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负迁移是英语词汇习得中的普遍现象,如何在英语习得中避免受汉语母语的影响,是广大英语学习者、教师、语言学家十分关心的问题。随着语料库(特别是学习者语料库)的建立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写作、语法、口语和特殊用途英语研究已有不少成果。语料库也可以应用于二语习得中,帮助学习者在英语词汇习得过程中预知和验证从而减少汉语负迁移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中的中式英语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母语的负迁移和语义韵意识淡薄是制约英语口语水平的重要因素。而目前对母语负迁移、语义韵的研究多集中于写作与阅读,很少关注口语。本研究采用中介语对比分析和语料库分析的方法,对中式英语中存在的动名搭配错误、情态词语使用和语义韵进行研究发现:(1)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口语表达中存在动名短语误用、搭配偏差的问题。(2)在情态词语的使用上形式单一、表达不够委婉。(3)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母语负迁移。(4)语义韵意识淡薄使中国学习者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套用汉语的词汇、句式、语法来表达英语,导致中式英语现象。可见,母语负迁移、语义韵意识淡薄是导致英文输出中的中式英语现象的主要原因,在英语口语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应避免由其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汉语负迁移"是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它增加了英语学习的难度,在许多方面影响了英语学习。文章将从语音、语调、词汇、句子结构和语用方面探讨"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现象,从而引起英语学习者的注意,在学习中减少或克服"汉语负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4.
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迁移是个普遍现象。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两个不同语系,因此汉语作为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要大于正迁移。本文拟从语音、词汇和语法3个方面讨论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以期帮助学习者减少母语负迁移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CLEC的两个子语料库(大学英语四级ST3和大学英语六级ST4)中出现的英语复形名词误用现象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复形名词的误用形式特征进行描述。通过分析发现,英汉语的认知差异、母语的负迁移、英语名词复数的标记性以及复杂的英语名词复数屈折变化是造成学习者误用英语复形名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BNC语料库和CLEC语料库中连接词but的研究,探讨在英语写作中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对于连接词but在使用上是否有区别,以及不同程度的中国学习者之间对该词的使用是否有区别。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该词的使用上无明显差别;对于but一词,中国学习者存在超用和误用现象。这些现象归因于中国学习者在英语习得过程中发生的语言负迁移。  相似文献   

7.
刘会娟 《考试周刊》2014,(90):84-84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时常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比如"My hobby is playing football."这样的句子对吗?尽管这个句子在语法结构上没有任何问题,但显然它是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这就是学习者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负迁移问题。负迁移会阻碍学习者的学习,而这种现象又是二语习得中无法避免的。本文就中国人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汉语负迁移现象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语言迁移是外语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之一,母语与外语间的异同之处很容易发生迁移现象。尤其是受母语习惯和思维的影响,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母语负迁移。研究汉语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迁移作用,有利于我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加深理解,修正过去错误的学习方式,同时有助于英语教学工作者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基于此,主要研究英语语音习得过程中的负迁移现象。首先对母语迁移理论进行阐述,重点分析英语语音习得过程中负迁移的具体表现,最后针对负迁移的消极影响提出了有关对策,以期能够对我国英语学习者英语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初学英语的人对英语的语法规则还不是很熟悉,学习时对汉语存在依赖,汉语的规则被迁移到英语学习中,如果母语对英语的学习起到了正面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正迁移:如果母语对英语学习起到了负面的影响,称之为负迁移.中国的学习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语言迁移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语言迁移是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这种现象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根据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有助于加速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学习,而负迁移则会干扰阻碍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据此通过举例分析汉语语法知识对英语语法学习的正、负迁移作用,倡导教育者积极深入挖掘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要素,以便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掌握语法规律,进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母语迁移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促进外语学习,负迁移则妨碍外语学习.本文通过英汉语对比,探讨了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母语在语音、语法、词汇、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同时对母语的正迁移现象也做了一定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还得出了母语迁移给外语教学所带来的一些启示.学习者们在今后的二语习得过程中应促进正迁移,避免负迁移,保证语言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造成了第二语言或者外语学习中母语的负迁移,这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造成诸多障碍。本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出给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写作学习中造成负迁移影响的最大因素,帮助英语学习者消除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学习造成的干扰。  相似文献   

13.
母语对二语学习的影响是深刻的,二语水平较低者在二语学习中常常依赖母语思维。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使得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汉语的影响,如句法层面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在其初级阶段就普遍存在。运用对比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大学生句法层面的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分析,解读汉语和英语的共性和差异,有助于教师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也有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减少母语负迁移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受汉语发音方式以及发音习惯的影响,在学习英语语音的过程中产生了正迁移以及负迁移的现象,因而也影响了中国学生对英语语音学习的总体效果。而在传统的英语语音教学研究中,教师一般都强调汉语语音对英语语音学习过程中的反作用。为了给英语语音学习者以及教育者们提供良好的启示与帮助,笔者在揭示汉语因素在英语语音教学中存在干扰作用的基础上,提出日后在英语语音教学中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学习者英语口音语料库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习者的语音状况及其发音特点。成年的二语习得者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对声音的差异有较高的洞察力等优势和受汉语母语的发音特点的负迁移的影响大及长期不良的发音习惯等劣势,针对教学对象,自建学习者英语口音语料库在成年人的英语语音教学中对发音特点的描述和发音错误的矫正有更建设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英语是一种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同作为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的汉语在语流特征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同化,连音和增音,以及弱化和脱落等语流音变现象上。所以在对英语学习者的语音教学中应该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流特征的区别,减少语言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由于母语影响而产生的负迁移,在语流中学习语音,真正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达到用英语熟练交际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7.
英语是一种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同作为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的汉语在语流特征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同化,连音和增音,以及弱化和脱落等语流音变现象上。所以在对英语学习者的语音教学中应该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流特征的区别,减少语言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由于母语影响而产生的负迁移,在语流中学习语音,真正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达到用英语熟练交际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8.
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话语理解中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文章拟从语料库的角度采用英国口语语料库(LLC)和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COLSEC)两种类型的语料库.以话语标记语well为研究对象进行语料库间的对比分析,试图说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的本族人在使用well时的异同,从而指出中国英语学习者有待改进和提高的部分。  相似文献   

19.
纪璐 《英语广场》2023,(14):39-42
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搭配型式研究方法,以常用的建议类动词advise、suggest、propose为节点词,在中国学生万篇英语作文语料库(TECCL)中进行检索,观察其搭配的型式特征与频率分布,并将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作为参照语料库,对比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的使用差异。结果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建议类动词的使用上存在误用现象,与本族语者相比用法较为单一且缺乏灵活性。基于语料库的对比分析有助于中国学习者掌握词语的地道用法,也为词语搭配教学和近义词辨析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20.
周菁菁 《海外英语》2011,(13):161-162
英语学习中的迁移现象存在于汉语对英语的影响,原有知识对新学英语知识的影响之中。负迁移是双语学习中的常见现象,通过分析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负迁移的表现形式和影响负迁移的因素,提出有效克服负迁移的方法,从而能够处理好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促进英语的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