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一部乾隆时期(1748)编纂的官方汉语、葡萄牙语对照辞书为例,抽取两则词语进行分析,指出尽管该书完成于京城,但其中仍遗留着一些澳门的地域文化成分。通过对比这两则汉语词及葡语释义,分析出地域文化遗痕是导致其语义不对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基于烈温本族语作文语料库(LOCNESS)和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该文对比分析了本族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different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英语学习者存在过度使用different修饰名词的现象,且修饰的名词不够丰富,对修饰名词的单复数形式把握不准。另外,学习者使用different+noun呈现积极语义的情况较本族语者偏多,句法分布情况相近的同时存在混淆different与difference的问题。二者之间有差异的原因多源于二语习得者词汇量匮乏、受母语习惯影响等因素。该文使用行为特征分析法及构式搭配分析法,有助于形容词的系统化分析,为形容词教学及词典编纂提供新的视角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外译本是颇具代表性的政府外宣文本,其译文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在境外的形象建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特色词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更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敏锐性。该文聚焦报告中3类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即四字格词语、俗语谚语及中国特色政治文化词,借助目的论、外宣“三贴近”和语言自信等研究视角分析报告德译文中的典型案例,鉴赏佳译、提出建议,并总结外宣翻译策略。经分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的德译文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积极变通,在信息不受损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来保留原文在形式、结构和文化方面的特点,方便目标群体理解,译文符合目的、连贯与忠实原则,多为佳译。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上半叶,传教士用"自主"或"自由"对译"freedom(liberty)".但在此后几十年里,他们或许因为"自由"语词的传统消极色彩,更倾向于使用"自主"一词,而且多表示一种民族国家意义上的权利.大约1880年前后,黄遵宪受日本自由民权言论熏陶,第一次在民权意义上对"自由"作了界定,可惜没受到国人重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随着黄遵宪和严复著作的流行,"自由"才逐渐压倒"自主"等语词,成为朝野士大夫热衷讨论的重要概念之一.其中,严复不但对"自由"一词作出了影响深远的界定,而且将其提高到话语表达的核心范畴,奠定了现代"自由"语词的基本形象.梁启超则融合严复与日本学者的"自由"界定,以自己清新而充满激情的文字,构建起了现代"自由"话语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