科特一行的悲壮。这就展现了作家别具慧眼,独特选材的风采,使故事更具悲剧性,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读《伟大的悲剧》,你不但能从中感受到著名作家天才想像的魅力,还能感受到探险家斯科特等人悲剧的壮美。伟大悲剧靠天才想像生动再现冰雪覆盖的神秘南极,吸引了多少英勇无畏的探险家啊上个世纪初叶,以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为首的和以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为首的科考队,为了“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的桂冠…  相似文献   

7.
拿什么来直面残酷滕之先在反复阅读《伟大的悲剧》,进而阅读《夺取南极的斗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之后,我有这样一个思考在心中激荡:当残酷的命运不可逆转地到来,人们拿什么来直面残酷? 斯科特一行的南极探险,与其说是悲剧,毋宁说是残酷.在这过程中,我们能真切看到斯科特等人的伤病、沮丧、痛苦、恐惧、绝望、死亡,能听到他们的悲叹甚至是哀号.这些都在提醒:斯科特一行毕竟是以血肉之躯行走在酷寒的南极冰雪世界,他们要对抗严寒、狂风、暴雪,还要扛住失败带来的巨大失落和人类固有的脆弱.而那些可以被视为有失英雄气概的情绪最终没有击垮这些勇者.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学习》2009,(5):40-40
极地探险作品《伟大的悲剧》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赞扬了斯科特一行人为了祖国荣誉不惜献身的精神,同时批判了当发现他们自己已不再成功时的悲观。  相似文献   

9.
文本深层解读自有其内在规律,伽达默尔指出:"文本不会像一个‘你’那样对我讲话,我们这些寻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我们自身使它讲话。"①作为教师,要想使文本讲话,就必须找到深入文本内部、进行深层解读的钥匙。下面试结合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谈谈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文本深层解读的四个抓手。抓手一:文本的突出点在文本阅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反复出现的  相似文献   

10.
王开东老师关于《寒风吹彻》一文的教学设计,给我深刻印象的有如下几点:一、整体设计层次清晰。从有关评论导入文本解读;用鱼骨图展示文本结构;透过语言表层探究思想内涵;抓住"反常之处"追究文本主旨。二、文本内容解读披文入理,分析深刻。整个解读过程始终依据文本语句,不乏精彩之处。例如:"人的生老病死的生命冬天,则是所有人  相似文献   

11.
杨卫平 《河南教育》2007,(10):10-10
语文课上,学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我这样评价探险南极失败的英雄斯科特:"他是一个了不起的绅士."  相似文献   

12.
<正>"《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的敦厚和睦的民风""叙述的是‘我’少年时一段看水乡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念的心情"。这是《教师教学用书》对《社戏》主旨的解读定位。无疑,这个解读是切近《社戏》文本内涵的,也是很多语文教师非常认同的结论。但  相似文献   

13.
吴青云 《教育》2013,(21):41-42
文本深层意蕴的解读,往往自有其内在的规律。伽达默尔指出:"文本不会像一个‘你’那样对我讲话,我们这些寻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我们自身使他讲话。"作为教师,要想使文本讲话,就必须找到深入到文本内部,进行深层解读的"钥匙"。王荣生教授说:"不同体式的文章有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标准,要依据文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悲剧》叙述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过程中悲壮而伟大的经历,体现出高超的写作艺术。别出心裁的叙事方式,融通多视角多体例的表达手法,突破了实证性为主的传记书写模式;别开生面的心理描写,借助想象、推测等手段,叙写传主多样的性格和无常的人生;卓尔不群的审美思想,从平民的角度书写英雄,引领读者从美学的视角理解悲剧。  相似文献   

15.
本刊今年第3期和第6期,分别刊发了“聚焦‘文本解读’(一)”、“聚焦‘文本解读’(二)”两个专辑,就“教师应如何解读文本”、“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走上与文本有效融合的解读之路”、“青年名师的文本解读方法”等问题为读者呈现了一系列精彩的文章,读者反响热烈。本期,我们将这一系列专辑的最后一辑奉献给读者,目的在于探讨文本解读的误区及其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6.
林敏静 《成才之路》2014,(13):54-54
正我们经常在讲,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可这个"语文味"到底是什么,总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对"语文味"的解读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他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标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而"读味",正是语文最原始、最本真的味道。我们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在朗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特有的美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情感激越的起伏,在朗读中唤起学生与文本真切的体悟,在朗读中让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3月23日,笔者在第三届全国中学语文名师成长课堂展示研讨会上,观摩了刘恩樵老师的研讨课《柳叶儿》。这节课的基本流程如下:(1)教师朗读文本,学生听读。(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话题——"你觉得,在《柳叶儿》中作者对‘那年月’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课堂得出结论——"文本中的‘苦’、‘乐’、‘涩’可以概括作者对‘那年月’的感受"。(3)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活动一:引  相似文献   

18.
吴旭 《江苏教育》2012,(36):57-58
文本深层解读自有其内在规律,伽达默尔指出:"文本不会像一个‘你’那样对我讲话,我们这些寻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我们自身使它讲话。"作为教师,要想使文本讲话,就必须找到深入文本进行深层解读的钥匙,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疑难处、深刻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教学,选点式品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1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重视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倡导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因此,教学时教师要规避对文本的一元解读,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角,从不同的维度理解文本,探究文本的丰富内涵。一、从历史视角解读文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从历史视角解读文本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通过历史视角揣摩文本内涵,应当避免理解的单  相似文献   

20.
一.教材分析《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过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