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950年2月14日,在毛泽东主席和斯大林大元帅的直接参加下,由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和维辛斯基外长代表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和“中苏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图为“人民日报”所载两国政府的公报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全文。  相似文献   

2.
一九五○年二月十四日,在斯大林同志和毛泽东同志的亲自指导下,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他协定。中苏两国的强大同盟,是保卫和平事业的可靠堡垒。  相似文献   

3.
苏联在1945年8月9日百万大军进入中国东北的情况下,迫使蒋介石政府的代表于14日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其中有关旅顺口作为苏联海军基地的条款,为期30年。苏军占领旅大地区后,斯大林曾感慨地说:“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等待这一天,已经等了40年。”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规定,1952年底,苏军撤出旅顺。在朝鲜战争背景下,1952年3月28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提出:苏军继续留在旅顺。斯大林复电欣然同意。斯大林去世以后,苏联党内围绕继承人的问题展开了激烈斗争。赫鲁晓夫特别需要得到中共的支持,积极推动向中国提供…  相似文献   

4.
一、为什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新中国诞生的第二天,就得到苏联的承认,但是,苏联政府对新中国特别是新中国的某些方针又持怀疑态度。伍修权回忆说:“过去我们不听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错误主意,斯大林就怀疑我国走‘南斯拉夫的道路’。我国的一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了政府,苏联就怀疑我们会不会执行亲英美的路  相似文献   

5.
文章着重研究分析冷战背景下中苏同盟建立过程中美国的反应及其应对,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直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结,美国一直致力于阻止中苏过于接近以防止新中国成为苏联扩张的工具,但是美国军方与援华集团则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仇视和偏见。随着中苏同盟的建立和1950年上半年中苏同盟关系的顺利发展,美国决策层内再次掀起了对中美关系的争论,争论的最终结果是争论双方达成一致并形成在中国大陆周边构建战略防御圈的对策。文章认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实际上在中美关系史和冷战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美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华政策的演变与之紧密相关,美国国内决策层对华政策的争论也与之有关,因此很值得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很多时候,演讲者单独拿出一个演讲主题,或许很难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但如果通过对比的手法,往往就能很好起到强化演讲主题、深入听众内心的作用。对比可以使"主题"更有力王立群的演讲《细节出伟人》有这样的对比:斯大林的形象一直很"高大",但实际上他身高只有1.64米。1950年,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仪式。毛泽东和斯大林合影  相似文献   

7.
随着苏联的解体,战后四十多年来对当代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和支配作用的雅尔塔体制也随之宣告崩溃,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化向多极化转变,但雅尔塔体制曾对国际政治格局起过举足轻重的影响.1945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195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相条约》的签订正是雅尔塔体制在远东政策的产物,也是美苏在远东地区政治上相互斗争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希望中苏在党际和国家关系上平等相待。当毛泽东访苏向斯大林提出废除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另订新约的要求时,斯大林起初借口不符合雅尔塔协定,有意推托,致使双方对话曾一度陷入僵局。后来虽作出让步,同意签订新约,但让中国再度吞下不平等的苦果。在斯大林的压力下,签订了秘密的《补充协定》,搞了东北和新疆两处势力范围,规定不准许第三国资本或公民在那里“活动”,组建有损中国权益的四个合营企业,要求以战略物资偿还贷款,且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中国当时的生产能力,要中国接受不按国际惯例确定的有利于苏方的卢布与…  相似文献   

9.
建国伊始,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国际敌对势力企图孤立和封锁新中国。毛泽东率先访问苏联。在与斯大林会晤、祝寿的过程中,毛泽东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据理力争,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又不计前嫌,发展中苏友谊,从而沟通了两党首脑的思想的正常交流,澄消了历史问题,促使斯大林主动清理了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前途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在平等互利、维护世界和平的前提下,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为粉碎国际敌对势力的颠覆阴谋,为加强中国与苏联,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盟,为维护中国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苏同盟破裂根源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标志着中苏同盟关系确立,从此,两国进入了友好合作的新时期,但自苏共二十大起,中苏分歧产生并不断加剧,使两国走向对抗,导致同盟名存实亡,本文认为,苏联的大国大党主义与中国追求平等的冲突是同盟破裂的根本原因;中苏各自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所导致的内政趋同与背离是同盟破裂的主要原因;国家利益和战略思想的冲突和对立是同盟破裂的直接原因;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是同盟破裂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1.
1945年,中苏谈判及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大公报》作为当时中国舆论界较有影响的大报,对此进行了较为客观、全面、详细和及时的跟踪报道,不仅让广大民众及时了解国内国际情势,而且宣示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与广大民众一样对和平的渴望与社会安定的诉求。  相似文献   

12.
抗战胜利之初,除了既有的国共两党力量继续角逐,美苏两国逐渐通过"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深入干预中国内政;与此同时,以中国民主同盟为代表的中间势力迅速崛起,对中  相似文献   

13.
<正>No.3园田大臣和邓小平副主席兼副总理的会谈(1978年8月10日)(一)关于中苏同盟条约第1631号电,绝密,特急关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邓小平副主席的发言内容如下:①(1978年8月10日)(一)关于中苏同盟条约第1631号电,绝密,特急关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邓小平副主席的发言内容如下:日方在和外交部长的会谈中好像提到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我已经数次对日本友人说过,这一条约实际上早已经失效了。现在,再次在政府层面明确申明这一条约已经失效。我们没有以某种形式明说这件事,说明我们并不重视这个条约。按照这  相似文献   

14.
厄·费德林院士是一位资深汉学家和外交家,亲身经历了中苏关系的几个关键时刻。他作为外交官和中国问题专家,以翻译的身份参加了毛泽东与斯大林的历史性会见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并曾陪同伏罗希洛夫访华。中苏关系从友好到破裂,费德林是最直接的见证人。下文摘自尼·费德林著,新华出版社  相似文献   

15.
抗战胜利前夕,国民政府与苏联经过谈判,最后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双方关于外蒙的两个照会、关于东北权益和苏军进入东北有关事宜的四个协定,对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战后中国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建国初期,新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一边倒”方针以及“联苏抗关”的国防战略。“一边倒”是面向以苏联为核心的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方针,其着眼点是意识形态的一致性,目的在于明确新中国外交的重点方向。在中苏两国领导人的共同推动下,双方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条约带有明显的军事结盟性质,着眼点在于国家的安全利益.目的在...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自一九五○年二月十四日在莫斯科签订以来,到今年二月十四日已经整整五年了。全中国人民莫不为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诞生的五周年而无限地欢欣鼓舞! 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的友谊,是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就已建立了的。但在过去,这种友谊遭到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统治者的种种扼制,得不到发展。只有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可能将这种真诚的深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国人民怀着无限的兴奋,热烈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九周年纪念日。根据这个条约而发展起来的中苏两国的伟大同盟,对我们时代的历史发展的进程有着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早在这个条约签订的当时,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人们可以看得见:业已经过条约固定下来的中苏两大国人民的团结将是永久的,不可破坏的,没有人能够分离的。而这种团结,不但必然要影响中苏两大国的繁荣,而且必然要影响到  相似文献   

19.
1945年8月14日苏联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关于远东问题秘密访定的延伸,标志着美苏大国的力量卷入了战后中国的政治发展之中,国共重庆谈判则成为美苏大国力量在中国的政治折射。毛泽东亲赴重庆既体现出战后美苏力量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支配,同时也体现出了毛泽东对这种支配的抵制。  相似文献   

20.
今年2月14日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6周年纪念日,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当天晚上在北京举行了庆祝晚会。参加晚会的有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会长吴王章、郭沫若、刘宁一、理事会秘书长钱俊瑞和在京理事多人。参加晚会的还有苏联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李海秋和使馆人员以及在京的苏联专家。参加晚会的共有1,200多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