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评价越来越成为我们必须研究和解决的瓶颈问题。本文拟就语文课程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建构性评价,以和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探讨。一、语文课程建构性评价的缘起所谓“建构性评价”,就是旨在促进被评价者主动建构行为与心理文化的评价。从世界范围来看,课程评价改革大体经历了测量时期、描述时期、判断时期,如今已步入建构时期,建构性评价正是我们所要努力建构的。因为课程评价本身就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建构是课程评价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付燕 《四川教育》2020,(11):34-35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项目化课程的实践价值,全区建构起了小学高段项目化学习课程“病毒与人类”。该课程包含写作课程、观影课程、阅读课程、戏剧课程、灾难应对课程,设计了驱动性问题并建构了各阶段的课程框架,旨在达成让学生深度理解“病毒如何影响人类命运”这一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研究型课程是国家教育部 2 0 0 0年 1月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型课程的诞生不仅使一种新的课程形态走进教育世界 ,而且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研究型课程中 ,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现实生活人”建构着课程甚至也建构着自己的教育。当学生由教育的客体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当学生生活于其中的教育由依赖别人的教育转换成依赖自己的教育 ,当学生将接受教育的依赖性、被动性转换为成长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时 ,也就意味着“学会…  相似文献   

4.
大学课程作为学习科目与具体内容的“自明性”,受到知识解释多元化和学生发展需要多元化的双重挑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课程逐渐被理解为借助学术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帮助学生建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学习经历的过程.在多学科视野中,大学课程既可理解为一种政治、一种消费,也可理解为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就教育属性来说,大学课程是一个实践系统,具有一套程序规范,表现为一种集体行动.  相似文献   

5.
来自重点本科院校贫寒学子的成长经历一直备受关注,而职业院校中的“寒门”子弟却无人问津。依托文化资本理论,通过对11位取得较高社会地位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探究高职院校中正式教育(课程)与非正式教育经历(校企联合实习、社团活动、学生干部经历、竞赛)促成寒门学子发生代际流动的可行性所在。研究发现:其一,高职院校为寒门学子文化资本的积累与生成提供了空间与资源;其二,苦行品质作为独特的底层文化资本,在高职院校中依然适用,成为寒门学子逆境突围的希望;其三,在高职院校中,寒门学子主要通过“文化流动”与“文化生产”双重路径实现阶层跃迁,具体是通过“文化流动”学习技能,获得人力资本;在后知后觉中渐入佳境,习得社交惯习;通过“文化生产”探索并“重估”自我价值,生成自信力。  相似文献   

6.
关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主客体关系的研究.经历了“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双主体”等各种讨论,似乎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然而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应对学生有着一种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获得相关体验。如何才能做好引导?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全力推进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基础教育学校正在做出深刻的变革以适应融合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变革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文化做支撑。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正经历从“技术取向”向“文化取向”的理念嬗变,在共生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的观照下,融合教育需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课程观。可通过培育教师“适异成长”的教育信念、制定全面且个性化的教育目标、设置学生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采取全体学生受益的教育措施、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机制来建构“适异而育”的融合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是一种注重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强调的是一种共建共享的课程文化。教师与学生皆是合作共同体的组成者,但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化学教育阵地上的老师,我不断学习和探索研究化学学科的课程改革.下面就新课程下如何提升化学教师品位谈一些自己的实践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高职通识课程“中西文明趣谈”以融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通识教育相关教学改革实验已经两年有余.“中西文明趣谈”教改团队从探究“通识教育”、“课程”和“文化”的原初涵义入手,在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和课程习得三个方面重点研究了以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通识课程体系和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建构起了独特的课程文化.同时,针对高职通识教育教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团队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胡宏伟 《湖南教育》2005,(18):18-18
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特定经历,正是这些导致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新课程倡导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建构,它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个体的体验,关注学生的独特思考,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主。  相似文献   

11.
“自主学习”是这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心理过程,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即教育蕴涵着教育者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要使受教育者精神世界自主能动地生成和建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自主学习精神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实习微型课程为教育实习从课程方面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野。目前我国教育实习微型课程是以“效率取向”进行课程建构的,但由于“效率取向”的课程存在着重技术理性、重目标实现以及问题解决等缺陷,因此,有必要从关注课程的文化内涵、重视学生意义的生成与价值以及积累学生的教学实践智慧等方面构建“意义取向”的教育实习微型课程。  相似文献   

13.
《四川教育》杂志策划一个专题,讨论课程文化,这对于深究课程及其目标,既新鲜,又开阔视野。使用“课程”一词大约有两种意义,一即教材;二是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全部影响。至于课程目标,都统一在所谓的“三维”的说法上了。仅仅一堂课,恐怕难得同时实现全部目标,但在全部课程经历上就应该将其全部、逐步实现,因为课程是“化”学生的主要途径。课程的主要力量来源于文化,以“文”化人。有一种说法,文化是创造、文明和孜孜以求的别称。如果我们的学生因为课程而善于“天问”;如果我们的学生因为课程而解放了头脑和手脚;如果我们的学…  相似文献   

14.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成熟的理论或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发展,指导道路选择.中国要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就要构筑并坚守自己的理论基础和价值信念.理论文化“自觉”包括对自我文化特质的把握、建构和自信,也包括对中国文化在国际格局中地位和竞争影响力的清醒把握.社会理论有价值属性,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的理论价值体系,如何通过教育和传播使大众对民族、国家和社会发展形成“最大公约”的认同,这是时代提出的任务,也是一种国家能力.高校学术共同体作为集理论构建、理论研究和理论教育为一身的群体·在文化强国以及理论建设和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责任地位,也应当在理论研究和理论教育中·更多一份中国理论的价值自觉.  相似文献   

15.
知识建构作为一种创新教育理论,强调“对等的知识发展”和“民主化的知识”,重视学生提出的真实观点和现实问题,认为知识建构不应局限于特定的场合。这种理念非常符合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旨,并为弥补当前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不足提供了指导。以知识建构理论为指导,探究其应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有两个:一是探究学生问题的深度、理解的深度等课程内容方面的学习成效,二是探究学生参与度、合作度(交互程度)、创造性等活动品质方面的发展。在研究“交通”这一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个人观点的提出”、“小组知识的讨论”、“班级社区知识的形成”三个阶段的知识建构过程。对基于知识论坛的建构学习效果采用问题深度量表、解释深度量表、创造性行为量表以及知识论坛自带的ATK分析工具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知识论坛的知识建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广度与深度;学生多层面的交互合作,促使问题深度、解释深度由低等级转向高等级;不断反思研究过程,有助于实现学生观点的升华。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犤1犦目前,网络教育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甚至成为一场新的教育革命的契机。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和幼儿教育蓬勃发展,传统的师范院校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局限性日益凸现出来。那么,在网络条件下如何建构新的师范院校学前美术课程,已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拟就此谈点思路。一、课程建构的理论依据(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当代教育的基本理念。要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必…  相似文献   

17.
孙骊 《上海教育》2014,(4):84-85
南桥小学自2004年以来,从学校课程特色建构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课程文化,注重对学校优秀文化课程的研究和挖掘,努力将办学传统进行课程转化。2006年,在原有课程架构的基础上,学校经反复研究-9探索,初步形成了凸现学校文化特色的《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一棵树》的学校课程方案。之后,学校围绕这一课程方案,树立“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一棵树”的课程理念,明确了“课程即根系、课程即能量交换、课程即旁逸斜出”的概念转化,还构建了“树”课程结构体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元的课程载体,成就学生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湖北教育》2004,(21):1-1
由湖北教育编辑部主持的《综合阅读》课程构建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已被确定为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子课题,并已全面开题开展这一研究的目的是顺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语境中的“公民教育”进入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视域,并逐渐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近几年来,一些学者提出将“公民教育”纳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由此,在公民教育本土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回应三个问题:一是近代以来公民教育经历了怎样的探索过程?二是公民教育如何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张力向前推进?三是在现代语境中如何建构公民教育的概念体系?  相似文献   

20.
“自主学习”是这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心理过程,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即教育蕴涵着教育者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要使受教育者精神世界自主能动地生成和建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强弱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优劣将决定学习的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