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依据新制度主义的相关理论,可以分析出当前国内高校学部制改革的制度诉求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现代大学制度对高校加强民主和高效管理的诉求,二是高校加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间协调的诉求,三是社会系统复杂化和科学技术综合化对学科整合的诉求。在新制度主义的视角下,学部制改革中应实施积极的学部制动态构建,发挥学部制构建中行动者的能动作用,重视学部制建设过程中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力,以推动改革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改变行政权力主导学术事务的现状、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相对分离,继国内多所重点大学实施学部制改革之后,部分省属本科院校也陆续开展了学部制改革。实行学部制改革,是省属本科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探索,是对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创新,具有相当的优势,也存有一定问题。以国内省属本科院校中较早开展学部制改革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为例,对其学部的运行模式及管理体制进行认真研究,可以为省属本科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部制”改革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西方国家都进行了大部制改革,我国政府、企业的大部制改革也已起步,高校中的大部制——"学部制"遂应运而生。学部制是大部制和传统学院制的有机结合和发展,成为现今一些巨型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不二之选。通过这些高校的试行,学部制的职能思想业已清晰,组织结构亦趋完善,充分表明了学部制对优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加强学术权力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学内部权力由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构成,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大学的科学发展、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经济结构变革的背景下,我国不断深化大学组织结构与内部管理体制,将大部制与传统的学院制有机结合,推进大学的学部制改革是其重要举措.平衡大学内部权力是学部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功能与组织定位上,学部更倾向于作为一级学术组织;从学理角度来讲,其存在平衡大学内部权力的功效.但是,面对我国复杂的学术环境,学部制实际功效的发挥难免受到质疑.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新时代发展变革需要,促进高校交叉学科融合发展是目前高校建设的大势所趋。高校的管理机制随着学科分类的不断细化而改变,学部制改革是目前高校改革的趋势之一,通过对北京工业大学学部制改革的研究发现,学部制实体化改革有益于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但是需要在学部框架内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发展的虚体组织,以便在保持学科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方便学科的交叉发展。探讨了在学部中成立青年教师协会这一虚体平台在学科交叉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学学部制是大学以优化学术权力生态为价值取向的理想化制度安排,它内含了知识变迁对基层学术组织转型的要求。文章从价值取向、逻辑支撑、理论基础和体制安排四个维度分析了学部制改革的合理性。在具体改革实践中,各高校应充分考虑各学部学科性质差异、院系历史沿革等不同情况,防止将一种操作实践认同为一种主流的改革范式,避免不同高校、同一高校中不同学部改革过程中的趋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科组织是大学结构的基本单元,也是教授治学的组织基础。学科组织行政化导致学术权力虚化,教授治学难以有效实现。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高校通过学部制改革、学术团队改造和学术特区建设等形式,尝试重构学科组织,实现学术权力回归。"三级组织两级管理"和"契约式管理"都是重构学科组织的有益经验,是实现教授治学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为激发高校学术组织创新活力,中国部分高校逐渐进行学部制改革。学部作为学术分类管理的平台,对指导学科分类、深入民主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面对中国工科研究型大学"工强文弱"的状况,应通过构建人文社科学部来引导和推动人文社科建设,但在学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发展定位不准、有效融合不够、院部职能协调不清等问题,要对学部进行有效定位,重视其运行模式和组织架构设计。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部制"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些年来的一个新的改革方向,有人称之为高校"大部制"改革。伴随着部分"985"高校的试点改革,高校"学部制"改革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在"学部制"改革的权利分配关系中,学校、学部、学院、系之间如何分配权利和义务作为最核心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基于传统的组织管理理论,本文对学部制的改革内容及权利分配做出分析,为学部制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大部制”和“学部制”两个概念的实际案例和统计数据,分析两者在概念起源、应用领域、工作原理等方面的差异,得出两者在高校改革中的定位,似“一个硬币的两面”,各自独立、缺一不可、合为一体共同构成了我国高校改革的完整体系.高校“大部制”改革适用于高校行政职能部门的改革,高校“学部制”改革适用于高校学术组织的改革.“大部制”和“学部制”是我国高校完善自身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体制的重要“两翼”,有利于下放高校行政权力,解放学术权力,建立现代化大学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大学自治研究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西方大学自治的研究需要明确几个问题。首先,大学自治是西方大学制度的核心问题;其次,基于大学整体而言的自我管理是大学自治的基本的含义;第三,历史多样性是西方大学自治问题研究的基础,西方先后出现过学者行会、法人以及法人一董事会等大学自治的多种制度形态,大学自治的历史多样性有助于认识大学自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高校职员制改革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的成败。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在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标准和举措上形成了较大的争议,而这又源于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不少误区。为使高校职员制改革取得成功,必须按照现代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结合中国国情,澄清观念,走出"去行政"化职级和职务双重标准、无法科学衡量高校管理工作绩效、扁平化管理等误区,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高校实际的现代管理队伍和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3.
美国营利性大学以其新型大学制度特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美国营利性大学得以制胜的制度主要有课程制度、管理制度、产权制度、就业制度和外部支持制度等等。营利性大学制度的出现带来了大学办学思想上的革命,创新了传统大学的经营和管理方式,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在于降低了运营成本,并具有强大的市场适应力。美国营利性大学制度对我国民办大学制度建设颇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怀念过去的大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曾办出了一批与国外主流大学相比,只有量差没有质差的大学。究其成功的原因,主要得益于三点:一是承认现代大学制度的超国界性格,比照国际通用惯例来建设中国的大学;二是大学校长带头放弃既得行政权利资源,只当校长一件事所体现的教育家本质;三是不盲目自我感觉良好,所承载的理性反省精神。这些因素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现代大学制度与高水平大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发展的关键期,需要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发展中的各种体制机制.现代大学制度有利于推动高水平大学的持续发展.本文主要论述现代大学制度的演进及中国化的过程,研究我国高水平大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意义,并从理顺大学与外部的管理体制、完善大学内部的运行机制两个方面提出高水平大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6.
加快高校品牌建设步伐,推进高等教育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急迫需要。大学制度创新能够为高校品牌建设营造适宜的外部与内部体制环境,缔造高校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也是解决河南高等教育现存问题的重要途径。其着力点是,积极推进政府对大学管理制度和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塑造崇高的大学精神与文化,为品牌大学建设与发展营造体制机制环境与精神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7.
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学术本位、民主开放构成了现代大学制度重要的理念基础和价值取向。落实和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推进大学章程建设,完善大学内部领导体制,协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加强民主管理,构建大学与社会的新型关系,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论现代大学制度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现代大学制度并非一个既定的存在,而是一个建构中的事实。现代大学制度在结构上具有四个方面基本特征:开放性、适应性、民族性和国际性,其核心特征是适应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心是完善大学与社会的联系环节,建立有效的社会参与大学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的视角出发,提出构建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设想:实行管办分离、开放市场的社会化改革;加强专业性的主体培育,组建具有区位、地域特色集约化经营的后勤服务企业;提高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建设现代化后勤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20.
美国大学何以崛起?这是历来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一道重要命题。从法律层面剖析,美国大学崛起的根本秘密在于大学法人制度,其形成与确立主要缘于以"国家理性"为核心特征的近代化转型和以"市场机制"为核心表征的现代化转型。具体来说,多元化的大学法人身份是美国高校的直观特点,而"外行董事会制度""终身教职制度""认证制度"这三大制度则共同支撑起美国几百年来不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