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酒文化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古代社会,受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或影响,人们酿酒、饮酒的物质饮食行为往往脱离饮食活动本身的物质享受意义而向其他非饮食的政治伦理意义转化。这主要表现在:从“饮酒亡国”论或“酒祸”论等政治观念出发,把饮酒行为与国家治乱或官场政治现象相联系;通过禁酒禁饮对社会酒事行为严加控制或通过驰禁赐饮施惠示恩笼络民心,形成专制王朝或张或驰的酒政管理措施;用“礼”的政治原则框架社会饮酒行为,形成“以酒成礼”即借助饮酒活动强化社会尊卑贵贱、等级有序的“礼治”政治秩序等等。由于酿酒、饮酒作为一种社会物质化行为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受专制政治的干预或改造,从而使中国古代酒化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酒的神秘信仰任骋古人以为神灵、祖先是喜爱饮酒的,如果有酒,应当先用于敬祀,而人们自己却不经常喝酒。《尚书·酒诰·疏》:“以酒为祭,不主饮食。”虽然这在当时是出于礼教的劝诫,却足以征明酒在民族文化中地位的神圣。据说,祭祀有酒,神灵便乐于降临。《说文》释...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有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个什么理呢?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人生来就是人,个个自然会做人,哪里还要有什么另外一种做人的道理呢?不错,人本来就是人,原始也和世界上一切“灵长”的生物差不多。但人类的老祖先,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建立了一套文化,教育我们后代子孙怎样才能懂得“人伦”的基本道理,然后才扩充到怎样去为“生活”,怎样好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同于一切“灵长”生物一样的原始状态。当然,其中还包括了“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文明。  相似文献   

4.
陈榴 《寻根》2003,(5):42-45
“非典”成为2003年流行词语之一,我国古代虽然没有“非典”,但各种传染性疾病却经常骚扰我们的先民。在长期与“疫病”斗争的过程中,古人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既有科学防治的手段,也有充满神秘色彩的巫术。  相似文献   

5.
孫機 《中国文化》2013,(1):18-30
我国饮酒和饮茶的风习历史悠久,酒和茶在饮品中具有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诗酒联袂,寄意遣怀,既是学史上的千秋佳话,更是酒化窥测的不变传统。这个传统,是从陶渊明“寄酒为迹”开始的,对后世追求人性自由的人们的心灵感受以及他们的社会生活与吟酒诗作产生过极为深远的潜在影响。本撷采李白、杜甫、苏轼、陆游、李贽等唐宋明清诗作赏析,足见此风习一脉传扬。“诗寄情、酒遣愁”,浪漫酒兴催生学艺术佳作的情结或可于兹稍得诠释。  相似文献   

7.
张崇琛 《寻根》2003,(1):40-41
古有元日饮屠苏酒之风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其俗至宋时犹存,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陆游《除夜雪》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皆咏其俗。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屠苏”原为房屋之名,字本作“”。《广雅》:“,庵也。”《广韵》:“,草庵也。”《太平御览》卷一八一引汉服虔《通俗文》:“屋平曰。”后径写作“屠苏”。如《三国志·曹真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云:“(李胜)为尹,岁除,厅事前屠苏坏,令人更治之…  相似文献   

8.
酒事趣谈     
古来人们爱酒,对酒的美称很多,而且还有谑称和代名词。《诗经》上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之句。“春酒”就是指冬天酿造的酒,春天时饮用,后来人们把“春酒”作为新年酒的代名词,《诗经》中还有“清酒百壶”的句子,“清酒”是指质地澄清的好酒,还有指美酒为“旨酒”的。酒中有“家酿”一词,是指自己家里酿造的酒,白居易有诗“更待菊黄...  相似文献   

9.
巫瑞书 《寻根》2005,(1):128-132
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一种奇异的现象:著名的景观(主要为名山胜水或具特殊意义的地名),往往缘于某些需要而不时迁移。因而,常常出现景观易址,异地同名。大家熟悉的“衡山”、“会稽山”、“九江”、“郢”,以及较为陌生的“千家峒”,等等,皆是。  相似文献   

10.
在中华酒化的百花园中,绚丽多彩的五粮液酒化格外引人瞩目。五粮液不仅已经成为中国白酒“第一品牌”,而且修筑了令世人惊叹的雄伟壮观、如诗如画的十里酒城。五粮液不仅酒美酒香,而且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一格的“五粮液建筑化”。五粮液建筑化丰富了中华酒化与中华建筑化的宝库。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唐宋诗文中所保存的有关宜宾酒的史料,对宜宾酒作了考辨和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12.
在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上,我们看到不少表现酿酒和宴饮的场景,看到了汉代酒文化的许多真实的美味图景.酒在汉代非常重要,汉代的酒文化也非常重要.酒以成礼,酒中享乐是汉代普遍的风尚,天之美禄为汉代人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散发着酒香的汉代醇厚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冯健  陈文 《中华文化论坛》2009,1(1):138-142
川酒传统酿造技艺作为一项四川民间的传统技艺,它是四川的重要文化资源,具有丰富文化内涵,蕴含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因素,通过对该项民间传统技艺的文化遗产因素进行研究和开展的保护工作,可以丰富我们酒文化工作的内容,并对推动四川经济社会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仪”一词先秦时期已见,如《诗经·小雅·楚茨》:“献酬交错,礼仪卒度。”《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从古至今,“礼仪”二字经常一起使用,似乎“礼”就是“仪”,“仪”相当于“礼”。其实“礼”与“仪”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5.
王风 《中华文化论坛》2003,1(4):122-126
《周礼》以“三易”、“三兆”、“三梦”并列,这种并列,可能隐藏着古人以“易”名筮的原因。本认为,由于“兆”指龟甲之裂罅,占人凭借裂罅在空间中的延伸形态占断吉凶,相应地,“易”可能指挂力归奇之策(溢策),筮人凭借溢策在时间中的演变占断吉凶。上一世纪的甲骨研究和金研究可佐助“易即溢策”的推测。“日月为易”不是“易”字的原初合义。  相似文献   

16.
"行"与"学文"     
<论语·学而>:"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后世大多数学者看来,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注重"德行",认为"行"比"学"更重要,"行"在"学"先.但<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相似文献   

17.
顾关元 《寻根》2001,(6):103-104
按摩疗法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它是不以药物而以动作“模、接、端、提、按、摩、拿”八大法达到疗效的一种治病方法。《医宗金鉴-整骨心法要》说:“按,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谓徐徐揉摩也”,“推、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拿,为两手捏定患处。酌其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推拿”名称的正式出现是在明代张介宾的《类经》。“按摩”与“推拿”只是名称不同的同一个治疗方法。关于按摩和推拿名词之互换,明代周于藩氏有记载说:“按即拿之说也,前人所谓拿,兹则以按易之。”此后按摩与推拿遂并用于世。  相似文献   

18.
林河 《寻根》2001,(2):61-63
“虎食人卣”是商代青铜艺术中的精品,出土于洞庭湖畔的湖南宁乡县。造型是一只张着大口的猛虎搂抱着一位少女,好像要吞吃那少女的模样。一些学认定是“虎在吃人”,于是,这件青铜器便被命名为“虎食人卣”。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文化矛盾,西方提出了“神人合一”观念;为协调儒道文化矛盾,中国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这两种思想影响了中西文化走向,但又具有各自的文化缺陷。本文提出“花人合一”思想,强调“花神精神”,倡导触及生命本质的“至善至美、自由自在”的主客体高度融合的唯美境界。“花人合一”必须通过“游乐原则”才能得以生动体现。“游乐”是人的天性。至乐、天乐、率性求乐与“无害的快感”是人的内在本质追求。因此,应搭建一个平台来展现“花人合一”的丰富内涵和魅力,实现审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净化和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这就是“花人合一”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释名两则     
周宗旭 《寻根》2010,(6):87-89
<正>"筷子"命名新考"筷子"缘何而名?论者历来皆以明代陆容《菽园杂记》卷一所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之说为底本。其后所有论者皆以"箸"与"住"同音,行船忌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