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完成体的意义比较宽泛,有的表示动作、行为、事件成为"现实",有的表示状态发生了变化。原州区回族汉语方言中,表示完成的体貌助词是"咧",相当于普通话的完成体助词"了",本文将对原州区回族汉语方言中的表"完成"的体貌助词"咧"做一描写。  相似文献   

2.
普通话的"下"有动词、趋向动词的用法,但没有进一步虚化为体貌助词。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回族汉语方言的"下"可以作动词、趋向动词,也可以是表示"完成—已成事实"意义的体貌助词。  相似文献   

3.
考察贵州黔东南锦屏方言的体貌系统,包括将行体、持续体、进行体、完成体、经历体、短时体,各自有其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其特点是:语法意义较普通话丰富细腻、表达形式受民族语言影响、体貌助词与语法意义不一一对应、同类的体貌助词可以共现。  相似文献   

4.
安康方言中的"起"、"到""住"、"时"、"毕"五个动词在用作结果补语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表达完成义.但这些动词大多是通过词汇手段来表示动作的完成,从其语法化的程度上来看,尚未达到体貌助词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湖南汨罗方言的将实现体助词“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山青 《中国语文》2012,(2):161-166,192
汨罗方言里的"去"可作体貌助词,表示事件的将要实现。"去"所表示的"将实现"不同于汨罗话里另一个只表"实现"而不具有"将"义的"得2(了2)",但在表事件(情况)实现这一点上有共同之处,不过"得2"表示的是一般的实现,而"去"的实现是将然的,体意义与将来时的意义结合在一起,二者在意义用法上有交叉之处,但又常常形成对立。将实现体在汨罗方言里有其独立的地位。表示将实现的助词"去"由"V.C+去"连动格式中表移动的"去"语法化而来。  相似文献   

6.
在东干语、汉语乌鲁木齐方言中,助词"下"可以用于动词后表示"完成-已成事实"的体貌意义.也可以用于形容词后,多见于"形+下+哩"、"形+下+底"的结构中表示动态结果的静态持续.  相似文献   

7.
汉中方言中的助词"倒"既是体貌标记又俱形容词词尾功能。它的体标记功能分别是将行体、持续体、结果貌、可能态等。"倒"的本字应该是"到",是移民从赣语区带来的。  相似文献   

8.
“来”是山西汾阳方言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句末助词。从句型角度看,它可以出现在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和主谓谓语句中;从句类角度看,它只能出现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不能出现在祈使句和感叹句中。从体貌的角度看,它是一个经历体助词,从时制的角度看,它是一个过去时助词。时体助词“来”还能和其他体助词共现,它是近代汉语助词“来”的延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株洲市区方言中的"去哒"可以充当时体助词,表示过去发生的事件,也有结果性的用法,表示过去发生的行为引起了现时状态;可以充当表示想不起来的疑问语气以及表示责备的语气词;还可以用作程度副词,表示程度极其高。在作时体助词和语气词时跟北京话中的"来着"相似,由时体助词演变为语气词是受到主观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惠红军 《现代语文》2013,(5):68-71,2
陕西蒲城方言中的助词"底[ti]"有两种主要功能:一是用作体助词,用来标记存现体、持续体、伴随体、实现体等体范畴,它与普通话中的"着""得""了"等体助词所反映的体范畴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但又不完全相同;二是用作结构助词,用来标记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构成一种"底"字结构。在本质上,蒲城方言中的助词"底"是一个同音形词。  相似文献   

11.
河南平顶山方言中的"哩"和"那"都有做结构助词的功能。其中"哩"做结构助词时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的",而"那"做结构助词时与"的"用法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笔者通过对"哩"和"那"做结构助词时的用法对比,总结出二者异同点,虽然未能对二者可替换情况的原因做出系统的解释,但可以从中发现"那"做结构助词这一用法可能与其指示功能的弱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取定量描写和分析的方法,通过考察分析深泽方言中的体貌助词“呀、来(来着)、哩”和常用动词的组合情况,揭示其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从方言的角度对汉语时体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东干语,汉语乌鲁木齐方言中,助词“下”可以用于动词后表示“完成一已成事实”的体貌意义。也可以用于形容词后,多见于“形 下 哩”、“形 下 底”的结构中表示动态结果的静态持续。  相似文献   

14.
汉语普通话中,位于句末的"了_2"是事态助词。从本质上来看,它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事态或状态的变化";在具体语境下,它也可以解读为"时体功能""主观性"与"肯定"等意义。"了_2"的语用意义主要有表示"情感""评价功能"和"提供新信息"。由于事态助词"了_2"主要是表示"变化"义,因此,它不能与表示永久、动作行为进行或事态持续、否定动作行为发生的副词等共现。  相似文献   

15.
在麻城方言里"在"作为副词表示进行体,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在"表示进行体相比,有其特殊格式。"在"还可以用作动态助词放在句末,与麻城方言里的两个常用的助词"倒"、"地"一起,配合形成多种独特的进行体格式。  相似文献   

16.
从"行、知、言"三域来考察新邵湘语位于句末的先行体貌助词"嘚"的语义,能更好地解释一些同形歧域现象,为汉语方言同类助词的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其中,表示说话人希望某个动作行为先发生的行域义是最基本的意义,其它意义都是在此基础上引申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7.
刘维 《考试周刊》2014,(82):19-20
浏阳方言历来被归属为湘语中的赣语言。浏阳方言中最常用的体貌助词有"咖""哒"。其中"咖"用法很复杂,可以放在句中,充当动词后缀,也可以放在句末,充当语气助词。"哒"在不同的句子结构中,或者在同一个句子的不同位置上有不同的词性、时态和语气特征,并且还可以进行不同的语义分析。  相似文献   

18.
汉语语法中的“体”多是通过专门表示各种“体”的形态标志来表示的。在对助词“了”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助词“了”与完成体之间有一种对立关系,它可以被称为完成体的体标记。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汉语研究中,许多学者赞同现代汉语的"体"范畴分别由动态助词"了、着、过"表示的这一观点。从时体角度出发,分别考察了"V的N"、"N的V"、"SV的N"、"的"字短语及其"是……的"中的"的",通过对汉语"的"和"了"的对比分析,发现"的"具有表示过去、已然的作用,可把它称为"时体助词"。  相似文献   

20.
菱角客家方言中,"来"除了作趋向动词、动相补语外,还是一个多功能的助词,能充当副词性标记、状态补语标记、体貌助词、语气助词等。在详细描写"来"的多种助词功能的基础上,探讨其"趋向动词目的标记‘先行’助词语气助词"的语法化过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