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韩两国自古以来交流密切,韩国一向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其诗歌创作也很早就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韩国古代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本土文化尊重自然、敬重祖先的民族传统,另一方面接受了中国儒教、道教、佛教等文化的影响。韩国古代文人继承并发展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并将其运用到诗歌创造当中,使其诗歌具有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美学意识,丰富了东方生态哲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其诗歌风格以"沉郁顿挫"见长,结构和艺术手法考究且富于变化.在其且行且尝人间百味的一生中,杜甫不仅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歌,而且还积极用诗歌表现国土风光、山川之美及宇宙星辰之浩瀚,其中不乏对空间意象的描写.该文以杜甫诗中的空间意象为切入点,对杜甫诗歌进行整体的分析和研究,尝...  相似文献   

3.
隐喻旨在用源域的经验来理解与建构目的域的经验。星象隐喻是古人在认知和建构天空时产生的,具有文化差异性,所以中国古典诗词中星象隐喻的翻译一直比较困难。认知翻译假设尝试将隐喻按照映射条件进行分类并据此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然而,本文通过对已有中国古典诗歌中星象隐喻的英译进行分析,发现认知翻译假设并不能完全解释已出现的星象隐喻英译现象,主要在于认知翻译假设没有注意到隐喻在具体语篇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诗歌被认为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诗歌中意象的运用使诗人的情思表达更为生动、形象。本文以《致杜鹃》和《宣城见杜鹃花》为例,在概括英汉诗歌中"杜鹃"意象总体差异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杜鹃"意象体现在英汉诗歌中的异同点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以期更好地了解意象、感知英汉诗歌差异。  相似文献   

5.
诗歌不仅是人类文明瑰宝,在语言、内容、思想、文化等方面还具有美育价值。中国古典山水诗和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在艺术创作的虚实表现上有很多共同点,同时也存在诸多差异。该文从中国和英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着手,运用平行比较法、跨学科研究法、文化比较法,研究了中国古典山水诗与英国浪漫主义自然诗在艺术表现的虚实上的差异:诗歌虚实字词的运用、创作主体的存在与虚实呈现、景物与情境的虚实表现。虚实表现差异的比较分析,对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学的艺术创作手法和进行艺术评论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红色文学担负向世界传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塑造中国人民辛勤劳动的生活形象,为我国促进外交,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沙博理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积极促进中西方国家文学层面的交流。胡庚申教授最先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以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视角研究翻译活动。该文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沙博理译介的茅盾作品《林家铺子》和《春蚕》,分析其红色文学翻译的生态环境,探讨生态翻译学如何具体解决案例,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视角探究中国红色文学的翻译策略选择,以期为中国红色文学的英译及中国红色文学“走出去”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诗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十分显著,它的优美吸引了国内外许多文学爱好者,但它的晦涩也同样让许多学者望而却步,尤其是非中文国家的学者。古诗所蕴含的文化和时代背景知识是诗歌学习中最大的障碍,若能将原诗背景信息介入诗歌翻译活动,通过译者向目的语读者介绍原诗的背景文化知识,让受众融入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空间,便可达到更加深入地了解原诗的目的。详细的背景文化介绍可以让目的语读者不再单纯地停留字面理解的层次,而是对整个诗歌进行较为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琴艺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传播观,是我国传统艺术思维和思想意识的沉淀与结晶,是具有中国特色音乐文化的专属标志。古琴艺术中的"天人合一",不仅仅是其声响带来的音乐审美体验,更是琴器、琴曲、琴乐、琴道等多个层面带来的综合感知,是从传播意象、传播意境、传播空间等维度对我国传统文化审美的阐释与解读。  相似文献   

9.
李贺是中国诗歌史上公认的颜色使用和意象创作的高手,作品以奇闻名。他的诗歌辞藻瑰丽,语言丰富而新颖,同时长于描写精致的物象与意象,而对神话传说、鬼怪故事的巧妙运用和深埋心中的报国之志、忧民之情又赋予其作品宏大的气势。事实上,李贺的诗歌将精致与大气两种看似矛盾的气质恰到好处地融合于其创作之中,令精巧的意象物象背后蕴含着深沉的历史厚重感,在中国古代文学长河中留下了短暂却耀眼的一笔。  相似文献   

10.
歌曲是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文化"走出去"少不了中国歌曲"走出去"。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对歌曲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欧美歌曲汉译的研究,有关中国歌曲英译的研究涉及较少,鲜有成果。本文探讨了弗兰松(Franzon)提出的歌曲翻译五种选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英译时的选择,并基于彼得·洛(Peter Low)的歌曲翻译"五项全能原则",对中国歌曲英译策略与基本规则进行了梳理与探索。  相似文献   

11.
王逸帆 《文化学刊》2023,(1):227-231
石楠作为我国传统景观植物,在传统文学作品中存在感低。唐代作为诗歌盛世,诗歌吟咏的范围扩大。在这种趋势之下,“石楠”在诗歌呈现中其文人化价值生成。安史之乱以来,石楠与李杨爱情的关联建构起来,“石楠”被以“端正树”的名称转述与创作,从而被深刻的意象化。因此在后世的文学发展历程中,“石楠”意象大致沿着两条线索来发展,一方面“石楠”作为文人气质格调的文化价值生成,另一方面关于李杨爱情故事的历史记忆,通过反复创作以表达作者对盛唐记忆的回味与反思。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解读华兹华斯经典诗歌《丁登寺》,分析诗歌中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对城市生活的态度和对自然的信念三个方面逐渐展示的生态共同体意识。诗人在人文的视野里用沉思的理性力量来调节面对大自然时内心深处涌起的强烈情感和丰富想象,向现代读者传达有关生态的启示,对人类在面临生态危机困境时被触发的身体问题和精神挫败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维和华兹华斯是中西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时空,但是创作的诗歌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比如情趣与意象的契合、从有限到无限的时空观等。当然,由于两位诗人截然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的诗歌又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从诗歌的音乐性和图画性、情趣与意象的表达、宗教和哲学思考等方面分析了两者的异同,为更好地赏析中西诗歌提供一定的模式,也为更好地理解中西艺术文化之美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适应生态文明的新型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满族传统生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满族及其先民形成了包含敬畏自然、感恩自然、顺应自然、万物平等以及对自然资源取用有度的传统生态文化理念。满族传统生态文化理念的现实启示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生态理念,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普及生态美学思想,提升全民生态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5.
孟庆梅 《文化学刊》2023,(4):106-109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关照,结合文本细读就诗歌《老虎》与《鹰》的意象语言进行文化与审美价值阐释。在伟大代码的破译下,诗歌《老虎》与《鹰》都扎根于《圣经》,与《圣经》意象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关联性、互文性、共通性。两首诗歌都映射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展示了诗人极其唯美的诗歌创作艺术与超越时空有限性的丰富想象力。两首诗歌都是诗人借物抒怀,找寻形而上慰藉的心灵独白,都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怀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视觉效果是诗歌的重要审美要素。它通过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或所激发的想象,以及语言文字本身所产生的画面感来实现。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所在;中国诗歌崇尚写意,重视诗歌带给读者的感官体验,很多古典诗歌仿佛水墨丹青的写意画;西方诗歌重理性、逻辑,强调写实,很多西方诗歌就像质感丰富的油画。中国诗歌传到西方之后给西方带来了"意象派"的革命,开创了西方诗歌创作的新思路,后现代的视觉诗更打破了传统语言形式,突出视觉效果。通过对比汉英诗歌在语意视象和语形视象上的差异,揭示了汉语诗歌在视觉效果表现方面的独特优势及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张帝 《生态文化》2011,(4):28-28
生态文化,是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的概括,是人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信念、价值理想、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尊重自然、敬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唐诗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其活泼的情感、生动的形象、灵动的语言无一不让后人叹为观止。其中,"花"作为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媒介之一,被唐代诗人广为应用,意蕴隽永。本文从脍炙人口的诗歌中撷取出"花"这一笼统的意象作为鉴赏对象,而不区分其种类,通过归纳"花"意象窥探唐代诗人敏锐的生活触觉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娴熟的诗歌技巧,从而领略唐诗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19.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蕴含了诗人情感的物象。李商隐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月意象,包含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和暗示性意象四种类型。李商隐善于用典,加上运用了白描、比喻、象征、暗示等多种手法,使得意象系统具有多义性和歧义性,充满了或直白或曲婉或朦胧或沉郁或深奥或瑰丽的美妙意境。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诗人和环境主义者,加里·斯奈德以他的生态诗歌闻名。他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思想推动了生态运动的发展。东方文化,尤其是佛学思想对他的生态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佛教生态观。《龟岛》是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的环保诗歌代表作。该诗集集中体现了诗人独特的生态观——融合了佛教缘起论与深层生态学的观点。本文分析诗文中这种观点:融入自然并尊重其他生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