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1):100-100
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郑晓廷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的徐星、周忠和等近期在Science上撰文。对此前欧洲学者在该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有关鸟类飞行起源研究的论文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2):180-180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汪筱林、周忠和研究员与巴西科学院的两位科学家合作研究,报道了我国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的一件新的翼龙化石。这只翼龙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娇小的体态,双翼展开仅有25厘米,大致相当于一只燕子的大小,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小的翼龙化石之一。  相似文献   

3.
黄万波 《金秋科苑》2013,(13):26-31
本期“科普讲坛”主讲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重庆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黄万波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5):644-644
<正>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与其合作者研究发现东亚地区更新世古人类内耳迷路。该项研究为古人类学界对更新世东亚与欧洲人类之间是否存在基因交流的研究与争论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研究小组利用高分辨率工业CT技术,复原出中国早更新世公王岭蓝田直立人、中更新世和县直立人、晚更新世许家窑早期智人和柳江人的三维内耳迷路,初步揭示了东亚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6):722-722
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邓涛研究员为首的中外科学家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西部高海拔的札达盆地发现一个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其中包含了已知最原始的披毛犀。他们根据来自西藏的新化石材料证明,冰期动物群的一些成员在第四纪之前已经在青藏高原上演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1):130-130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胡耀武等研究组,对出土于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3个灰坑的多例猫骨,基于多种研究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提供了人类和猫类共生关系的最早证据,为揭示猫的驯化机制进而探讨猫的驯化过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5):586-586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徐星等人报道了发现于我国辽两地区大约1.6亿年前沉积地层中产出的一件小型恐龙标本。研究者们基于这件标本命名了“郑氏晓廷龙”。郑氏晓廷龙重约800克,代表迄今发现的最小的小型兽脚类恐龙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3):348-348
在最近出版的Nature中,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客座研究员盂津和他的合作者王元青、李传夔研究员描述了一件化石标本.代表了三尖齿兽类的一个新种——胡氏辽尖齿兽(Liaoconodonhui)。其下颌成分已经开始转变为现生哺乳动物中耳的听小骨。该种的外鼓骨和锤骨已经不再和齿骨接触,但仍然通过一细长的骨化麦氏软骨与下颌相连。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2):188-189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徐星研究员、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郑晓廷馆长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尤海鲁研究员合作,在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收藏的产自我国辽宁西部白垩纪早期热河群当中的一件被鉴定为北票龙的镰刀龙类恐龙化石标本上发现了一种形态非常奇特的原始羽毛。研究者们推测北票龙的这种扁平单根羽毛可能形成于一种扁平的管状结构,在发育过程中.这种管状结构没有发生分化,直接形成了扁平的单体结构,而如果管状结构的羽枝脊发生分化,  相似文献   

10.
<正>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徐星与其合作者报道了一种生活于约1.6亿年前的具有类似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龙,对了解恐龙形态差异性和鸟类飞行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代表我国学者在鸟类起源研究方向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这种被命名为奇翼龙的小型恐龙属于一个名叫擅攀鸟龙类的恐龙类群,这一类群与鸟类亲缘关系非常近,但长相奇特,有着短粗的头,手部  相似文献   

11.
国家“973”项目“重大地史时期生物的起源、辐射、灭绝和复苏”,于2000年4月立项,依托部门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依托单位为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首席科学家是戎嘉余院士。有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北京大学等12个单位、70多名研究人员和50多名研究生参加研究,是我国地质古生物学界一次多学科的大协作。地球生命至少有38亿年的历史,古生物学的一系列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不仅大大丰富了人类知识宝库,且被广泛应用于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但在地质历史长河中,生物进化和环境演变的复杂过程和机制,至今仍有许多奥…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6):766-766
<正>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毕顺东、王元青和孟津等研究人员报道了在中国发现的、年代为1.6亿年前的6件相当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并命名了神兽、仙兽两个新属的三个新种,分别是Shenshoulu(i陆氏神兽),Xianshoulinglong(玲珑仙兽)和Xianshousongae(宋氏仙兽)。这些属种,都属于已经绝灭的"贼兽目",一个特别的、迄今为止所知甚少的中生代哺乳动物类群。新命名的神、仙兽都是  相似文献   

13.
李海军 《科学中国》2007,(11):60-60
在北京西直门外大街142号,动物园的斜对面,有一个博物馆,它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按照古生物的演化序列陈列展品,向人们介绍古生物、古人类的演化历程,它就是——中国古动物馆。中国古动物馆分为两个展馆(古脊椎动物馆和树华古人类馆)四个展厅(古鱼类和古两栖动物展厅、古爬行动物和古乌类展厅、古哺乳动物展厅、古人类与旧石器展厅)。馆内展出的900余件标本是从研究所近百年收藏的20余万件标本中精选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6):545-545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的张福成、周忠和、徐星、汗筱林和Corwin Sullivan近期发现了一块与鸟类极具亲缘关系的恐龙化舀,为揭开鸟类起源、飞行起源及羽毛起源之谜等均提供了新证据。该新物种被命名为Epidexipteryx hui,巾文种名定为胡氏耀龙。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胡氏耀龙属于鸟翼类.代表了和鸟类关系最为接近的恐龙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5):466-467
由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张弥曼院士领衔的中美古生物学家团队合作完成的“发现于柴达木盆地的骨骼超常粗大的鱼化石及其与干旱化的联系”一文最近在PNAS网络版先行发布。该文报道的伍氏献文鱼(新属新种),是首次发现于此的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该文的研究者们认为,伍氏献文鱼的发现,不仅展示了鱼类对极端环境的生理适应能力,也是柴达木盆地干旱化过程的见证,并提供了环境变化和生物适应间的令人信服的案例。  相似文献   

16.
北京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她以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现在世人面前,北京已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也是人们向往的著名旅游城市。然而让人们难以想象的在该市中心的王府井和西单商业区发现两处距今约250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活动遗址,留下古人类的活动踪迹。 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是一处重要的旧石器遗址。1996年12月28日根据北京大学学生岳升阳提供线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副研究员李超荣到工地考察,从地层发现一些石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1):101-101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刘武研究小组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对智人洞人类化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小组发现智人洞人类下颌骨已经出现一系列现代人类的衍生特征.这些特征明显表现区别于古老型智人,而与现生人类接近。化石特征说明崇左古人类属于正在形成中的早期现代人,处于古老型智人与现代人演化过渡阶段。这一系列重要研究发现。说明早期现代人在东亚出现的时间或现代人在东亚地区的起源过程至少可以追溯到10万年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6):668-669
鸟类起源研究是进化生物学领域近年来进展最为迅速的方向之一,但涉及最早鸟类何时出现的兽脚类恐龙分异时间框架问题一直是最薄弱的研究环节之一。似鸟类恐龙化石记录在侏罗纪地层中的匮乏成为某些学者反对鸟类恐龙起源假说的最有力的证据之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徐星和侯连海与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胡东宇及该校兼职教授、沈阳地质矿产测绘中心研究员张立君合作,  相似文献   

19.
科技情报站     
正张弥曼获得2018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3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今年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奖名单。在这份名单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弥曼教授赫然在列,成为第六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女科学家。张弥曼1936年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4):438-438
鸟类手指同源问题是鸟类起源研究方向一直困扰着古生物学家们的一个问题,也是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长期以来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由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徐星研究员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6月18日出版的Nature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假说。这一研究将有望消除古生物学资料和现代发育学资料有关鸟类手指同源问题产生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