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四版)新增了唯谓形容词,但唯谓形容词的研究还不充分,科研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教学语法应侧重系统性、易于教学,唯谓形容词的立类缺乏充足语料的支持。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中副词的所属词一直有变化,一些词是否为副词值得探讨;主语位置上的“副+名”存在矛盾,如果认为是状语,它不符合状语的特点和要求。如果认为是定语,则不符合副词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2.
形容词能作谓语和动词十分相似。但形容词作谓语有其自身特点。有些形容词可以单独作谓语 ,有些形容词则必须在一定条件下作谓语。这些条件的选择 ,要受语法、语义、语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做谓语依赖系词性句法标记,最常见的是标记词“很”与形容词一起连用构成“很+形容词”结构充当谓语.该结构中的形容词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当“很+性质形容词”做谓语时,“很”是语法标记词,不可省略,其功能是使其后的性质形容词具有程度性和描述性;“很+状态形容词”做谓语时,“很”不是语法标记,而只是强调性质形容词的程度,因此可以省略.在这种情况下,重读“很”也可以表达强调的意味.  相似文献   

4.
再析形谓句     
孙玉玲 《语文知识》2012,(2):108-109
作谓语是汉语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之一。大量语料事实证明,不同的形容词作谓语时对句法环境的要求是不同的。本文采用朱德熙的观点,将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以分别探讨它们作谓语时的条件要求。  相似文献   

5.
到目前为止,汉语语法界对形容词的分类依旧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单独成类的,有分为“谓词性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的,也有把“非谓形容词”归入区别词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谓词性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两者功能的比较,说明把“非谓形容词”归入区别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从《周易》、《诗经》、《山海经》等书所见“谓语+主语”格式看,上古汉语存在谓语在前、主语置后现象,不同于一般所谓“主谓倒装”句。《周易》“谓+主”格式的特点是以单音动词作谓语前置为主,《诗经》是以重叠式及连绵式形容词前置为主,《山海经》的特点则是单音形容词作谓语前置。  相似文献   

7.
刘宇 《中学俄语》2006,(1):21-22
俄语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关系形容词和物主形容词三种形式。其中性质形容词的绝大多数具有长尾和短尾两种形式。长尾形容词在句子中可以作定语、谓语,短尾形容词在现代俄语中只能作谓语。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长、短尾形容词用作谓语时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宿松方言有一种由形容词后缀“着”构成的状态形容词“A(B着”,这种状态形容词可以作谓语和状态补语,带结构助词“里”后可作定语。这种状态形容词后缀来源于表实现的动态助词“着”。  相似文献   

9.
英语和汉语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虽有一些相同的特点,可以作定、状、补等句子成分,但也具有极大的差别,一是作同样成分时用法不一样,二是汉语形容词可以作谓语,而英语形容词无此功能。了解和掌握这些差别不仅有助于英语学习、英汉翻译,而且对英语教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现代汉语动词、形容词的划分问题,语法学界历来还有一些不同的意见。 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中认为:因为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成分的词,故把形容词包括在动词一类之中。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认为:“如果把形容词合并于动词,把它作为一种半独立的小类,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不但“只有一件事为难:一般所说形容词,其中有的只能修饰名词,不能作谓语,(即非谓  相似文献   

11.
论汉语中的"SL+A"和"A+SL"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同时进入"SL+A(表度量衡的数量短语+形容词)"和"A+SL(形容词+表度量衡的数量短语)"结构的形容词有"重、高、长、宽、深、厚、粗"7个."SL+A"结构在句中作定语、谓语、补语、宾语、主语;"A+SL"结构在句中作定语、谓语、主语.两种结构可以相互转换,但"SL+A"比"A+SL"的使用更加灵活、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2.
Ⅰ.close和shut都可作及物动词或不及物动词。意思是“合上、闭上、关闭”;其过去分词closed和shut都可以作形容词。当这两个动词作谓语或其过去分词作表语时.在很多情况下。其含义没有多大区别。  相似文献   

13.
性质形容词单独做谓语时,一般用在问答、比较等场合或带上"了"字,包含有一定的比较性特征。在比较时,或为静态比较,或为动态比较,且在不同的比较中,其比较的对象和比较的基准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很+adj”组合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结构,其作用主要是做谓语。其中,“很”通常被看作是典型的程度副词,但“很”在做谓语的“很+adj”结构中并不一定起加强程度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形容词的特点和副词“很”的虚化等方面探讨其原因,并总结“很”在做谓语的“很+形”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试论区别词与形容词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别词提出于60年代初,但对其系统研究则是近几年的事,本文不涉及区别词的定性研究,仅就学习中极易出现的与形容词相混淆的问题作一简要说明。首先是区别问题,区别词不能作谓语,也不受一般程度副词修饰,不能用“不”表否定,形容词则相反。此外还提出了二者的转换。区别词在发展过程中极易转化为形容词。  相似文献   

16.
"很"的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先秦到唐宋,“很”一直用作形容词。中古至今“很”与“狠”同用。元明以后“很/狠 形容词”结构中,二的地位渐渐出现了不平衡现象。语意上“很/狠 形容词”以形容词为中心,语法上偏重于形容词作谓语,“很/狠”有了修饰色彩,作状语。到了清代,“很/狠”作程度副词的用法已大大多于形容词用法。此后,“很/狠”又分别用“很”和“狠”表示,“狠”用作形容词,“很”用作程度副词。现代汉语里,程度副词“很”又进一步虚化为表语气的副词。  相似文献   

17.
越南语和汉语重叠式形容词在语法形式、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上均存在异同。相同的形式有AA式、AABB式、ABB式和BBA式,越南语中没有AXYZ和ABAB式;越南语形容词重叠后,有的意义加强,有的意义减弱,而汉语形容词重叠后往往含有程度加深的语法意义;两种语言的重叠形容词都能充当句子的谓语、定语、补语,都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不同的是,越南语重叠形容词不能作状语,而汉语重叠形容词可以作状语。  相似文献   

18.
以往对形谓句的研究都是以谓语为中心,忽视了主语的决定性作用。本文以主语为中心,对比探讨了汉日形谓句主语对谓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主语是人称名词时,汉语谓语形容词的使用比较自由,而日语会有一定的限制;汉语事物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可以是性质形容词也可以是状态形容词,而日语多使用属性形容词;汉语谓词或谓词短语作主语时谓语形容词多使用评价性语气的性质形容词,而日语根据主语的情况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英语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前,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欠佳,突出地表现在英语词汇和语法错误较为严重。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常受汉语形容词可以作谓语的干扰将英语形容词误作谓语,长此以往形成僵化现象。在课堂教学中,高中英语教师要利用迁移理论排除母语干扰,有意识地对英、汉形容词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重新审视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学生英语读写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论语》单音节形容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量的角度对《论语》中的单音节形容词的句法功能进行研究,通过与现代汉语形容词的特征比较,结果发现单音节形容词作谓语(不带宾语),单音节形容词作宾语,单音节形容词带宾语以及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是《论语》单音节形容词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