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主要从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具体措施。得到了教育部门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越来越多的重视。逐渐缩短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城市存在的差距。只要国家、社会、教师都来关注农村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就一定能够推动中西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进程,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小学逐步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与城市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相比,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文章着重分析了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几条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社会越来越需要信息化的人才。农村学生占全国学生人数很大比例,因此,提高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势在必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中的普及程度也日益提高。2000年11月,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大力开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有些省市信息技术已成为必修课。  相似文献   

4.
在部分农村中小学学校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不论是硬件配置上还是其他条件、环境方面,与城市学校还存在着诸多的差距。笔者自2005年起一直在农村从教,根据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自身的特点,结合有关专业人士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分析,笔者感到以下几个问题值得一线教师所关注。  相似文献   

5.
推动中西部农村中小学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工作的难点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中小学。通过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动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框架教育部在2000年提出,要用5到10年的时间,努力实现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具体提出了两个目标:一、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的必修课,加快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课程整合。二、全面实施“校校…  相似文献   

6.
科教兴国是国家长远发展教育战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是国家未来教育发展的主题。信息技术教学在广大农村中小学中已经被广泛推广和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环境,更丰富的信息资源,由此推动了农村教育教学手段的改革。特别是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应用,实现了城里乡下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让乡下孩子享受到了与城里孩子基本同等的教育待遇,一定程度基本实现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对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需要,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需要,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与实施飞速发展,但是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偏远落后农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使信息技术教育在广大农村中小学尽快得到普及,需要对农村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措施进行探讨,精心设计符合农村自身特点的、推进农村中  相似文献   

9.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缩短了城乡之间教育的差距,能让山区的孩子享受到与城镇孩子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发展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只有加速教师全面发展的进程,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也才能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才刚刚起步.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还未能得到普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市县教育局要求中小学教师全部接受计算机培训。在近五年的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培训中。我认为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义务教育“两基”目标的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凸显出来。如何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不仅有学上,而且上好学,也能享受优质教育,成为今后农村义务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在农村地区,城乡之间、乡镇之间、中小学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较突出,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国为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然而,在农村信息技术的开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正确全面的认识这些问题,才会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全面普及,缩小农村和城市教育的差距.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开展的现状1.社会层面:现在农村的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不高,这也是信息技术开展的重大阻碍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城市孩子可以上到好的学校,接受的教育水平也是一流的,但是农村的孩子只是存在着可以上到学的水平,受教育的质量与社会要求存在差距,虽然建立了农村寄宿制学校,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不能很好地发展。如何要解决这些问题,是本文着重要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期城乡发展的进程中,城乡之间的教育教学质量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下,农村小学教育中对此项教学辅助工具的使用不科学,并且在互联网技能的冲击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所以当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如何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冲击下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强化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距离。  相似文献   

15.
<正>我区位于浙江西部山区,40余所小学分散于各个山村,最远的岛石小学离区中心将近160公里。偏远的地理位置,城乡之间的差距导致了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发展不平衡,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进步不大。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显得特别重要。教师的专业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促进信息技术学科的不断发展。笔者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尤其关注我区的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模式在飞速发展当中,但是在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偏远落后农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程度和理解深度也相当的局限,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也只是停留在机械的浅层面上。本文就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的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模式在飞速发展当中,但是在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偏远落后农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程度和理解深度也相当的局限,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也只是停留在机械的浅层面上。本文就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的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据重庆日报报道:今年,重庆市远教工程将新增3219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重庆市共有普通中小学11968所,其中,农村中小学占80%。一直以来,农村中小学和城市地区学校在教育观念、手段和效果方面都有巨大的差距。近年来,网络在城市地区日益普及,而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的山村却难以使用这一现代的信息渠道,形成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和“信息鸿沟”,加剧了教育的不均衡发展。2001年,重庆市在李嘉诚基金会的帮助下开始在黔江等7个区县的577所农村学校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扶贫项目。2003年开始,国家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在重庆市实施。目前,重庆…  相似文献   

19.
农村中小学教学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言 《河北教育》2002,(6):11-12
近几年来,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中,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学生入学率、巩固率、优秀率处于稳定上升状态。在农村中小学中,出现了一大批教育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制约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还不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不平衡性比较严重,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不牢,灵活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阅读写作能力与城镇学生相比差距较大。我们承认差别,但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低,仍存有一些主观因素,从笔者调查情况来看,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基本教学…  相似文献   

20.
唐立平 《教师》2008,(20):33-33
城乡教育差距广为社会关注。有人说,城市的学校像欧洲,农村的学校像非洲;城市中小学的一间教室相当于农村的一所学校。很显然,这是城乡经济差距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我国当前的城乡经济差距是一个严酷的现实。教育原本应该是缩小这种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现实却是,城乡教育的差距在进一步加大,这首先表现为城乡孩子在享受教育资源分配和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不平等,这将直接导致未来城市和乡村居民在知识结构、经济地位和收入方面差距的扩大。这样,义务教育阶段的差距使城乡孩子在人生起跑时就不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