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曲哲 《文化学刊》2011,(6):76-80
锡伯族的民间故事以浓郁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一大亮点。通过对锡伯族民间故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锡伯族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轨迹。探析、研究锡伯族民间故事的类型,是深入了解和解读锡伯族文化最基本的一个必要环节。参照丁乃通先生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将其简要地分为神话故事、民俗传说、生活故事、机智故事及动物故事五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他生活在五六千年之前,当时还没有文字,历史只保存于口传的民间文学之中。人民群众是喜爱把自己崇敬的英雄人物神化的。历史人物黄帝在口传文学中也不断加入了不少神话的成分,但透过神话的幻想,仍可看到其中历史的影子。在古代文献记载和至今仍流传在河南等地的活形态的神话传说中,黄帝既是人,又是神,集人神于一身。清理这人与神的关系,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即想以黄帝的神奇出生为线索来探讨他的历史形象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同志对作家们说:"文学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这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学创作指明了方向。人们更加重视民间文学了。可是对民间文学往往不够了解,需要加强民间文学研究。其中包括对民间文学历史和民间文学理论的研究。例如:为什么说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学的根基?民间文学有哪些  相似文献   

4.
我是搞京剧服饰艺术的,通过多年的舞台服饰设计工作得出一点经验,一台戏的成功与否与服饰有直接的关系。 服饰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取决与剧情和戏中人物的性格、身份还有它的历史性。它也不同于生活服饰,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再现历史是京剧服饰的手段之一。京剧的剧目大多是历史剧,除了文革期间的一些样板戏和少数新编现代故事外,都是一些历史故事,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搞服饰艺术的人不光会一套方法和  相似文献   

5.
学者与骆驼     
偶然从一本外文书上看到一则故事,觉得有趣,译出以飨读者. 一个法国人、一个英国人和一个德国人各自进行一项对骆驼的研究项目.法国人去了约旦,在那里花了半个钟头时间,对守卫人进行询问,扔面包给骆驼,用伞尖捅捅它,然后回到家中,写了一篇论文,其中充满犀利和机智的评论.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在其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发展的历史征程中逐渐生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仅创造了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奇迹,还改变了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格局,更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历史实践中走向辉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是当今世界最成功的故事。因此,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  相似文献   

7.
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洞头“海洋动物故事”名列其中。海洋动物故事是以海洋动物为主人公的民间故事。动物的拟人化,动物之间关系的社会化,是这类故事的主要特点。它是海洋文化的一朵奇葩,是渔区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集体创作,长期以来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浙江是沿海各省这类故事传播的重点省份。  相似文献   

8.
周丹 《文化学刊》2014,(2):109-113
本文对段宝林教授可贵的研究精神和其在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取得的主要成果作了全面的概括、分析和评价。段宝林持续不懈的坚持精神、服务于人民的精神等是其举得如此丰富成果的根本。段宝林在民间文学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中国民间文学概要》有出版早、学术信息量大等七大特色;段宝林对笑话学的研究所取得的"正面喜剧人物"这一成果是开创性的;段对民间诗律的研究,其成果——《民间诗律》《中外民间诗律》《古今民间诗律》则是这一领域研究的奠基之作,而段宝林对民俗学研究的突出贡献是发现了"六维立体思维""民俗趋美律"。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电影作为我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已经走过60余载,这些电影不仅向广大观众展现了广袤无垠的草原风光,同时也展现了内蒙古人民团结、博爱、爱国的美好品质。从第一部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开始,内蒙古电影便一直遵循“中华民族一家亲”这一理念,在题材上多以共产党携手蒙古族牧民共同抗敌为主,与观众形成政治共同体。进入21世纪后内蒙古电影以国家宏大历史为背景,开始向内聚焦,以蒙古族精神和民族心理为题材,在展现蒙古族家庭文化与马背文化的同时彰显草原人民团结英勇友善的品质,与观众形成了精神共同体。随着共同体美学的构建,近些年内蒙古电影以生活题材为主,围绕环境、家庭和边防,与观众形成了情感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该文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21世纪初、新时期(现阶段)三个历史阶段内蒙古电影不同题材对共同体美学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1920年代至1940年代,以"林兰女士"为名,赵景深、李晓峰等新文学阵营的青年学者,大力提倡民间文学重新整理,借以提高民众素质。他们系统地收集整理各种民间故事,以主题形式出版,在事实上形成中国传统民间传说故事的汇总,成为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上非常特殊的一页。这些故事的文学化表达及其运用,有力推动了新文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习总书记提出的"义利并举、义利适度"的正确义利观,对于中国的外交及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扬州具有2 500多年的建城历史,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较强的社会影响力,涌现过众多代表正确义利观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本文研究分析扬州传统文化与正确义利观的契合,说明扬州传统文化与正确义利观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判词"是中国古代司法机关审理案件的裁决判定书和批语。元杂剧公案戏中"判词"包含了很多元代的文化讯息。较之历史上的法律判例而言,元杂剧中"判词"呈现出重视编造故事、突出人物塑造、表达人物道德诉求等特征。元杂剧中"判词",其呈现出的法理性、法律适用与历史真实性等,并不都与元代的法律相一致,它更多的是反映了元代下层民众对历史传统中儒家道德以及文化惯性的心理期待与追忆。"判词"中出现的思想内容杂糅、理想化形态等特征,亦可以从其创作者身份等来得到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张飞、刘备、曹操……这些历史人物早已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当你走进戏院、书场,欣赏三国戏文、评书,那流传千余年的故事,扣人心弦的情节,运筹帷幄、出奇制胜的谋略以及一幕幕变幻莫测、回肠荡气的战争场面,一个个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谋士猛将,无不显示出《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的神奇魅力。 由于《三国演义》是以蜀汉为背景(公元220-280),展开了历史人物的叱咤风云,因此在四川保留有较多的三国古迹。成了研究三国文化的学者、专  相似文献   

14.
民间文学是一种生活化的文学,是文学和生活的统一。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有着自己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它能够逸出生活,成为书面文学,也能在其他复杂体裁中发挥自己独特的结构功能。所以,我们在强调民间文学的生活性的同时,也应注意到民间文学艺术形式或体裁形式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镬耳墙是岭南建筑中的一个元素,它不仅是历史上岭南建筑文化的特色,还承载着历史上岭南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尊重和情感寄托。本文以镬耳墙的特征切入,深层次了解镬耳墙的起源和背后故事。  相似文献   

16.
平民没有历史。在历史这个舞台能"走几步"的都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在我涉猎的学问中,最势利的以我之见就是"历史"。它宁愿把江洋大盗、土匪流氓请进自己的殿堂,也不会为平民百姓在旮旯里放一个马扎。就连古代的文学作品也如"历史"一样势利,多情的媚眼总是抛给帝王和英豪,其次便是才子佳人。偶尔有人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也都被打入"小说"之类。小说在清朝前乃下里巴人之作,是市井俗人看的闲书,算不上"主流文化"。对老百姓的艺术形象从来都缺少写实的现实主义塑造,有几个形象也都搅到了半是神话半是传说的故事之中。比如董永的老婆七仙女,就一半是人,一半是仙;许仙的老婆白娘子,也一半是人,一半是妖。大多作品中市井百姓的老婆都是一些脸谱化的人物。  相似文献   

17.
最近各大媒体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全面、深刻、生动地呈现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巨变,如30年标志性人物、30年标志性事件、30年各行各业的建设成就,还有30年的反思等。中央和地方新闻网站、新浪等商业网站都做了专题,以大量的篇幅讲述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的故事。与30年相比,互联网来到中国的时间还不足一半,但它给中国带来的变化却是不可小视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国际形势风云激荡的历史时刻,面对百年未有之国际大变局,我们需从三个维度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故事、做好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对外传播。这三个维度是:一是必须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致力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政党;二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致力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型政党;三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能够应对重大挑战和带领国家不断前进的政党。唯其如此,中国人民才会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感到满意,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19.
清朝乾隆年间统一新疆后察哈尔蒙古西迁新疆对当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回顾这段历史,众多学者对察哈尔蒙古西迁的原因没有足够的关注。通过研究相关资料发现,这既缘于清朝统治者为了屯垦戍边、牧放牲畜、解决生计以笼络人心,也是基于察哈尔蒙古自身农牧皆通的特点,是在统治者的决策、新疆发展的需求与察哈尔蒙古自身特点的共同作用下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时尚如风     
当某一件事物成了时尚的时候,它其实已经远离了该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功能和特性。当然,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时尚的流行;就不会有历史阶段中的亮点。可以说,时尚是推动历史的一种小小的催化剂,起点缀的作用。许多朝代均有自己独特的时尚;汉代以女人瘦弱为时尚;魏晋时代以吃药清谈、品鉴人物为时尚;唐代又以女人肥美为时尚;五代之后却以女人的“三寸金莲”作时尚;明代则流行时曲小调,上至庙堂,下到市井,人人会唱这种时调……等等等等,其实,每一个朝代所崇尚的东西多了;并不会只止一件两件。我拈点出这些片断,无非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时尚是历史的一个影子。这话虽有些过了,但它确实是现实后面的影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