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回避现象”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的消极的语言现象。本文通过回避现象在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表现,分析了回避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如何正确认识回避现象,提出了英语写作教学中应采取的相应对策,以防止或减少回避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词汇回避是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常见的回避现象。首先阐释"回避现象"的界定,然后探讨词汇回避在写作中的具体表现,最后通过分析大学生写作中词汇回避现象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顺畅进行起到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回避现象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并且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学生采用回避策略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产生回避现象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本论文旨在分析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回避现象的表现及成因,并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翟弘 《嘉应学院学报》2005,23(4):115-117
本文阐述了不同语言学理论对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回避现象所作的解释,分析了回避现象的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词汇、句型、语用等方面,指出在中国外语学习者中,回避现象作为一种学习策略被广泛误用。  相似文献   

5.
回避现象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语言心理现象。本文研究了回避现象在中国学生的英语应用中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探讨了在中国的英语教学环境中应对回避现象的主要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6.
二语习得中的回避现象非常重要。然而,我国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对二语习得中的回避现象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对这些研究的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说明了造成回避现象的原因,指出了对这方面的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回避现象普遍存在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目的语输出过程中。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回避对掌握语言知识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本文分析了汉译英过程中学生有关独立结构的了解程度对回避现象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学生对独立结构的了解加深.回避使用该结构的次数减少。这说明目的语语言知识量对回避现象有显著影响。其趋势为随着知识量增加.回避次数减少。  相似文献   

8.
吕康银 《教学研究(河北)》2002,25(4):330-332,374
经济学教学由于传统考核机制的影响,存在着普遍的回避现象,即学生在学习中死亡硬背,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回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挥和应用,造成学生缺乏创新动力,教师回避创新风险。本文提出回避现象,并用博弈方法分析回避现象的原因,提出走出回避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傅玲丽  陈昌勇 《海外英语》2013,(21):149-150
词汇回避是英语翻译中常见的回避现象。该文首先阐述回避现象,然后浅谈词汇回避在翻译中的具体表现,从而进一步分析学生在英语翻译中使用回避策略的原因,以期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二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对某些词汇的回避现象,主要是回避某些短语动词、搭配词的使用很贫乏、语义回避很明显、回避意义不合理的多义词等。词块教学是解决词汇回避现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回避现象是二语习得者中出现的普遍现象,不同语言学家对此现象有着各自不同的解释。本篇论文试图就引起回避现象最基本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英语教学中应采取的相应策略,以防止回避现象对二语习得者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聋人书面语学习困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聋人学习书面语的困难,研究使用资料检索和语料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手语和汉语书面语材料的对应研究,对“母语”、“第二语言”和“外语”概念的研究,对“过渡语”、“洋泾浜”和“克里奥尔语”概念的分析,发现手语和书面语在语言的载体、词汇语法、思维方式上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聋人书面语的学习在语言环境、语言输入、语言迁移上存在比第二语言学习者更多的困难;聋人在书面语学习中出现的偏误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普遍现象,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过渡语;结论是要宽待聋人学习书面语中出现的偏误,要加强从语法的角度对手语和汉语书面语差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门"新词结构大量涌现,已成为一种新兴的修辞结构。本文从"××门"结构的认知修辞动因出发,以"××门"意义演变的过程为线索,挖掘此语言现象背后的转喻理据,即以外延内涵传承说为理论基础,分析了转喻在"××门"结构中为什么可能。旨在对语言现象到语言思维,语言表层到语言深层的认知过程作尝试性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母语迁移现象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其在二语写作中的表现较为突出。通过英汉语对比,分析了中国学生二语写作中在词汇和语法两方面的母语迁移现象,同时对回避和过度使用等其他母语迁移现象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二语习得的较高阶段,产出性词汇易于出现"高原现象",即中介语的石化现象。本文主要讨论了这一现象与成因分析以及怎样克服"高原现象",冀在为产出性词汇能力的教学和学习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流行词语"非常+名词"的社会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既是社会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对流行词语进行社会文化分析,有助于认清语言变异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多角度、多元化地认识现代汉语变化的轨迹。“非常”一词之所以流行,正是在于它所携带的丰富的社会文化含义,也就是说它包含了人们所指现象的社会观念、文化心态、审美取向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7.
"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语言学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应当重视它、研究它。网络语言是网民们群体内部使用的形式,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语言有着较大的差别。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语言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及其特点,并强调要正确看待网络语言的变异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18.
负语用迁移是外语使用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造成交际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英汉文化价值取向差异是造成这种迁移的根本原因。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者应增强文化敏锐意识,尤其是属于深层文化的价值差异,减少并进而避免负语用迁移以准确、得体的表达和理解语言和文化信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顺畅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