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的美学境界读︽再论美是和谐︾周来祥先生和谐的美学理论建构,与他整一的学术品格的统一,在其新著《再论美是和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达到了新的境界。在80年代中后期出版的《论美是和谐》、《论中国古典美学》等书中,周来祥先生论证了和谐的普...  相似文献   

2.
朱光潜(1897—1986)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也是一位书评家。他的书评主要是对美学书的评论。这正是书评史上的缺项。上世纪20年代他就开始研究美学。1932年出版了《谈美》一书。他还著有《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美学批判论文集》等。他还翻译了克罗齐著《美学原理》、哈拉普著《艺术的社会根源》、柏拉图著《文艺对话集》、黑格尔著《美学》、莱辛著《拉奥孔》、维柯著《新科学》等外国名家的美学著作。可见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美学家。  相似文献   

3.
王朝闻的《审美心态》一书(以下简称《心态》),是他继《审美谈》之后的又一力作。两部书都标志着他的美学思想的新发展。特别是《心态》一书,比过去更为清晰地显示出他的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对于了解王朝闻美学的特殊贡献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因为编选《徐迟文集》第六卷(文论卷)的需要,徐迟将他珍藏的一册50年前(重庆美学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的《美文集》交给了我。当然,用完后还要还给他的,而他也是要还给另一个人——他的老朋友、华裔法籍的画家赵无极的书的扉页上盖着一个刻有“赵无极藏书”的圆形印章。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领域有一位非常活跃的中(青)年学者,他就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马驰先生。他继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传播史》(漓江出版社,2000)之后,又为这一领域奉献了《艰难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一书,用吴中杰先生的话说,"两本书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马克思主义美学传播史的完整图像"。在我读过作者惠赠的后一部著作时,不由得想到了马克思  相似文献   

6.
1938年5月,二十四岁的青年诗人徐迟作为流亡文人挈妇将雏随戴望舒全家从上海逃难到香港。1942年,徐迟又从香港来到重庆。他在歌乐山的大天池旁边的一个名叫蒙子树的小村子里借住了一年时光。在这富有田园之美的很诗意的乡间,徐迟做成了自己平生颇为惬意的几件事。一是写出了一本《诗的诞生———一个美学的尝试》的诗论著作。第二件事,便是他受雅典娜女神的招引,完成了世界文学翻译的一个创举,即首次用汉语诗体的形式选译了荷马史诗之一的《伊利亚特》。他一共译了十五个片断,共七百余行,书出版时题名为《依利阿德选译》。而同时做成的第三…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本和我们通常所见到的大部头美学论著迥然不同的书。从体例、风格、语言各方面看,它都充满了一股清新之美,就像此书的封面设计,大片留白,几笔彩墨,有着简洁明澈的装饰效果、又不乏精致婉约的美感。蒋勋之前的作品我只读过《孤独六讲》,当时便对其语言的简炼,见解的精辟留下了深刻印象。《美的曙光》涉及的正是他的专业领域。在一般的想象中,谈论美似乎是件因过于陈词滥调而更显困  相似文献   

8.
陈慧 《大观周刊》2013,(2):22-23
儒家美学思想在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思想发展史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孔子是儒家美学思想的始祖,《论语》一书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是以中庸之道作为指导.以仁学理论为基础.强渊是美与善的结合。《论语》中的美学精神在儒家美学中的地位是奠基性的,其反应出来的社会美、自热美、艺术美的美学思想不但对后世中国古代美学的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营造美学新旅的驿站──读《修辞论美学》高楠十年前,王一川以《意义的瞬间生成》及随后的《审美体验论》为美学长旅营造了一所体验美学的驿站,并因此在国内美学界引起反响。此后,他离开这一驿站,换马而去。对这位年轻博士,当时还算热闹的美学界不可能给予更长时间的...  相似文献   

10.
盖格尔是德国现象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开创了用现象学方法分析审美心理审美体验的先河,因而成为现象学美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价值论美学,《艺术的意味》一书在审美价值主客统一的基础上划分审美对象与主体的层次,又吸纳心理哲学和生存主义哲学形成独特的开阔视野。探讨审美经验与审美价值。盖格尔的现象学美学方法为我们探索审美活动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促进德国和西方美学思想的现代化研究,使之转向新视阈。  相似文献   

11.
日本"美学"的发生研究,对中国乃至东方各国有重要意义,神林恒道的《"美学"事始》一书就"美学"理论的近代东方旅行所进行的观念的辨析就非常值得关注. 在日本,最初从科普与启蒙的角度传播西欧美学思想的人是西周,1867年开始他就在京都的私塾讲授美学类的课程,并在明治七年(1871年)出版的《美妙学说》中首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美学的相关概念.此时正值西方国家盛行"日本风",特别是浮世绘版画,基本成为了西方国家关于"日本"的集体性想象,而这样的风潮最初竟是始于1856年法国画家费利克斯·布拉克蒙对一进口日本瓷器的包装纸的发现,这张"包装纸"上就印有北斋的浮世绘版画.  相似文献   

12.
宗白华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美学家之一。他毕生从事于哲学、美学与文艺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留下了不少有重大影响的著述。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美学与意境》一书,较全面地收集了作者有关美学与艺术方面的论文。从该书中足以使人领略一个世界——五彩斑斓的美的世界,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光辉世界,并从中得到无限的欣悦、畅想和启发。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与日趋融合,美学广泛而有机地吸收了长足发展的各门具体学科的研究成果,一跃而居于当代总的科学体系和思维体系的最高层次,即美学走向了新的综合时代。在我们即将阔步迈入21世纪的时侯,如何运用美学改造思维方式,如何提高思想境界,如何指导各项创造性活动,这是美学面向新世纪的新课题。于友先著的《美学漫谈》(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一书,首先提出了美学走向新世纪这一重大课题,并全面而又深刻地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和回答。 全书巧妙地分为23个专题,对美学的发…  相似文献   

14.
中信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的《最“危险”的总编辑》一书,是美国著名报人本·布莱德利的自传,也是“中信人物传记”系列的又一部重要作品。全书以独特、大胆而又让人兴奋不已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的美国社会和美国新闻业激动人心的发展历程和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鲜为人知的内幕,并向我们呈现了作者70余年来绚丽多彩的传奇人生。该书的原名为《美好人生》(AGoodLife),缘起有人对他说“你这辈子命不错,布莱德利。嘿,干嘛不给这书起名叫《美好人生》呢?”后来,中文译者根据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内容,把书名改为了《最“危险”的总编辑》,大概是…  相似文献   

15.
苗棣先生将书名定为《电视艺术哲学》而不是《电视美学》就已经向读者暗示了他对于“艺术”与“美”这组范畴间关系的态度。在引言中,他就引用了赫伯特·理德关于“艺术”与“美”分离的一段论述,指出了“艺术通常是件不美的东西”,并由此引发了全部的引言部分。给电视一个说法,有效地将电视艺术学与电视美学分离开讨论。同时,作者又在引言部分指出了通常对于“艺术”这个概念理解上的模糊性和狭隘性,又区分开了“艺术”与“高雅艺术”这组极易被人混用的概念,这就剥下了“艺术”一词金光闪闪的外衣,还其本质。作者立足于这两组概念…  相似文献   

16.
阳坡 《今传媒》2005,(6):64-64
著名作家路遥曾在陕北甘泉创作了小说《人生》,书中的主人公高加林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年的青年诗人,现在的《甘泉通讯报》记者李全文以他出众的才华被人们称为甘泉县的“高加林”。李全文本不是甘泉人,为了追随自己心目中的“刘巧珍”而来到甘泉。甘泉的奇山秀水给了他  相似文献   

17.
赫伯特·席勒是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经济学和新闻学研究教授,兼《经济商业评论》季刊主编。本文是他所著的《思想控制者》一书的第一事。此外他还著有《新闻与文化统治》、《新闻工具与美帝国》等书。《思想控制者》一书,材料比较丰富,对美国垄断新闻事业作了一些批判性的分析。本刊准备选译有关章节,陆续刊登,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全国美学会议召开后,广大青年对美学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各类书籍相继问世,有专著,有教材,有普及读物。现在,北京大学又出版了《美学向导》这样一本综合性、介绍性的书,给我们磨制了一把开启美学大门的钥匙,实在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美学向导》全书共分五个部分,从美学家寄语到美学论文目录索引,多层次、多角度地介绍美学知识,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作为德国当代音乐学界的领军人物,达尔豪斯过于活跃的思维看似违背了严谨德奥音乐学传统,却造就了他独树一帜的行文风格;同时在那片具有深厚哲学思辨气息的土壤中所继承下来的优秀的学者素质,又使得他时时刻刻以一名德国学者所特有的多维且深刻的思辨体系去观照音乐现象.《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以独到的视角和尖锐的笔触,阐述了18世纪以来音乐美学思辨中一些关键性的疑难课题,可被看作一部音乐美学问题的历史批判与诠释著作.文章将从"浓缩与深刻"发散与开放"多维与个性"三个层面对达尔豪斯的代表作《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进行解读与评判.  相似文献   

20.
邱海理是我多年前的战友,已经有十多年没见面了。不久前的一天,他来找我,说他现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当编辑,并送我一本地编写的《新闻美学》,算是阔别十多年的见面礼。他走后,我翻阅着还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的《新闻美学》,书中新鲜的立意、独到的见解,使我看到了他从略知新闻ABC的报道员到专业新闻工作者的进步历程;书中某些童节、具体事例,又使我陷入了久久的回忆之中。对问记者:这报上登的都是消息吧?十多年前,我俩都在某坦克师当新闻干事。起初,他在团里当电影放映员,后来领导见他总爱写写画面,文化基础又好,就让他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