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咬音嚼字     
咬音嚼字●胡晓青【太原由字而词,由词而句,由句而文,以此,琢磨字、词、句、文写得对否、用得妥否、解得好否的事,当为咬文嚼字。本文则为字音字义字式而作,由字而音,由音而义,由义而“式”,某字之音如何读为对,某字之音含有何义,某音之字怎样写为合“式”,即...  相似文献   

2.
於春 《现代传播》2006,(1):155-156
一、语结及其特点现在一般发言,可能不是把所有要说的话逐字逐句全想好了,而是先有一些想法,用几个简洁凝练的字、词、句来表示,根据这几个简洁凝练的字、词、句去说话。人说话的时候,可能不是逐字逐句地死记,而是记住一些重点的字、词、句,如果有必要,会拿出纸笔把这些重点的字、词、句简洁凝练地写下来。要写一篇文章,可能也是先有些想法,用几个简洁凝练的字、词、句列出几条,再根据这几条去写作。阅读的时候,常常划出一些重点的字、词、句,划出一些有意思的地方,过一段时间,不需要重看全文,只要看看划出来的这些重点的字、词、句,就可以…  相似文献   

3.
对文是古代文献中被广泛使用的修辞表达方法,也是传统训诂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现今文言文学习中,对文训释已被广泛使用。“对文”还有“相对为文”、“相对成文”、“对言”、“对举”等名称。“对”就是“相对称”;“文”就是“文字”,也就是文字所表的词或词组(古代大多字词不分)。故“对文”是指在相同或相近的语法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或词组。对文最大的特点就在一个对字。一般来说,所对之文应是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相似或相对相反。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单句内对文(又叫句中对文)和多句对文(又叫句间对文)两种。前者一般是一…  相似文献   

4.
甘端兴 《大观周刊》2012,(30):210-21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材的改革页发展起来,新高中语文教材,可使师生们舍弃那些烦琐的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注重对语文文字的理解,注重对学生施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思想道德教育。它具有以下鲜明的优点和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播好一篇文章有很多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是播好句子,重视播好句子的基本功,这是播好全篇的基础。前些天读了《文心雕龙·章句》,有些启发。刘勰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写文章由词连成句子,集结句子才构成段落,段落集成篇。篇所以文采焕发,是因为段落没有毛病,段落所以明朗流畅,是因为句子没有缺点,句子所以清晰美好,  相似文献   

6.
短诗文例话     
短诗文例话我国诗文确有很短的。诗歌方面,《吕氏春秋·音初篇》中的《候人歌》,只有一句:“候人兮猗!”句中“兮”、“猗”二字是叹词,实际意思只有“候人”两字。序文方面,欧阳修《六一诗话》的“序言”仅有两句:“居士退居汝阳而集,以资闲谈也。”仅13字。小...  相似文献   

7.
编辑要练就语言文字功夫王建辉语言文字是编辑的基本功。编辑的语言文字,有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一是文字,也就是字、词、句、篇。字、词多为文字问题,句、篇乃涉语言问题。关于字。昔人做学问,往往看重“识字”为本。编辑编书,也要识字为先。这有三层意思。一是要认...  相似文献   

8.
时下,一些出版物因常用嘘词使用错误而导致文章句子不通、语义失当的现象屡见不鲜。清人刘淇在他的《助字辩略》序中指出:“虚字一乖,判于燕赵”,“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无论是怍者还是编辑,都应努力去减少虚词的使用错误,以维护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  相似文献   

9.
由古为文重视炼字,炼字炼得好,能一字传神,全句生辉。古代留下的许多名言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随风潜入夜”之“潜”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弄”字,等等皆因用字传神而境界全出。标题“居文之首,勾文之要”。要使新闻标题字字珠玑,精美简练,必须下工夫锤炼标题的字词,力求做到“题不惊人死不休”。在新闻实践中,注重标题的锤词炼字,具有很显著的语用价值,能达到形象生动、贴切精当、简洁有力、意蕴  相似文献   

10.
民族特色文化话语翻译中的“三观”具有自然性和原真性,这是由民族特色话语的文化性、典籍性和翻译的本质属性所共引,其间道三观(征服观、中庸观和变通观)恰似理论上的指路灯,而术三观(炼词、塑句与串文)当如描写性实践中的“三剑客”,道术相济,和合共生出移译高保真中的真知、真觉和真义。  相似文献   

11.
二、词语略写法词语是语言的造句单位。话是一句一句说的,任何一句话都是用词语作为基本单位构成的,快写时,如能对词语进行略写,就(?)大大地提高书写速度。(一)双音节词略写1.由单音节词逐渐演变而成的双音节  相似文献   

12.
二十九、割忍 [原文]叶多花蔽,词多语费。割之为佳,非忍不济。骊龙选珠,颗颗明丽。深夜九渊,一取万弃。知熟必避,知生必避。入人意中,出人头地。 [译文]叶子多了花儿被遮蔽,浮词多了是语言的浪费。去掉多余的言词,文章才能达于佳境,但非忍痛不能下手。骊龙之珠,颗颗明亮美丽,但在黑夜、在深渊,取一颗即可照明,多了全是累赘而应该舍弃。下笔时知道是太熟的词要避开,知道是生僻的词也要避开。这样,遣词造句才能中人之意,出人头地。 [浅说]去掉多余的句、词、字,“非忍不济”,说得十分中肯。搜索枯肠,绞尽脑汁,好不容易得到几个“好句”,可是从整体看又属可有可无,要去掉它,没有忍痛割爱的劲头办不到。然而,唯有忍痛,文章才能短下来,才能惜墨如金,用最富于表现力而又十分准确的字句,以一当十地描摹事物,传情达意,用千字文、百字文  相似文献   

13.
新闻标题是展示新闻内容的窗户。读者读报,第一眼看到的是标题,并通过它了解一篇新闻报道的大体内容,决定要否读下去。编辑如果发现稿件标题不能准确、鲜明、生动、简练地展示新闻内容,就要花功夫对它进行推敲、润饰以至重新拟制,尽力做到除劣彰美,锦上添花,使人读后有“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的感觉。笔者通过在宁波日报第一版近十年的编辑工作实践,认为制作和修改标题应该遵守信、达、文、约四点要求。  相似文献   

14.
论编辑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火 《编辑之友》1997,(6):32-35
什么是人文精神?众说纷纭。从辞源上看.在英文中,“人文”译自以Humn为字报的词,如Humanism,Humanity。但是这些词并不能给出“人文”的确切涵义。而Sciencea of human(译作“人文科学”)将“人文”与“科学”组合.也并不是我们所谓的“人文精神”。在我国.“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贲彖》:“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以及“化成天下”亦呈现出极大的含混性。  相似文献   

15.
高一语言新教材编排了较多的文言文,占了篇目的40%。文言文教学需要落实常用的字、词、句,注重整体阅读指导,以"读"为主,重在背诵,切忌搞繁琐的支离破碎的字词句练习和微言大义的探讨,这是不容置疑的。但面对蕴含人文精神和先进文化,思想内容深邃,能启人智慧、开人心窍的古代文化精品,教者无动于衷,就文说文——课堂上不见闪光的思想,不见启迪人的智慧,不见感染人,凝聚人的情感,无疑也有失偏颇。在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定义及其载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中“文化”这个词,本是对拉丁文culture一词的意译。那么,为什么用“文化”二字来翻译那个拉丁词呢?这就因为中国古籍中本来就有“文”“化”二字的关连使用,而其含义又与现在所说的“文化”有一些关系。 例如《易经·贲卦·彖传》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正义》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又如刘向《说苑·指武》篇更把“文”“化”二宇连在一起:“凡武之为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以上《易传》把“文”“化”二字关连使  相似文献   

17.
《百家词》不分卷 明吴讷辑 明朱丝栏抄本 梁启超题识 40册 4函 每伴页十二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朱丝栏行格,墨笔端楷缮书。 吴讷(1368-1454),字敏德,谥文恪,江苏常熟人。少时致立于学,弱冠博览群集。明永乐中以医荐至京师。累官监察御史、南京右佥都御史、左副都御史。著《小学集解》,选《晦庵文抄》。 是编《百家词》收录唐、宋人词。按人计唐温庭筠、皇甫松及毛熙震等凡18家,宋辛弃疾、周少隐等  相似文献   

18.
杜学通 《大观周刊》2011,(14):118-118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意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词和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只有理解了文中的词句,才能感受和体验所蕴含的情感,才能带动学生对听、说:读、写能力的的全面学习和训练,那么教师如何对那些直接影响课文内容的字,词 ,句作点拨引导,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论工程技术杂志的总体编辑构思鞠建英在英文中,“杂志”一词通常称Magazine,它起源于阿拉伯文中的“仓库”一词。“Magazine”在18世纪前兼指知识库,18世纪后才称为知识库。该词与中文中的“杂志”一词一样,突出了“杂”字;而“杂”,正是杂志区...  相似文献   

20.
马计全同志的《<郁达夫诗词抄>失误小议》一文(刊《出版工作》1985年第七期),指出这本书“有不少失误之处”,并且举了三个例子: ①《过徐州》一首“独依车窗看古垒”句中的“依”字,为“倚”字之误; ②《杂感八首》“半生浮沉伴蠹鱼”句中的“生”字,当为“世”字之误; ③《刘院长招饮……》一首“柳荫闲系瓜皮艇”句中的“荫”字,当为“阴”字之误。在我看来,例①中“依”、“倚”可肯定为同音相讹,②③两例恐怕不能算是“失误”,相反,例③倒是马文的失误了。据我所知,《郁达夫诗词抄》由周艾文、于听(于听为郁达夫的长子郁天民的笔名)两同志编订。两人的稿子各有所本,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