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借助于现代精神分析理论 ,考察了简·奥斯丁的作品与作者本人之间的关系 ,揭示出作者的早年经历所产生的“贫穷”心理及不幸的爱情决定了作品的主题选择及内容的表达 ,从而探讨了作家深层潜意识的创作动机 ,折射出作家的人格构成 ,为进一步了解作家提供了新的透视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助于现代精神分析理论,考察了简*奥斯丁的作品与作者本人之间的关系,揭示出作者的早年经历所产生的"贫穷"心理及不幸的爱情决定了作品的主题选择及内容的表达,从而探讨了作家深层潜意识的创作动机,折射出作家的人格构成,为进一步了解作家提供了新的透视方法.  相似文献   

3.
文章《长恨歌》的主题一直是学术界争鸣的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无外一是因男女主人翁的特殊身份所致,二是作者创作动机与作品客观效果不相吻合所致。从作品对主人公的形象描写分析,全诗的政治色彩淡泊,而在作者的创作竭力和情感倾向的矛盾及作品的实际效果可以说明《长恨歌》主题当以情主。  相似文献   

4.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发表于1926年的首部长篇小说《玛丽》是作者仅有的一部以流亡生活为主题的作品,其中对于西欧的白俄流亡者生活及其心境、不同代系的流亡者对于旧祖国的不同态度做了细致的刻画。时间与记忆这一贯穿了纳博科夫小说创作生涯始终的重要主题,已在这部长篇处女作中开始显现。纳博科夫独特的流亡意识以及流亡者对于最初记忆的坚守,也是纳博科夫之后创作的众多小说中的隐性主题和叙事动机。  相似文献   

5.
潘朝晖 《文教资料》2008,(20):21-23
在<双城记>的创作中,狄更斯让事件集中到尽可能少的人物身上,让次要人物也重复登场,使小说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性:狄更斯无意创作一部真正反映法国大革命的作品,作家的创作动机是借写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英国的情况,对可能发生的人民起义提出一种警告,真正的主题是作者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6.
威廉·戈尔丁是198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自他的成名作《蝇王》问世以来,人们对其意义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本文试图通过作品的主题、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以及对小说中西蒙、拉尔夫和海军军官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等多层面的分析,来否定《蝇王》是一部悲观主义作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7.
《变形记》与《犀牛》这两部作品都是以"变形"为主题展开故事情节的。《变形记》中人是被迫变形,《犀牛》中人是主动变形。两部作品虽存在变形上的被动与主动之分,但都表达了相同的人性异化主题。两部作品中的人性异化主要是由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现状以及人生经历所决定的。这告诫世人,只有自强才能帮助我们摆脱非人的状态,求得人性的完满展开。  相似文献   

8.
创作的冲动     
孙娟娟 《考试周刊》2012,(79):14-14
小说主题即作家的创作意图,是作家所主要表现的思想愿望、情感、观念等,但无论如何作家的主观意图应为小说主题的第一层面。创作动机包括作家的心理动机,从艺术学的角度讲,它是文学创作的起点,本身包含着复杂的层面性和横纵向的关系。一般的作品除了总动机外。还有很多具体的子动机,另外还可以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本文仅对显在动机和潜在动机两方面加以论述。一显在动机是作家创作直接的心理动力,在现实生活中,艺术家由各种时间和物象的触动引起心理的波动,以致引起心理失衡,从而产生一定强度的情感、行为与笔墨,这是一种明显的有迹可寻的心理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9.
林白的两部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和《北去来辞》,是作者女性书写和女性表达的代表作。细读这两部创作时间相差二十年的文本,便会发现在林白一以贯之的女性主义创作原色之下,两部作品中的女性表达存在着清晰的差别——前者呈现出内向化,是女性自我封闭下的抗争;后者显示出外向化,是女性由自我向社会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一部成功的作品,一篇传世的奇文,都是各种写作要素的完美的结合体。其中主题美起决定作用。美的主题,首先表现出作者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创作目的,美好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尽管作品中情节发展有起有伏,典型性格有正有反,人物命运有喜有悲,但揭示生活中的真、善、美,始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追求的目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揭示作品主题美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浅谈陋见。一.通过人物性格命运揭示主题  相似文献   

11.
张诚文 《甘肃教育》2009,(22):59-59
关于阿Q革命,说法众多,实质上都是不同程度地肯定这一革命。当联系小说的创作背景和了解了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并深入作品内部,真正把握住人物的思想性格时,就会对阿Q的革命性发生疑问。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告诉我们 :“一部作品的真正完成不仅仅在于作者的创作 ,还在于读者的阅读。”这说明阅读是创作的延续 ,读者要与作者产生共鸣来共同完成创作。产生共鸣首先是读者要研究作者与作品 ,探讨出作品的真情实感。“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作者的创作动机或自我意识已在作品中实现 ,作者丰富的感情内涵 ,无论是激动、感动而肺腑的 ,还是学来、借来而积淀的 ,都涵盖在作品的语言之中 ,读者研究作品即可。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艺术就是对情感的处理 ,在我称之为符号 ,科林…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影片《早熟》与韩国影片《珍妮朱诺》都是反映青少年早恋题材的作品。尽管两部影片在题材内容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多有相似之处,但从创作主题、叙事结构、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故事的来源、作者的创作动机及所采用的艺术手法不同,因而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它综合了时代特征、作家创作主旨、作品的客观展现及读者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它随文学作品的产生而存在,并承载着某种意义呈现在人们面前,它具有客观性;文学作品的价值因时代和阶级因素而发生着变化,主题也因此会出现异解,它具有可变性;一部作品因作者意图及内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只表现出一个主题,它具有多解性。主题的客观性、可变性和多解性,展示了一部作品灵魂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在对其进行解读时发生误读是不可避免的。误读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误读现象之一:一元化分析“一元化分析”是指对…  相似文献   

15.
协爱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普契尼创作的《图兰朵》是以古老的中国为背景的歌剧作品。组曲《舍赫拉查达》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创作的一部阿拉伯风情作品。本文将对这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音乐主题进行分析,从音乐与文化角度探究东西方文化如何在音乐作品中完美演绎。  相似文献   

16.
王怀章 《现代语文》2014,(5):105-106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充分说明对于同部作品,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同一部作品在不同时期读,也会读出不同的感悟。对于同样的作品,读者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呢?影响中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因素有哪些呢?其实阅读的过程实质上是对作品的第二次创作,是在作者第一次创作的基础上,读者的再创作过程。而这一过程中,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影响着他们对具体作品的不同看法和感悟。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蒲松龄《聊斋志异》创作动机的研究,多是基于传统价值体系的道德评价。通过对《聊斋志异》创作动机的考察及其中与狐鬼异类交接作品的研究,可以看出道德责任与快乐满足的矛盾冲突,是作者创作《聊斋志异》主体作品的原动力,这一矛盾还同时导致作品中人的异化。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是一部以神仙狐鬼精魅故事为主体的志怪小说.作者蒲松龄之所以穷毕生之年而有意识为此巨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其生平遭际直接而密切相关的.这一点可说才是蒲松龄最主要的创作动机,同时也是<聊斋志异>这部狐鬼作品之所以处处充满着一种愤激之情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9.
吴春芳 《现代语文》2013,(10):151-153
苏教版初三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质兼美的幽默散文《送行》,作者是英国散文家,剧评家,漫画家比尔博姆。在主题概括上,按照教参的说法:这篇作品中蕴含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在生活中,人们往往有感情而不懂得如何表达,所以常常事与愿违,会在一些场合出现尴尬,而勒罗扮演"送行者"却表现出令人感动的真情。  相似文献   

20.
《边城》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本文认为沈从文的创作动机是其对现实中湘西和都市双重否定后的心理补偿,正是在这种补偿作用下作者通过富含象征意义的意象来传达着精神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