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迦陵词心赋绝唱--浅议叶嘉莹先生的词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嘉莹的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对中国词学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经过几十年逐渐深化的努力,叶先生对词的体式,词的内涵,词的类别,词有别于诗的根本特征,以及直到王静安的词学研究,都达到了真正融会贯通的理解.而这体现在她充分论证了这样一个命题"要眇宜修"是词所独具的审美范畴,"境界"是这一审美范畴的具体表现形式,而"感发"则是要眇宜修之审美活动得以发生,境界得以形成的动力所在.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对要眇宜修和境界都有深刻精彩的论述,但两者之间没有真正打通.叶先生的贡献,我认为就是在静安的基础上,独创"感发"这个概念,使作为审美对象的词和审美主体的词人、读者,通过不同层次的"感发"(审美精神活动),完成从创作到鉴赏批评的整个过程.说到底,境界、要眇宜修、感发这三者实际上是一回事.而这种统一,正好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基本概念)的最根本的特征对象、主体和活动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居士佛教与居士佛教美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庞蕴都作出过重要贡献.他自觉地把创作诗偈作为表达禅悟、宣扬禅理的一种最基本的手段.他有明确的诗学主张,指明了进行诗偈创作的动机与宗旨,还把吟诗作为获得禅悟、进入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提出了涉及文艺审美鉴赏的审美心态、审美方式、审美内容和审美效应的重要命题.在他的语录(公案)和诗偈中,蕴涵着有关日常生活审美的思想,涉及生活态度、生活准则、生活取向、生活境界等方面的生活审美观.  相似文献   

3.
正变思想是中国传统诗学概念,从汉儒的"风雅正变"开始被历代诗论者重视。许学夷的《诗源辩体》是诗体研究的集大成者,一方面表现厂他继承汉儒传统,积极主张"崇正",另一方面又揭示了"变体"的必然。本文通过《诗源辩体》的文本分析,认为许字夷在"诗体代变"的层曲上表现出他的"崇正"倾向,并通过他对公安派诗学的批判以及严羽、胡元瑞继承的论述中进一步验证他"崇正黜变"这一正变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陆云诗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而非"清省"或"清"。以"自然"为审美本体,以"清"为审美理想,以清工、清美、清利、清绝、清省、清约、清新、清妙为审美标准,既是陆云诗学思想的体系构成,也是其理论逻辑的三个基本层次。从渊源上说,陆云自然本体论远承道家,近嗣玄学;从影响上说,从兰亭雅集"以玄对山水"到陶诗追求的自然、适性、圆融的审美境界,无不受陆云自然本体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金发的诗以风格怪异见称,这是因为,他接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把西方诗歌的“纯美”理念纳入新诗的创作中,从而使他的诗悖离了中国传统诗学的目的,真正接近了西方诗歌的艺术自我化和生命化的本质。本文试图从纯粹艺术的角度重新解读李金发的诗歌在审美境界中对生命意义的探求与关怀。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强调生命超越境界,这不仅体现在人生哲学上,且体现在美学诗学上。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将人生作为审美境界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分四方面讨论了:儒道释的和谐、妙道、圆融的人生自由之境;孔子的十年一境和王国维的三个境界说;冯友兰的人生四层境界说;唐君毅的心灵九境和傅伟勋的生命十境说。强调从传统向现代的文化转型中,重新审理和关注中国文化境界说,发扬其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一面,使东方文化精神在新世纪的中西文化思想对话中重展其精神勉力。  相似文献   

7.
方东树是桐城派最为重要的诗论家之一,其诗论在沿袭桐城派文论道文并重思想的同时,亦体现了重“文”,追求审美价值的走向。其中,他秉承古典诗学以妙论诗的传统,主张“用意高妙”,强调诗歌之美以善为内核,强调了诗教的美育作用;主张“兴象高妙”,进一步从诗歌文学形象这个艺术本质特征的角度,赋予了“妙”字的诗学审美内涵;主张“文法高妙”,在体现以文论诗这个桐城派诗论传统特色之中,亦表述有关诗歌章法、词句等方面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8.
台湾作家白先勇以现代派的创作身分步入文坛,但他钟情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诗学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传统诗学审美追求的感伤情怀、中国传统文化沧桑感的忧患意识、传统诗歌诗情意境的意象群落、传统诗学艺术辩证法的情节特色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元代诗学"宗唐复古"成风,作为"元诗四大家"的虞集也对唐诗推崇备至。在对诗学的评论中,他从儒家传统道德出发,注重性情之正,主张冲和雅致。这既是元代延祐处于社会上升时期必然要求,也是他受诗学和乡学的诗学影响结果,更是诗学发展流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朱庭珍与许印芳是云南近代诗坛执牛耳者,两人的诗学论著《筱园诗话》与《诗法萃编》中透露出基本相同的诗学理念,代表了云南近代主流诗学观念:倡导温柔敦厚,婉讽美刺的传统诗教;论诗尚实求变;重视诗人学与识的培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古代诗歌史,提倡转益多师,灵活用运诗法。这些基本主张的形成与云南僻处天南,与中原诗坛交流不够通畅有很大关系,也与晚清云南动荡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