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伴随20世纪西方新史学对于19世纪传统史学的革新,西方史学对于档案的利用也出现巨大变化。新史学对于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的开拓直接影响到历史研究中档案利用的范围和面貌。  相似文献   

2.
《旋报——(深圳特区报)史稿》是新史学研究的一次有益的尝试。所谓新史学。是相对于19世纪的实证主义传统史学而言。是20世纪以来史学研究的一系列新动向和新发展的总称。概而言之.新史学有三个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和“一切历史都是文学史。”’  相似文献   

3.
档案利用与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作为过去发生的事情是非常客观的 ,然而研究历史的人又是非常主观的 ,历史研究要求我们的研究尽量接近历史事实。因此 ,详尽地占有资料是史学研究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史学研究永远离不开史料。史料的来源虽然很多 ,有有形的 ,有文字的 ,有口碑传说的 ,等等 ,但其中最重要莫过于官方档案资料等文字材料了。然而档案虽很重要 ,但毕竟不是历史 ,更不能取代历史研究 ,它只能是研究者重要的参考资料。学者在运用时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档案资料的分析、消化。档案资料的内容大多存有主导倾向 ,或体现当时政府的意旨 ,或反映当时社会和当…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南昌商会组织的分化与重组--南昌商社档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芳霖 《历史档案》2004,(4):93-100
历史档案由于其形成的特点,使之与其他文献史料相比具有较强的原始性、客观性、系统完整性,在史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档案馆也因此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应该说全国性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一直受到史家重视,但地方上各级公共档案馆所藏档案的研究和利用则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5.
著名历史学家戴逸在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谈到,无论是中国过去的史学家,还是当代的史学家,者把档案看作史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史料,看作历史学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可以说,离开了档案,很难进行严肃的、深入的历史研究。近年来,由于近代商会档案的开发利用力度不断加大,国内在近代商会研究方面成果颇丰。  相似文献   

6.
也谈新史学:关于新闻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闻史研究中,有学者对目前我国广为应用的实证史学的研究方法提出质疑,认为新闻史研究应当更多地借鉴西方"新史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并且重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一切历史都是文学史"的命题。文本从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对"新史学"流派的主要观点进行检视,认为西方"新史学"的诞生及其某些思想具有合理性,但是,不能将这种合理性无限放大。因为总体看来,"新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是从主观出发的,并且是从现时的主观出发的,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片面性。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借鉴西方史学理论的同时,要考虑到中国的具体情况,同时要考虑到所应用的学科领域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7.
范文澜(1893~1969),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为繁荣中国历史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学习和探讨范文澜同志有关档案史料方面的论述,有助于提高我们档案整理和研究工作的水平。一、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地组织材料的必要前提任何科学研究工作都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进行史学研究同样也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所谓脱离理论指导的“纯学术”是不存在的。范文澜在批判胡适的史学思想时特别引用了恩格斯的观点。恩格斯认为,自然科学家相信:他们只有忽视哲学或侮辱哲学,才能从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不管他们的主观…  相似文献   

8.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正如梁启超所言:"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1],掌握准确翔实的史料是史学研究能够得出科学结论的重要前提。重视史料是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古代史研究如是,近代史研究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同样如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前期,大量新史料被发现。与此同时,中国史学正经历着从旧史学到新史学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新史料为新史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是新史学能够取得巨大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新史学又因为其先进的治史思想和观念,成为新史料得以发现并且扩充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当国内史学界从介绍国外现代口述史学、肯定口述史料价值,到从事口述历史实践、收获累累硕果之时,档案界却还基本停留在对口述史料的探讨与争论阶段。虽然也有越来越多的档案界同仁认同口述史料的档案价值,但档案界从整体上似乎还未做好将它“收编”的准备。面对口述访谈形成的大量的录音、录像带、转录文字稿、最终的完成稿以及受访者与访谈者签定的相关法律文书.如何对其进行有效保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朱丽 《天津档案》2006,(2):13-14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他既是我国近代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更是一位史学巨匠。他于20世纪20年代完成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对我国近代史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本世纪我国最早的史学理论体系。《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梁启超多年研究中国史学的治学经验总结,其中也涉及了不少关于档案的论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梁启超对档案方面的见识也是比较早的。戊戌变法前六七年,  相似文献   

12.
闫静 《档案学研究》2022,36(3):141-148
从本体意涵来看,历史与档案具有诸多共通之处,二者兼为“往事本身”与“往事记录”,共同服务于人类社会对过去的记载、追忆与缅怀。从发展历程来看,史学思潮对档案景观的变迁多有影响,二者亦有诸多契合之处,传统史学对档案文献的奉为圭臬,新史学对史料范围的延展及对档案关注点的转移,后现代史学对档案真实性的质疑及对档案范式的影响,使得历史与档案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从本体意涵和发展历程两个层面来看,档案之于历史不应犹如异乡,历史之于档案亦非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3.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正确运用史料是开展史学研究的必要前提.在战争史研究中,档案文献和回忆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在实际研究中往往可以相互参照、补充.  相似文献   

14.
傅斯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其“史学就是史料学”概括了其一生全部史学理论。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档案学家、考古学家,其诸多论著中蕴含着丰富的档案史料思想,是当今研究档案学,尤其是档案史料编纂学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王士祯不仅是清代诗家、循吏,还是一位称职的高级档案工作者和优秀史家;他具有敏锐的档案史料意识,在档案史料的收集、保管、利用与史志编修等方面有突出成就。本文从史料利用和文书研究两个方面,对王士祯《池北偶谈》的相关内容加以介绍和评价,认为该书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科学严谨的历史研究方法和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实现了王士祯角色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的融合,体现了他对我国优秀史学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16.
家庭档案管理的出现,大大改写了人们的档案观念。由家庭档案管理出发,可以提炼出"公众档案"。公众档案是以公众为中心的档案建构体系,它是以公众为对象、公众参与、也为公众所用的档案体系。公众档案在生活世界有实用价值,在文本世界有历史文化价值。档案是历史写作的第一手资料,公众史学视野下的小历史书写应奠基于公众档案之上。我们主张人人有档案,家家有档案,要培养档案意识,形成公众档案传统。  相似文献   

17.
《历史档案》2001,14(4):92-92
《民国档案》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办,创刊于1985年,是全国唯一专门刊载民国历史档案和民国史研究论文的国家级史学核心期刊。辟有档案史料、私家藏档、外文译档、读档随笔、史事备考、民国史论文、国内外民国史研究动态等栏目。读者对象为国内外近现代史研究及档案工作  相似文献   

18.
《档案与史学》2006,(6):31-31
日前,由上海市档案馆编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第一辑已正式出版。《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秉承了《档案与史学》杂志的学术风格。其宗旨在于为上海档案史料的开发、研究提供一个平台,以便上海市档案馆拓展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功能,继续保持与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深层次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档案馆是保管上海地区档案史料的重要基地,也是上海档案史料整理、研究和公布的重要中心.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民国时期档案学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梳理相关研究发现,民国时期档案学人的研究集中在档案学人群体、学人档案工作实践和学人档案学术研究三个方面。总体来看,目前的研究文献以二手史料为主,研究对象以个体为主,研究方法以单一学科和内史研究范式为主,尚有不足之处。未来的研究应重视史料搜集整理,加强学人群体研究,综合利用多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