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作为东亚文化圈中的韩国,在学习汉语中具有文化传统和地域优势。但是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把”字句是一个难点。通过对韩国留学生出现的“把”字句的偏误类型进行归纳,利用偏误分析理论,从分析留学生学习和使用“把”字句的偏误,可以总结出韩国留学生学习、使用“把”字句的习得特点和规律,由此可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贾晓露 《文教资料》2011,(35):31-33
“被”字句是汉语一种特殊的动词谓语句,也是留学生习得的重点和难点。文章通过语料检索,从遗漏、误代、错序、误加几个方面对韩国学生“被”字句习得偏误进行归类,分析偏误原因,以对韩汉语教学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留学生"比"字句习得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留学生有关“比”字句的使用作了初步考察,发现留学生在使用“比”字句时会出现“误加”、“搭配偏误”、“误用”和“语序偏误”等偏误形式.本文对留学生有关“比”字句不同句式的使用情况作了考察.作者认为,纠正偏误,提高留学生汉语表达能力的途径是加强言语实践,提高汉语语感.  相似文献   

4.
“比”字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要学习的重要句式,除此之外,它在汉语的本体研究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写作目的在于考察留学生的习得难点,从而深入探讨比字句的类型,分类依据和特点,发现偏误类型和原因。“比”字句句式繁多,在初级阶段留学生会全都接触这几大类,但是会产生一定的偏误和回避的问题。本文针对初中高三个阶段的日本留学生的比字句的应用情况,对六大句式逐个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偏误分析要考虑不同的学习对象,学习对象不同,表现出来的偏误也不太一样。越南留学生"了"字句习得有遗漏偏误和误加偏误两类,习得的情况为:(1)初级阶段对"了2"的掌握比"了1"要好;(2)中级阶段是最模糊的阶段;(3)中级阶段以后,后期的偏误主要出现在"了1"上。母语的迁移是其中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把”字句是留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此语法点时存在着各种困难.论文的偏误语料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新疆师范大学中级汉语学习者的作业与日常交际用语,对中亚留学生的“把”字句偏误形式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收集、整理了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韩国留学生的255条"把"字句偏误语料,梳理出"把"字句的偏误类型,将其分为"补语偏误"等6种,并且根据"把"字句的15种句式,对这些偏误句进行句式归类,统计出每种句式偏误的数量和频率。进而从学习策略的角度,从补偿策略、泛化策略、回避策略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韩国留学生在"把"字句习得过程中出现偏误的原因。在分析过程中,本文也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了对比,认为韩国留学生在"把"字句习得中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回避。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建议在教师的教学对策中应该采取鼓励使用的态度,包括区别对待偏误、多用隐性教学、避免"教学迁移"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肖敏 《文教资料》2014,(13):35-36
本文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语料来源从横向上对外国留学生“连”字句习得情况进行考察,将外国人的“连”字句偏误概括为:错序、回避、泛化及其他偏误四大类。作者认为,纠正偏误,提高留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是加强言语实践,提高汉语语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给”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兼类词,有动词、介词、助词三种用法。日语中没有介词,与汉语介词语法功能相似的是日语中的格助词,汉语介词“给”的用法很复杂,在日语中难以找到与之对应的词语,使得日本留学生在习得介词标记“给”时经常出现偏误现象。运用中介语理论,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日本留学生作文出现的“给”字句偏误进行分析,首先把偏误归类,然后分析“给”字句偏误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把"字句是汉语的特殊句式之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学界对"把"字句的本体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把"字句的偏误分析研究还比较少,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本文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习得"把"字句的偏误实例,有针对性地划分出"把"字句的偏误类型,在此基础上探寻形成这些偏误的成因,并对"把"字句的教学提出了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使用"把"字句,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留学生来说是个难点.留学生在使用"把"字句时出现的偏误情况很多,原因也比较复杂.因而应针对留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偏误情况,对"把"字句加以研究,以帮助留学生把握好这一句型.  相似文献   

12.
在对蒙汉语教学中,“有”字句无疑是个重要的教学点.“有”不表示动作行为,基本意思是“领有、存在”.本文从“有”,字句的概念、用法、“有+V”新结构和留学生在学习“有”字句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等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像”作动词时,主要表比喻和比较。它在汉语中的实际用法较为复杂,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偏误。基于配价理论,本文具体辨析“像”的用法,试图归纳不同语义类型“像”的配价类型和格式,参照格语法理论探讨其深层语义的表达模式。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对留学生使用“像”字句时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总结其偏误类型和偏误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希望能够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像”字句。  相似文献   

14.
日本留学生使用介词“对”的有关偏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收集并分析中山大学留学生中介语语料库中部分日本留学生在使用介词“对”时出现的偏误。偏误类型主要有三大类,分别是遗漏、误加和误代。本文对这些偏误逐一进行纠正,并解释其汉语的语法规则,同时对日本留学生出现此类偏误的原因进行解释,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希望能对日本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基于搜集到的留学生使用介词“对”的偏误形式进行归纳,并按偏误性质把它们分为遗漏、添加、误代、错序四类。以这四种类型为基本框架,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介词“对”的偏误现象进行解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钮萌  钱恒 《华章》2013,(13)
“是”字句是现代汉语的基本句式之一,使用频率很高.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字句是出现较早的一个语法项目,但是留学生的习作却体现出了,他们对“是”字句的习得并不好,即使是高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在使用“是”字句时仍存在着大量的偏误.本文意在通过分析五种“是”字句的基本句型及留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提出相关的教学对策,从而有效的指导对外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17.
泰国学生使用"有"字句的频率较高,出现的偏误数量也较多.本文通过对就读于马哈沙拉坎大学以及本校的泰国学生的写作语料进行分析,对已发现的偏误进行了分类和分析,类型主要分为"有"的误代、误加和错序.本文还将探求产生偏误的原因,并针对泰国学生"有"字句的偏误特点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8.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语法项目,是语法研究中的热点,同时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外国留学生学习的难点。本文对外国留学生"把"字句的偏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以促进外国留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把"字句。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收集越南、缅甸留学生的若干篇论文作为本文的语料,对结构助词“的”的偏误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并且运用学过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总结其偏误的成因.研究认为遗漏主要是由于回避策略和母语负迁移导致的,而误加、误代主要是由于目的语的过度泛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汉语词汇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同时也是对外汉语教师教学的重点之一。本文针对中高级日韩留学生词汇习得过程中含相同语素的词语偏误进行分类及分析,归纳出具体的偏误类型,然后对这些偏误类型进行具体的分析,并试图提出一些相关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